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台灯谜文化传承与交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238
颗粒名称: 漳台灯谜文化传承与交流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18
页码: 118-135
摘要: 灯谜是中华“国粹”之一,自先秦的“瘦辞”、“隐语”演变而来,源远而流长。灯谜具有启迪智力、增广学识、陶冶情趣、丰富生活的功能,是一项雅俗共赏的娱乐活动,也是一项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灯谜在宝岛台湾和历史文化名城漳州均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又以谜事兴盛、精品迭出和交流密切而蜚声谜坛。据《芗城区志·文化卷》载,明万历后期,灯谜开始出现于上元节。中秋节,漳州《闽南新报》社举办庆祝活动,石码龙虎二社谜友应邀来漳参与猜谜大会。漳州灯谜协会成立前夕,即于1980年向全国谜界征集“一代风流录”谜笺谜作,编印《一代风流录》专辑。
关键词: 灯谜 文化 漳州

内容

灯谜是中华“国粹”之一,自先秦的“瘦辞”、“隐语”演变而来,源远而流长。灯谜具有启迪智力、增广学识、陶冶情趣、丰富生活的功能,是一项雅俗共赏的娱乐活动,也是一项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灯谜在宝岛台湾和历史文化名城漳州均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又以谜事兴盛、精品迭出和交流密切而蜚声谜坛。
  “海滨邹鲁”悬春灯
  漳州,一向以“凌波仙子”水仙花的故乡和“中国女排的摇篮”闻名于世。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漳州的灯谜之花以其绚丽风姿和奇特清香,芳名远播海内外。
  由于古代统治者和部分文人的偏见,视灯谜为“雕虫小技”,史书里极少有关于灯谜活动的记载。从清代著名学者俞樾(曲园)为灯谜专集《新灯合璧》(管礼昌编著)题词《钗头凤》,可以管窥在清代这个灯谜大发展时期,文人学士以至平民百姓爱好灯谜的情景:“春灯谜,春宵成,闲情偶向乐中寄。消和息,浑无迹。绛纱亲制,锦笺偷译,密、密、密。文心慧,诗心细,大家围着灯儿睨。寻还觅,机犹窒。几回凝想,默头抱膝,得、得、得。”
  据《芗城区志·文化卷》载,明万历后期,灯谜开始出现于上元节。漳州“玄云七子”之一的陈翼飞《元夕灯词》云:“三三两两陷横纵,小令花间虎谜工。丛里但呼庚癸语,灯前迷迭当金钟。”漳浦县灯谜活动的兴起,可追溯到明清二代。《漳浦县志》(清光绪本,民国二十五年重刊)卷之三《风土志·风俗》记有:“元夕,自初十日放灯至十六夜乃已。神祠家庙或用鳌山运傀儡,张灯烛,剪采为花,备极工巧。……文人墨客明灯悬谜语于通衢,谓之灯谜。射中者,以笔墨果品酬之,备极欢谑。”“刘国轩破谜闹公府”的故事在市区、龙海、长泰一带广泛流传。
