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故居与施大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243
颗粒名称: 翰林故居与施大炳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4
页码: 146-149
摘要: 翰林故居座落于漳州市区新行街92号内,坐北朝南,楼名“寿晖楼”。对面原是竹围内,中间有一大水塘,前望是一片金黄的田野诗浦村,远处是群山,连接着水仙花产区的圆山,故居主人即是施调赓。这年,进士施调赓入翰林院时,晋江施姓宗亲来漳祝贺会亲。据载,施翰林后领令四川资阳县知县,赴任时,漳州同人于南山寺设宴饯行,寺僧欣喜贵宾光临,十分热情接待。此联后刻于该寺“九一精舍”石柱上。1911年11月21日《漳报》正式创刊。于是,新创办的《漳州日报》就由李汉和施大炳两人负责,并于1913年2月2日创刊问世。1919年,施大炳因积劳成疾,而病逝,享年35岁,社会人士惋惜地方失去了一位栋梁人才。
关键词: 施大炳 翰林故居 漳州

内容

翰林故居与施大炳
  施德勇
  翰林故居座落于漳州市区新行街92号内,坐北朝南,楼名“寿晖楼”。对面原是竹围内,中间有一大水塘,前望是一片金黄的田野诗浦村,远处是群山,连接着水仙花产区的圆山,故居主人即是施调赓。
  施调赓(1841-1907年),字轴三,号少愚,清光绪二年(1876年)中丙子科举人,九年(1883年)中癸未科进士,保和殿复试荣获第一等第9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
  这年,进士施调赓入翰林院时,晋江施姓宗亲来漳祝贺会亲。尔后,施翰林也率众多族人赴晋江衙口会亲拜祖,并在施氏大祠堂挂匾,于门前竖筑石旗杆座一对,楹联刻于祖厅石柱:迁籍溯光州,唐棣宋,元棣明,迄兹九百余年,纵古旧,支派难寻,伯叔祖讵分两本;建祠傍沧海,左序昭,右序穆,笑吾四十几岁,到如今,清芬共逮,昆弟辈才认一家。
  据载,施翰林后领令四川资阳县知县,赴任时,漳州同人于南山寺设宴饯行,寺僧欣喜贵宾光临,十分热情接待。席间,住持恳赐墨宝留作纪念。施翰林宴罢便当场挥毫,撰楹联一对,句云:“九转未成丹,忆当年蓬岛题名,回首已同仙世界;一行将行吏,趁此日梵宫随喜,欢心且结佛因缘。”
  此联后刻于该寺“九一精舍”石柱上。(“九一精舍”因年久失修,已圯。民国《龙溪新志》有记载)。
  太史少愚施调赓殿试所写考卷的楷书手迹今仍在,原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叶国庆老教授1999年7月2日曾写道“……清翰林施调赓中进士的会试殊卷,是他亲手重抄的墨宝,很珍贵。……足传永远,光照汗青。”
  出身于书香世家的翰林施调赓之长孙施大炳(字蔚堂,清末附生),他年仅19岁,在清朝最后一届科举,府试得秀才,是当时漳州施家四子弟同榜考上秀才中最年轻的一位。尔后,他热学办新学,先后在启东小学(现新行街92号)和东华小学(现巷口中心小学。原接宫亭的城守营,后改龙溪县立第二小学任训育主任)。
  1911年11月,辛亥革命在漳州光复后,施大炳认识了老同盟会员、漳州首家《录各报要闻》报纸创始人宋善庆,宋先生早闻施大炳文笔很好,对孙中山先生的国民革命也非常拥护,于是请施大炳专职到报社,为革命形势的发展、扩大报纸版面的需要撰稿,施大炳满口答应,并自愿在经济上支持报社,于是就辞去学校职务,共同创办《漳报》。
  1911年11月21日《漳报》正式创刊。12月5日,该报主笔政者宋善庆先生在漳州马坪街惨遭暗杀,冤沉大海,报纸也无奈于12月27日停刊。
  之后,《漳报》创办人之一同盟会员李汉(字纪堂),与施大炳商量报纸复办问题,并通过施大炳的邀请:其叔在印尼的施荷农,时有侨汇,愿给报社予经济上的支持。于是,新创办的《漳州日报》就由李汉和施大炳两人负责,并于1913年2月2日创刊问世。
  《漳报》和《漳州日报》两报创办者之一的施大炳在《漳州日报》发刊辞中写道:“以漳州之大……挟太平洋文明之潮,长涌入台湾海峡,激九龙江而西上,记者之愿也”。而最后因政治风云的变幻,军阀割据混战等等原因而停刊。两报的办报时间虽不长,但影响深远,其所报道都给漳州留下了可贵的历史资料。从施大炳在读报刊出《杂感》一篇可见其人品:
  中华浮沉人有责,笔尖刷却世间尘。
  骇浪警涛无所惧,阳光大道勇奔驰。
  满天风雨终有霁,心怀天下永不移。
  1919年,施大炳因积劳成疾,而病逝,享年35岁,社会人士惋惜地方失去了一位栋梁人才。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本书收录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委员会提案与文史委员会编写的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内容包含了前言,故地踪影,往事寻踪,人物春秋,姓氏选登,民俗记述,台岛践履,文献集萃,后记等反映漳州市中心城区的人文地理、物产风俗,反映社会的风貌。

阅读

相关人物

施德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