延安北路五十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244
颗粒名称: 延安北路五十年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10
页码: 150-159
摘要: 延安北路是1955年后建设的。原先,这块地段的南面是成片的竹园地,北面是山地。今延安北百货大楼路口,解放前是漳码警备司令部,临解放时为国民党警察局。明清时期这个地方为道台衙门署地,清代称汀漳龙道,汀漳龙道的长官称道员,尊称道台,辖漳州、汀洲、龙岩州。道台衙署坐北朝南,南向马坪街,北至北濠沟,即原来延昌桥,衙署前为开阔地,俗称道埕、道口,故今新华西靠公园路段称道口街。这里原来有个祠,名曰“三道祠”,是纪念三个道台的祭祀堂。延安北路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建的城市道路,是漳州城市规划棋盘格局建设中的中轴线,新兴的繁华商业街区。营业面积1675平方米,百货大楼成了漳州市标志性建筑。
关键词: 延安北路 漳州 发展

内容

延安北路是1955年后建设的。原先,这块地段的南面是成片的竹园地,北面是山地。今延安北百货大楼路口,解放前是漳码警备司令部,临解放时为国民党警察局。明清时期这个地方为道台衙门署地,清代称汀漳龙道,汀漳龙道的长官称道员,尊称道台,辖漳州、汀洲、龙岩州。道台衙署坐北朝南,南向马坪街(即今延安南路),北至北濠沟,即原来延昌桥,衙署前为开阔地,俗称道埕、道口,故今新华西靠公园路段称道口街。这里原来有个祠,名曰“三道祠”,是纪念三个道台的祭祀堂。
  延安北路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建的城市道路,是漳州城市规划棋盘格局建设中的中轴线,新兴的繁华商业街区。
  1955年,根据漳州市人民政府制订的《十二年城市建设轮廓规划初步意见》为满足对鹰厦铁路通车后市区交通运输的需求,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决定开辟拓通延安北路。延安北路南起中山公园东门口,接延安南路,北至火车站货场南坑路口。起先开辟从中山公园东门口至胜利路叉口路面全长474米,宽27米,1958年时全部铺设水泥路面,同年,再拓通修建从胜利路叉口至火车站货场南坑路口,道路长1226米,宽29米,后来全部铺设水泥路面。目前,该路从南至北,贯穿瑞京路、南昌路,以及胜利路、腾飞路,全程长1700米,宽27-29米,成为市区南北交通的主干道。道路两侧,集中了漳州著名的商业机构、金融机构、餐饮、服务业公司、娱乐、健身机构等等,如百货大楼、东方红食杂商店、花园大厦、商业大厦、华侨大厦、新华书店,邮电漳州分公司等,真是店肆广布,游人争喧,可说是“宝马雕车香满路”,见证了漳州的繁荣发展。
  1956年,漳州第一座综合性国营商场,即漳州百货大楼在延安北路动工兴建,1957年建成试营业,1958年2月正式开业。营业面积1675平方米,百货大楼成了漳州市标志性建筑。其经营商品货色齐全,种类繁多,是当时漳州市最大的商场,长期执业界之牛耳,主导着漳州市商品销售的动态,漳州市商业的龙头老大。
  1956年,华侨林开德等联合华侨、侨眷多人,投资人民币15.55万元在延安北路兴建漳州旅社,经过新中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后,1958年10月落成开业。漳州旅社总建筑面积3440平方米,临街正面3层,最上层为大厅,会议室,里面设施先进,设备齐全,房间整洁卫生,是当时市区规模较大的一座旅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漳州旅社也在不断地增容、扩建和改善配套服务设施,然而在原有框架里难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终于在1995年拆除,改建为商业大厦。商业大厦建成后马上成为当时最为著名的商楼。大厦占地3472平方米,底层为1900平方米的地下室,地面建筑12层,总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这是漳州市第一家集百货、餐饮、娱乐、健身、宾馆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大楼,成了漳州人商务、休闲娱乐的首选。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漳州人早上总爱说“到十二楼”,就是指到商业大厦的茶馆吃早点、聚会。
  1957年5月,在延安北路北濠沟边,与南昌路交接处,漳州市服务公司修建了漳州市最大的美容理发厅。美容理发厅为二层楼房,地面面积180.5平方米,里面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技术一流,服务热情,不久即成为妇孺皆知的“美容厅”。