  漳州市区谜事在清末民国时期相当活跃。清末,漳州廪生曾虎文(1844-1888,字寅仲,号小轩,龙溪人。)在《漳州杂诗》中云:“自从幼妇衍灯猜,结习于兹擅妙才。倚傍多门堪笑杀,未宜侮到四书来。”虎将有杨遂厂(庵)、陈子宏、徐飞仙和魏氏祖孙——展诚、汝諴、子绳、子端等。据魏子端先生回忆:杨、陈及魏之祖父展诚均嗜好灯谜,闻有开猜,不论远近,结伴欣然前往,风雨无阻。他们还主持谜场、创作谜条,并留下了一些记载谜作、活动情况及谜友交往的笔记,如杨遂厂(庵)有《遂园集》问世。据沈观格《拙庐谈虎集》所言:“吾厦名谜家代不乏人。在清末时,闻李小谷(注:即现代著名谜家李绣伊)先生言:有王步蟾孝廉今坡、吕澄孝廉渊甫、周殿修孝廉梅史、钱作霖秀才雨若、柯荣试贡生硕甫等,曾在漳州合刊一谜书,名《五加皮》云云。”另据谢云声《灵箫阁谜话初集》所载厦门“萃新谜社”社员的专集中有龙溪人李之华(字实秋)所撰《听秋山房谜稿》一卷。郑墨樵《龙海县灯谜史话》还列有《锦江谜拾》(郑宝琛撰)、《芗城谜萃》(林其馨撰)二书目,惜今无从寻觅。
  民国七年(1918年),陈炯明奉孙中山之命率粤军入漳,建立“闽南护法区”。翌年(1919年)在漳州南校场召开了闽南护法区运动大会,灯谜也占有一席位置,猜者甚众。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前后,厦门人黄松云在龙溪县社会服务处任干事,通过猜谜,结识了柯如瑛、温而理、陈燕贻、张胡山等谜友,组成龙溪县社会服务处“灯谜研究社”,经常雅集,品评谜作,切磋谜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中秋节,文虎社、龙门社联合函邀厦门、海澄、漳州城区谜友赴石码会猜,会期三天,盛况空前。同年10月10日(或说1946年元旦),为庆祝抗战胜利,漳州《大刀报》社连续三夜在马坪街(今延安路)举办谜会,由柯如瑛、张胡山主持,奖品由商界捐赠。民国三十五年(1946)漳州崇正中学召开校庆纪念会,函邀厦门、石码、海澄谜友参加猜谜游艺。中秋节,漳州《闽南新报》社举办庆祝活动,石码龙虎二社谜友应邀来漳参与猜谜大会。是年,厦门青年会与厦门图书馆联办猜谜大会,石码龙虎二社选派代表出席,连连中鹄,获得厦门图书馆馆长、著名谜家李绣伊先生的赞许。
  四十年代初期,漳州谜界突破自守一隅的樊篱,开始了对外谜事交流。抗战胜利后,活动已不局限于一般猜射,部分谜人重视谜艺探讨,谜作、谜文登上了报刊。据张胡山先生回忆,当时漳州发行的《儿童新报》、《教育周刊》副刊曾辟有《小小谜语》专栏,并约张胡山(笔名珊郎)撰文介绍谜史和谜格。《正人报》也刊登过漳州谜作。
  清末民初漳州的谜家多是文人名士,如杨遂厂(庵)于宣统年间得中头名秀才,参与编修《龙溪县志》,开拓民乐南词,发起组织诗社。徐飞仙为清末举人、漳州名教师,曾任龙溪县立图书馆馆长、福建省文史馆员。魏展诚是同治年间廪生。徐、魏二人同为“谈何容易”诗钟社台柱。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在各级工会和文化部门重视支持下,漳州谜事日趋繁荣。1952年,有关部门在市区天主教堂举办综合游园活动,设有灯谜专场,石码、长泰谜人专程前来猜射。1956年,漳州市(今芗城区)文化馆开始在中山公园组织节日开猜。1958年后扩展为周末活动,与文娱、曲艺、球赛合称“四果汤”,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得到上级文化部门领导的嘉奖。文化馆灯谜组的十几名成员分别在中山公园和工人俱乐部(今市工人文化宫)主持开猜。谜坛宿将陈燕贻(组长)、柯如瑛、温而理等创作了不少具有时代气息的佳谜。
  1962年春节,市文化馆举办灯谜擂台赛,为期6天,12名谜手踊跃参赛,除陈、柯、温等老将外,还有方柱中、谢苏年、胡郑辉(时年12岁)等青少年。1961年至1966年初,市文化馆编印了15期《灯谜》。
  “风生白下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残。”在“文革”十年浩劫中,灯谜被横加“歪曲现实”、“含沙射影”之罪名。如漳州一老谜人因以“主席万岁”猜汉人“毛延寿”,被打成“黑帮”,“反革命”,被挂牌游街,备受摧残,含冤病逝。灯谜活动被迫中止,谜著、古籍大量散毁。
