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图书 |
唯一号: | 130720020220005203 |
颗粒名称: | 漳州“番仔楼” |
分类号: | K928.74 |
页数: | 11 |
页码: | 29-39 |
摘要: | 闽南话有句口头禅:“泉州人过番,漳州人去台湾”,其实这种讲法有所偏颇。闽南“番仔楼”中不泛经典之作,象珍珠般地散布于漳州市镇及乡村,经过百年的风云变幻,进入新世纪,漳州大地尚幸存许多“番仔楼”。这些“番仔楼”是百年前漳州人漂洋过海,拼搏奋斗的活生生的固态史书,也是漳州人勇于进取,善于吸纳异域文明成果的公允物证。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五口通商”,随即清政府内部推行洋务运动,海外文化从各种渠道传入中国,其中由航海作为传播途径的最多。闽南地处东南沿海一方热土,当仁不让地走在接纳外来文化的前列,素有闽南重镇之称的漳州,也及时地跟上这股潮流,漳州大地从此出现了一批洋式建筑,闽南方言称之为“番仔楼”。 |
关键词: | 番仔楼 漳州 建筑 |
本书收录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委员会提案与文史委员会编写的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内容包含了前言,故地踪影,往事寻踪,人物春秋,姓氏选登,民俗记述,台岛践履,文献集萃,后记等反映漳州市中心城区的人文地理、物产风俗,反映社会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