  1956年4月,漳州市医药公司经营部落户延安北路“美容美发厅”南侧。同年7月,福建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即福建省第七建筑工程公司前身,迁在延安路中段,公司行政、营业基地、以及干部和职工宿舍楼都建于此。后来又在漳州旅社斜对面建设建筑工人俱乐部。1958年7月,漳州市立医院(芗城医院前身)迁址延安北路41号,同年龙溪轴承厂(龙溪股份公司前身)在延安北路近北圣楼建成投产。
  在延安北路拓通后几年时间里,就有全市最大的商场、旅社、劳动力密集的企业入驻,随后又陆续进驻了全市最大的食杂商店“东方红”,华侨特种物资供应公司俗称“华侨柜”,还有大型百货商场“大华百货”,“建筑工人俱乐部”影剧院。更有华侨大厦、新华书店、第二招待所(芗江酒店前身)、中国电信公司,占据了延安北路与胜利路交叉的四角。此外,银行、信用社等如雨后春笋,争先恐后在道路两侧冒了出来。凡在漳州生活了较长时间的人,都能随口说出几个延安北路上耳熟能详的老字号,老建筑来。
  在“文革”中,延安北路是政治中心,大字报栏夹道而立,游行、示威穿梭其间,漳州市每次重要的或国内外重大的事件都能在第一时间从这里得到消息。这混乱的情形,依然没有阻挡住延安北路前进的步伐,暴风雨过后,这里依然是商贾云集,游人如织。
  1972年11月,龙溪地区革委会采纳专家及国家体委建议,决定由国家体委投资,地方财政再拨款修建“漳州排球训练场地”,址在延安北路省七建公司旁。1975省体委接管后更名“漳州体育训练基地”。“漳州体育训练基地”被袁伟民及中国女排老队员称为“中国女排冠军摇篮”,从此斐声海内外。“漳州体育训练基地”发展成为可供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体操、举重等多功能、多种运动项目集训的体育训练基地。为漳州市“奥运、体育旅游”的一大景点。
  改革开放后,延安北路更是快步前进。漳州市第一家洋快餐“特香鸡”就抢先在延安北路与瑞京路交接处开张,世界最大的快餐连锁店“肯德基”与“麦当劳”随后相继在其相距不远处开业。漳州最早、最大的西餐店“豪客来”就在百货大楼斜对面营业,也成就漳州的“牛排经典”。1984年7月起的小商品夜市,更造就延安北路夜晚那如潮的人流,1995年,小商品夜市移到延安北路北段。
  改革开放后,延安北路的发展更是飞速。1979年,城市规划在延安北路北段西侧,靠近火车站地方,开发建设城区商住地延安北新村。至1995年,已建成87幢商品房,2255套住宅,16.10万平方米。配套设施也相继建成,绿化面积6730平方米,延通市场三层大楼4489平方米,学校(通北中心小学)2400平方米(占地面积7.3亩),在新村内,市建行、市农行、市工行等银行储蓄所相继入住,邮政局、工商、税务、超市、饭馆、酒楼、公共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全。2004年,把早期的预制板楼房拆迁改造,建设延安广场,到目前为止,是漳州市最大的住宅区。
  延安北路荟萃了漳州著名的商厦、酒楼。入夜,整条路上各种灯箱广告,霓虹灯五彩缤纷,灯火辉煌,而游人则争喧逐闹,多姿多彩的服饰与两旁各种各样的品牌专卖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交相辉映,人们在这里流连忘返,追求着快乐、幸福。延安北路也是在这种岁月中,见证了漳州城发展的历史,凝聚着过来人的漫长回忆。同时,也展现着漳州的时尚风采。
  2007年底,漳华路拓通穿越延安北路,在交汇处建起高架桥,形成了在交汇路口上有六条不同方向的道路,分别是往南的延安北路,西南方向大通北路,西面是往华安方向漳华路,北面是南坑路,东北方向是火车站,东面是漳华路往龙文区路段。六条通道交汇于高架桥,2007年10月动工,2008年11月16日建成通车,高架桥东西走向,横跨延安北路,是漳州市第一座城市道路交通高架桥。抚今追昔,延安北路的变化和进步成了漳州发展的缩影。
  附:通往漳州北郊的古道
  漳州城在没有建设延安北路以前,通往北郊(以前称北乡)大概只有两条细小的羊肠小道。
  一、市区通往北乡,路线是联仔街——丙申桥——公府街(南昌路)——霞井街(民主路)——塔口庵(大同路)——北郭顶——宝珠园——北庙——糖市仔。(附:通往北乡的古道示意图)开始从联仔街(今在百货大楼旁边和公园之间小路)向北走,联仔街顾名思义,以前是经营楹联、字画、装裱商店一条街,据说是繁华闹市。穿过联仔街就是今地名瑞京路,旧地名称海道后,海道后是明代巡海道台衙署的后面。走过这路就必走过丙申桥,这丙申桥是在没有延安北路以前过北濠沟唯一便捷的桥,现位于芗城公安局的宿舍区内,为什么叫丙申桥呢?因为这桥非常古老,是唐丙申年,唐朝宪宗李纯元和十一年(816年)建的,至宋淳熙丙申年(1176年)重建,故名,原来存有残碑“申桥”二字。最早姜公祠建在这桥上,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为纪念明知府姜谅而建的,后来祠圮才迁到八卦楼边上的厦门路大路头(这祠俗称姜太爷庙)。现丙申桥都被建筑物遮盖,只存老一辈的记忆中了。