  虎啸神州第一声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作为传统文化形式之一的中华灯谜,在“文革”的废墟上迅速复苏、崛起,并形成一定的声势和气派。
  1977年春节,漳州市(今芗城区)灯谜组恢复活动。1979年国庆节,灯谜组应邀组队参加在南京市举办的全国九市灯谜会猜。1981年5月,漳州市灯谜协会正式成立,成为国内第一个市级灯谜协会。1983年全国谜界评选十一届三中会以来谜坛十大事件,“漳州市成立首家灯谜协会”忝列其中。
  漳州灯谜协会长期坚持在市工人文化宫、芗城区文化馆、市青少年宫、漳州灯谜艺术馆(威镇阁)等处举办周末猜射长达二十六年。1978年起,漳州灯谜协会在中山公园开辟了“谜友之窗”专栏,每月一期,内容有灯谜知识简介、谜格释例、灯谜故事、谜坛信息、佳谜赏析、有奖征射等,节庆活动出专辑,雅俗共赏,图文并茂。至1991年5月,已编了135期,后因中山公园改建而中止。2006年,宣传栏重新恢复,更名为《谜城之窗》,每月一期,分别在中山公园和巷口文化中心刊出。
  漳州灯谜协会成立前夕,即于1980年向全国谜界征集“一代风流录”谜笺谜作,编印《一代风流录》专辑。1984年元宵节举办“福建省第五届灯谜会猜暨福建谜史讨论会”和“甲子迎春谜展”。1985年元宵,承办漳州“金盏谜会”,谜会盛况由中央电视台拍摄电视片《闽南元宵行》,著名主持人赵忠样、李小玢主持了团体电控竞猜,青年女歌手葛军还演唱了《我爱漳州水仙花》。1989年元宵节,举办漳州首届中华灯谜艺术节。1992年元宵节,主办福建省第二届灯谜节。1995年,举办“元宵乐灯谜大奖赛”。1996年元宵节,举办“漳台杯”闽南语地区灯谜邀请赛。1997、2000、2004年,举办福建省第五、六届灯谜艺术节暨海峡两岸(漳州)谜艺研讨会和第二、三届漳州灯谜艺术节。可谓好戏连台,高潮迭起。漳州谜协还长期配合有关部门,举办“爱我中华”、“五讲四美三热爱”、计划生育、普法教育、尊师重教、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迎亚运、人口普查、环保、储蓄、保险、档案、质量管理等专题谜会,寓教于乐,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漳州谜协会刊《虎啸》已出刊48期,主要栏目有“谜城风采”、“谜馆风情”、“流风余韵”、“华灯齐放”、“俊采星驰”、“凤毛济美”、“好风相从”、“海峡谜情”、“虎渡津梁”、“谜林撷芳”等,先后发表会员谜作数万则。《虎啸》每期均寄赠泰国、新加坡、台湾、香港和大陆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灯谜组织、谜友,被称誉为“谜作精致,谜论严谨”“谜史研究,堪数南北第一。”著名谜家柯国臻赞曰:“画意诗工两并妍,超尘脱俗出天然。八闽圣后多高手,继起春灯又一篇。”吴仁泰题吟:“漳州《虎啸》,别具英姿。谜尚南宗,文多巧思。桥悬两岸,巧牵红丝。佼佼不群,超超出奇。”1988年至2006年,《虎啸》连续十九年被评选为“全国十佳谜刊”和“功勋谜刊”。
  虎将同心唱大风