  向北面走这条路就到公府街,即今南昌路西段,这处是清黄公台(即黄梧)的府第,古曾称兴贤街、上街,明代谢琏中探花时居于此,建有探花坊,遂称探花街,明末,黄梧献海澄降清,世袭一等海澄公,占探花府为黄公府,并将街名改称公府街。每逢新年这里热闹非凡,商贩、卖艺、演戏聚集在这里,直至解放初期这里还保留这种风俗,只是不呼公爷街,改称娱春场。
  往北走还须过霞井街,霞井今称民主路,这里有个祠,名“忠义祠”,这是漳州人纪念因“长头毛反”(即太平军进漳带来这场战争)而死乡民。清光绪《龙溪县志·新增·兵纪》载:“同治三年九月粤逆侍王李世贤由汀州、永定一路窜入漳境,十四日陷郡城,大肆焚杀,城乡男妇老幼不屈死者数十万人。”霞井建“忠义祠”并在祠立石坊、、石碑,这“忠义祠”,有的俗称“大众爷祠”、“有应公妈”等,都是祭祀鬼魂的。现霞井(即民主路)改为商品房和宿舍区了。
  过霞井街走一段就到塔口庵(今大同路),塔口庵原为北门一带主要庙宇,1919年陈炯明驻漳时,大兴市政建设,扩大路面时,庵中殿宇被拆除一部分。塔口庵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元漳州路总管罗良与陈友定在此巷战,罗良战死于此。时绅士乡民为祭拜亡魂,集资建庵供奉佛并纪念罗良。
  塔口庵前一座石经幢,位于今大同路与和平巷交汇处,俗称塔口庵经幢,建于宋绍圣四年(1097年),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因飓风毁重造。幢身八面有石雕佛像各一尊,其中一面志修建时间,有七面竖写六字楷书“南无阿弥陀佛”,经幢是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种,有很珍贵的历史文物价值。1991年3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今大同路塔口庵,向北即北郭顶,市图书馆在此。原来附近有个太阳公庙,据说这太阳公庙纪念祭祀明朝崇祯皇帝,其庙主神两旁立像二尊,一个手捧日、一个手捧月,意为“明”,是清代时明的遗老们为纪念明朝建的,该庙还有太阳公经。漳州旧城墙的北城门(名太初门),即在原龙溪地区印刷厂处。去北乡方向,要出城门,古时北郭顶是必经之路,往宝珠园社里走,然后遂至北庙,北庙在北厢,即威惠庙,原芝山镇政府所在地。以前这里叫威惠庙前街、岭下亭街(早废)。从这里可达糖市仔,以前北乡产蔗榨糖,在这里结市交易故名糖市仔。
  走向北城门(即太初门),这路名叫北门街,今大同路最北端。解放前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前,北门街北面通一条小路,名叫月南路,月南路可通向北乡,这月南路到1955年还存在,1956年后拓通延安北路才消失。
  二、通向北乡另一条路是青年路,北接大通北路,大通北路与青年路交叉处,名叫乌衣巷,乌衣巷原来有王谢二姓望族居住而得名,过去东侧有王谢两姓的祠堂,谢琏探花也立牌坊于此。乌衣巷名称,本是江苏江宁府城内的一条巷,晋朝时,江宁府的乌衣巷都住王、谢贵族。晋代王导、谢安两家子孙,身上穿的乌衣,后来住的这巷被称为乌衣巷。唐刘禹锡有记述乌衣巷的兴衰诗,诗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写的乌衣巷,使乌衣巷成为王谢两家代名词。漳州这王谢两家为表祖先显赫,也称这地名叫乌衣巷,现改为大通北路,目前已改建高层的楼房。
  乌衣巷的北端,即胜利路交叉东西两边一段,过去没胜利路,即一条小巷,名图龙巷,过去有人把乌衣巷与图龙巷混认为同一条巷,实图龙巷即胜利路,还有人把图龙巷叫成土垅巷、台人巷。原来这巷东接北桥街、西邻镇台街,民国拆城这巷扩建成公路(即胜利路)。
  去北乡的路,过胜利路(即图龙巷),遂到大诵北路,过去漳州一中大门就在这里,过去不叫一中,叫龙溪中学,1935年前称省立八中。由北出城门,就到北庙(即威惠庙)。民国期间这里开辟一条公路名“漳南公路”,即漳州至浦南。厦存大同路抗战前后有汽车公司,名“利行汽车公司”,专门经营漳州至浦南的客运,这就是说民国时期去北乡就较便捷了。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本书收录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委员会提案与文史委员会编写的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内容包含了前言,故地踪影,往事寻踪,人物春秋,姓氏选登,民俗记述,台岛践履,文献集萃,后记等反映漳州市中心城区的人文地理、物产风俗,反映社会的风貌。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侨森
责任者
蒋林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