  在漳州灯谜艺术馆展厅里,来宾们常常在摆满奖杯、牌匾、证书的展柜前驻足凝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漳州虎将参加了数十次大型谜会(赛),南征北战,“斩”获颇丰。自1986年勇夺龙岩福建省第七届职工谜会团体电控冠军,至2001年5月撷取石狮市首届灯谜艺术节桂冠,漳州灯谜代表队累计16次荣获团体总分、电控竞猜冠军。其中1988年春节至1991年国庆,连续在福建省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谜会,福建省首届灯谜节、元宵灯谜擂台赛、蚶江第二届侨乡谜会、上海“红楼谜会”技压群雄、独占鳌头,实现了“七连冠”的目标。漳州代表队还蝉联七届福建省职工谜会团体冠军(1988年春节永安市举办的第九届至1995年国庆节三明市举办的第十五届),显示了雄厚实力和高超技艺。1998年10月,在泰国、新加坡、台湾、香港和广东、广西、安徽、江苏等高手云集的广东南澳“国际灯谜大奖赛”和中山“新旅程杯”全国精英赛上,漳州谜协代表张奕虎、郑育斌、郑明义与莆田、厦门谜友合作,以较大优势,二夺团体电控竞猜金牌。在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表彰的八项“十佳”中,漳州谜协,《虎啸》、漳州首届中华灯谜艺术节和杨梓章、张卫平、张奕虎分获“中华十佳灯谜社团”,“中华十佳谜刊”、“中华十佳谜会”、“中华十佳灯谜工作者”、“中华十佳灯谜新秀”、“中华十佳灯谜论文”,获奖项目居海内外各灯谜组织之首。张奕虎在20多次省级以上大型谜会中,战绩骄人,计荣获猜谜、制谜、论文奖80多项。张卫平在省级谜会个人猜射中,9次问鼎,其中有6次是连续夺冠。在1994年8月举行的中华灯谜国手赛中,漳州三位参赛者张卫平、郑育斌、林智宏均荣膺“中华灯谜国手”称号(全国20名)。漳州市灯谜协会被评选为20世纪十大谜社。1989年元宵举办的漳州市首届中华灯谜艺术节,因开创海峡两岸灯谜界正式交往,被列入20世纪十大谜事。杨梓章、张奕虎入选20世纪百佳谜人,张奕虎、张卫平、杨炎木、陈启达的谜作入选20世纪百佳谜作。
  “一代风骚多寄托,十分沉实见精神”。漳州谜协和谜馆的主要骨干年龄都在50岁上下,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达70%。他们认定灯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特定的语言文学艺术,有其奇特的情趣和魅力,一向怀着强烈的事业心,把灯谜作为一门学术来钻研。漳州谜人敢为天下先,富有创新精神,成立了国内第一个灯谜协会,创建了海内外首家灯谜艺术馆,创立了中华谜史上第一个基金会,举办了首届中华灯谜艺术节,率先实现了海峡两岸谜学的双向交流。漳州谜人精诚团结,锐意进取,创造了省级以上大型谜会“七连冠”和会刊《虎啸》连续19年荣获“十佳谜刊”和“功勋谜刊”的佳绩,《中华谜语大辞典》、《中华灯谜艺术画册》等7部专著,凝聚着漳州谜人的才华和心血,《谜城话谜》等电视专题片展现了灯谜名城的业绩和风采。
  1999年12月,福建省文化厅命名漳州市芗城区为“福建省灯谜艺术之乡”。2000年5月,国家文化部命名漳州市芗城区为首批“中国民间艺术(灯谜)之乡”。
  谜馆虎踞威镇阁
  “辟得芗城三尺地,迎来华夏九霄风。”漳州灯谜艺术馆始建于1992年春,原馆址在芗城区文化馆四楼,有“中华谜史第一馆”之称。馆内收藏着与灯谜有关的文字材料近3万件,包括海内外灯谜书刊2万多册、灯谜艺术照片千余福、印章谜108枚、210名谜人手书谜笺等。还陈列着当代文艺名家钟敬文、周而复、贺敬之、冯其庸、王学仲、沈柔坚、林墉、费新我、陈奋武和海内外谜界的书画佳作,纷呈异彩,琳琅满目。
  漳州灯谜艺术馆拥有“镇馆三宝”。第一宝是广东肇庆端砚艺术家、“端州谜社”社员陈日荣先生捐献的巨型“国粹一号”端砚。该砚有两大特色:一是“砚中藏砚”,大砚周边镂刻着393台小砚,系仿制历代名砚,如王羲之的凤池砚、苏东坡的东井砚等。二是“谜砚合璧”,砚背后面铭刻有168条砚谜。第二宝是近代“谜圣”张起南手书,近代著名谜家张超南撰句的“山作惊涛时杂云气,辉生明月可沁诗心”的金字楠木楹联。该联已有近百年历史,原悬挂于张氏昆仲故居——永定县岐岭陈东乡瑶下村“山辉书屋”,由其宗亲捐赠。第三宝即苏州已故谜书收藏家、“谜贤”高伯瑜捐献的79种150册灯谜古籍,其中孤本、珍本甚多,如清康熙年间出版的《一夕话·雅谜》、《玉荷隐语》、《跬园谜刊三种》、《张黎春灯合选录》、《增广隐格释例》,一向被谜界视为拱璧。“威镇重光扬正气,春灯焕彩展文风。”灯谜新馆与威镇阁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既增加了名阁历史质感和文化内涵,也使自身显得格调高雅、气势恢弘。徜徉于“谜城”、“谜史”、“谜艺”、“谜苑”展厅,人们仿佛走进扑朔迷离的灯谜大观园。那份美不胜收的富丽,铸史熔经的博大,以及曲径通幽的精深,足以令人陶醉。瞻仰“谜圣”张起南和“谜贤”高伯瑜那儒雅睿智的脸容,你会如沐春风,平添几许灵气和悟性,“高山仰止”之感油然而生。观摩质地凝重而气韵生动的《春灯源流图》石刻壁画、《历代谜家传略碑刻》、《当代谜会纪盛》系列石刻和仿汉代青石雕“曹娥碑”,发思古之幽情,你当为中华灯谜之源远流长、波诡云谲而惊叹。漳州灯谜馆开馆十五年来,已接待上万名参观者,有中央、省、市领导,有中央对外新闻单位记者团、港台新闻记者采访团和台湾民俗基金会,更多的是慕名而来的海内外谜友。1997年5月9日,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冲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谜馆,当场挥笔题写“求真悟美”予以勉励。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聂大江、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人民文学》副主编王扶和福建省副省长潘心城,也分别留下了“艺海奇葩”、“中华文化谜,谜底在漳州”、“中华文化一绝”、“奇观”的墨宝,为灯谜馆增辉添色不少。
  2000年元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命名漳州灯谜艺术馆为“中华灯谜艺术馆”。随后,被确定为漳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宝岛谜风自悠扬
  清代乾隆年间,福建布政使钱琦曾在《台湾竹枝词》中,对台湾新春猜谜活动作了生动的描绘:“烟花火树拂墙过,映带春灯谜语多。忽听鼓声喧震地,绿旗营里唱秧歌。”道光咸丰年间,新竹望族、名士林鹤山(字占梅,号潜园,祖籍福建安溪)每逢佳节,辄与幕客制作灯谜,分送各书塾征射,射中者则以鼓乐致送奖品以资鼓励,可惜其谜稿大多佚失。
  现在台湾谜界公认的台湾灯谜播种人,允推唐中丞(景崧,1841-1903,字维卿,广西灌阳人)为首。唐景崧1891年任台湾布政使,1894年署台湾巡抚。唐生性豪爽风雅,政务之余,爱好灯谜猜制,于道署斐亭悬灯射虎,邀集僚属举办诗会、谜会,如闽县王贡南、德化罗大佑、顺德梁维嵩、台南施大浩、台中丘逢甲等,均与其列。由于唐之倡导,加上文人骚客推波助澜,上下竞效,极一时谜坛之盛。唐还著有《谜拾》二卷,收有作者政务之暇创作的灯谜五百则,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自刊于台湾,并在大陆谜界广为流传。
  清末至民国年间,台湾谜界就开始与大陆进行交流。据厦门著名谜家谢云声所著《灵箫阁谜话》载:“光绪壬寅(1902年)二月,陈君厚庵乃集诸友共二十余人,组织一谜社,命曰‘萃新谜社’。”在该社成员中,就有客居厦门的台南谜家卢蔚其(文启)、卢乃沃(心启)兄弟(注:文启、心启系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的堂叔父),他俩不仅积极参加厦门的灯谜猜制活动,还著有《留种园谜稿》和《留种别墅谜稿》。
  1922年前后,福建泉州蚶江“谈虎楼”谜社的林桂舟赴台经商,将一些谜材带往,并将各种谜格介绍给台湾谜界,使台湾谜坛更加丰富多彩。台湾谜界随后也派员莅蚶,回访林桂舟等,交流谜艺。
  著名史学家、爱国诗人连横(1878-1936,字雅堂,号剑花,生于台南宁南坊马兵营,祖籍龙溪县万松关马崎社,系连震东之父、连战之祖父,著有《台湾通史》、《台湾语典》、《台湾诗乘》等),幼年时即受其父连永昌熏陶,成为“谜痴”。每逢当地春节元宵悬谜征射,几乎场场必到。1930年,连横与同好创办《三六九小报》,开辟“文虎征射”专栏,推展谜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台北高山文虎社谜家黄朝传(字习之,号文虎,祖籍泉州)在上海《文虎》半月刊上发表《台湾台北谜学概况》(连载),将台湾谜事活动和谜人情况介绍给大陆同好。《文虎》半月刊特地在台北设有代售处。该刊主编、上海“大中虎社”社长吴莲洲在1931年第二卷第一期的文章中写到:“通信征射,果也一纸风行,风调赓和者,捷如桴鼓。虽僻远如台湾,亦邮简频投,与文字缘,诚非始料所及。”
  1936年春,竹堑(今新竹)吴朝纶(静阁)在台北创办《的社》半月刊谜报,划分矢函两部,风从者百余人。同时与谢云声等大陆谜家保持通信联系,并极力收集大陆的谜学专著,如俞曲园的《春谜大观》、张起南的《橐园春灯话》、谢云声的《灵箫阁谜话》等。吴朝纶在为《中国灯谜选》(陈祖舜主编,1972年于台湾发行)所作序文中回忆当年:“余由上海购得谜书数种,中唯服膺张起南之立论,因尽弃白描作风,奉玉匣子体为圭臬。”
  尤其值得在中华谜史上浓墨重彩大书一笔的是,早在近70年前,厦前萃新谜社台柱谢云声(1900-1967,原籍晋江即今泉州市区,客居厦门,著有《闽南谜语》、《灵箫阁谜话》)就和台湾谜界缔结情缘、鱼雁互颁,开创了海峡两岸谜学交流之先河。《灵箫阁谜存·谢云声与我》(台北吴朝纶编著)收入谢云声与吴朝纶(静阁)来往的29封信,时间自1936年8月至1967年3月,其间1938年至1957年7月,因战乱频仍、地址变迁而中断联系。谢、吴二人神交30余年,在通信中切磋谜艺,抄寄谜作,诗词唱和,报道两地(先是台厦,后为台新)灯谜活动和谜书编印信息。吴朝纶极为珍惜这份谜缘:“初我《的社》所备谜书,只有《橐园春灯话》、《邃汉斋谜话》、《春谜大观》及剪报数帙而已,其孤陋寡闻可想见矣。自谢云声先生寄赠《灵箫阁谜话》、上海《文虎》半月刊及零星古谜若干条,置诸本社书架上,任人浏览,无殊涸鲋忽得西江之水,遽增泼剌声势,自是我台谜风为之一振,此岂非谢云声先生直接间接诱掖之赐耶?”吴则回赠《的社》谜刊予谢,邀请谢任《的社》顾问、为《的社》第八期矢部撰作课题等。谢云声在新加坡病逝后第二年(1968年),其子将其遗著《海外谜存》二千余则寄给吴朝纶校订,并嘱在台付梓。
  毋庸讳言,海峡两岸灯谜艺术的发展和交流,也经历过发人深思的曲折历程。
  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使祖国宝岛沦入魔掌达五十年之久。日本军阀不许台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严禁结社活动。吴朝纶创办的谜报《的社》被迫中辍。但台湾人民毋忘祖国的民族思潮并不因此稍减,他们利用民间的灯谜活动,保存固有文化的命脉,最后终能摆脱异族的统治,重新享受祖国文化的温馨。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台南谜坛耆宿谢国文。据台南谜学研究会会长王火山《谢国文著〈省庐谜存)注释》介绍:谢国文(1887-1938),号醒庐、省庐,晚年又号稻门老汉。甲午年割台之议成,先生虽在稚年,便觉痛心疾首,有无限家国沦亡之痛。组织、参加“南社诗会”、“台湾文化协会”,发刊《台湾青年杂志》。先生诗余又竭力提倡灯谜,俾青年学子深研国史典故,独力创立“醒庐文虎社”,广邀省内同好,协力鼓励,于是全省谜学之风甚炽。1938年,先生宿疾复发,病笃时黯然叹曰:“我病谅不能愈,我死固无憾,所惜此幕雪耻剧未能看完耳!”正如王火山所评价:“纵观谢氏一生,以诗、文、谜来延续祖国文化在台湾之命脉,寓倡灯谜之推广,以保存国粹之不坠。他的处境可悲,用心良苦,堪称是热爱祖国之一大文人”。
  两岸谜缘更殊深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台湾当局开放了“探亲门”,为两岸谜学的直接交流带来了契机。
  1984年元宵,漳州谜协在主办省第五届谜会的同时举办了“甲子迎春谜展”,其中“港台侨”部分展出的台湾灯谜书刊和简报,引起了参观者的极大兴趣。1984年起,漳州灯谜协会的主要骨干张奕虎、林智宏、杨梓章就着力于海峡两岸的谜学交流,撰写了《海峡两岸系谜情》、《一个大有作为的新领域》等文章,并在《虎啸》第18至26期开辟专栏连续报道台湾谜坛历史、现状和动态,推介台湾谜家、谜书、谜作。
  1988年5月,经泰华著名谜家卢山夫先生荐介,台北集思谜社老谜家吴学平先生携夫人回大陆探亲,未到家乡(福建闽侯)便迳先专程赴漳州谜协访问,双方用乡音交流了海峡两岸谜坛现状,欢谈甚洽;互相赠送了灯谜资料,并合影留念。随后,吴先生又访问了福州、三明市谜协。
  1988年6月13日,香港著名谜家、有“当代谜国雁臣”美称的刘雁云先生,经韩国搭机莅台,在十天内访问了高雄、台南、台中、基隆等地谜学界。在开猜时,刘先生特地将其收集的大陆各地谜作悬猜,引起了台湾谜友的浓烈兴趣。
  1988年8月,台北谜坛宿将唐羽先生在赴厦门参加史学交流之际,访问了漳州谜协并赠送了一批台湾灯谜书刊。
  1989年元宵,“漳州首届中华灯谜艺术节”拉开了帷幕,来自台北、高雄、台南及香港的16名谜界先进,和北京、上海、南京、沈阳、深圳14省(市、区)35市(县)的近120名谜友欢聚芗城,共襄盛举。代表中有年逾古稀的兰州马啸天先生(回族),有年仅13岁的合肥一中学生王磊。台北集思谜社总干事李次高先生说:“一踏上闽南的土地,我就有一种亲切感,因为我们不仅语言相通,而且心心相印。见到许多慕名已久的谜友,深感荣幸。这是一场极为成功的盛会,在台湾前所未有的电控竞猜、竞制等均令我们大开眼界,谜著展览部分更令人叹为观止!”谜节期间,海峡两岸谜友首次同场竞技,切磋谜艺,交流谜书,缔结情缘。高雄县谜学会创会会长萧瑾瑜先生当场挥毫题写“春灯长辉”、“文化桥梁”。闭幕式上,高雄领队萧会长向组委会赠送“文化先锋”铜匾,表达了对漳州谜坛和文艺界的敬意。“漳州首届中华灯谜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开拓了海峡两岸谜学交流的新里程,《人民日报》、《福建画报》、台湾《联合报》、菲律宾《世界日报》等30多家海内外新闻媒体报道了活动盛况并给予高度评价。
  “灯辉映照两岸人,谜缘沟通海峡情”。1993年,高雄市谜学研究会和漳州市灯谜协会结为姐妹会,携手共创中华谜史上第一个文虎基金会。1994年至2007年,文虎奖(含“金河川奖”)已评选九届,67名海内外谜界精英榜上有名,地域遍及大陆18个省(市、区)和台港、新马泰以至美国,包括许成章、卢山夫、刘雁云、柯国臻等耆宿,郑百川、赵首成等俊彦,韩清源、章镳等新秀。其中入选“二十世纪百佳谜人”的43名,目前已去世的17名。同时,29名姐妹会会员获得“姐妹会荣誉奖”。而在文虎奖休评的2002、2004、2006年,由基金会资助编选,出版了《微山谜话》、《雁云谜踪》等7种文虎奖得主的灯谜专著。
  “一代风流垂史册,千秋韵事播神州”。谜界的踊跃推荐和热烈反响,说明由姐妹会创设文虎基金会实属具远见卓识之举措,堪称泽被谜苑的“善举”、“义举”,她促使一大批谜坛英才脱颖而出,贡献才智,建功立业,有力地推动两岸谜艺交流和当代谜事繁荣。为此,谜人们称誉文虎奖为“谜界的诺贝尔奖”。而文虎丛书的出版既荟萃谜苑精品,转播谜艺知识,“续写”中华谜史,也在谜坛鼓荡起潜心创作、著书立说之风。
  1997年元宵,漳州第二届中华灯谜艺术节在芗城“梅开二度”,台湾谜学界联谊会会长沈志谦、副会长李次高等与百余名大陆谜友商灯探骊,其乐融融。谜节期间,高雄市谜学会邀请漳州谜协和芗城水仙花少儿艺术团赴台访问交流。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1998年元宵节,经过近一年的筹划,漳州灯谜协会和水仙花少儿艺术团一行35人,终于踏上了祖国宝岛,圆了十年之梦,率先实现了两岸谜界双边交流。艺术团在台期间,举办了四场展猜,挂出数百条以欢庆虎年元宵、抒发两岸人民情怀及闽台方言、台湾地名和人名为题材的灯谜。如“元宵前后共团圆”猜字“期”、“海峡两岸共涛声”猜飞机型号“波音、协和”、“百米开赛,竞争激烈”猜闽台口语“拼起走”等。现场展猜与少儿歌舞表演穿插进行,奖品是漳州特产乌龙茶、风油精、无极膏,颇受台湾民众欢迎。漳州灯谜协会还拜会了50名台湾(台北、高雄、台南)谜友,带回了上百册灯谜书刊。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历史雄辩地证明:国家的动乱、分裂乃至异族的入侵,可能给民族传统文化带来危机,使海峡两岸、海内外文化交流进入低谷,但永远不能扼杀、沦没古老而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中华文化,不能斩断炎黄子孙血浓于水的亲情。海峡两岸灯谜文化交流融汇的潮流必将保持奔腾向前的势头,并日益广泛深入,为发扬大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积极的贡献。而灯谜奇葩也将更加艳丽多姿,播芳馨于九畹。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本书收录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委员会提案与文史委员会编写的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内容包含了前言,故地踪影,往事寻踪,人物春秋,姓氏选登,民俗记述,台岛践履,文献集萃,后记等反映漳州市中心城区的人文地理、物产风俗,反映社会的风貌。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奕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