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城区“三圣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197
颗粒名称: 漳州城区“三圣庙”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8
页码: 1-8
摘要: 威惠庙遍布闽南、粤东一带,特别是漳属诸县,即使在乡间村落,也往往能见到。威惠庙主祀开漳圣王陈元光将军,在民间又称作圣王庙。新桥头大庙即是众多威惠庙中的一所,殿中有一副楹联:“立庙二百馀年合之北东三圣庙,从军五十八姓配以马李二将军。”联中的“三圣庙”,是三座圣王庙的意思,“北”指威惠庙(北庙),“东”指州主庙,连同新桥头大庙合称三圣庙。威惠庙(北庙),是漳州府的官方庙祠之一,因址在府城的北郊而简称为北庙。从此“北庙”成了一个标志性称谓,陈将军后裔自称“北庙派”,简称“北陈”;而创建南山寺陈邕的后裔则称“南院派”,简称“南陈”,北庙旧址周围至今仍叫作北庙。
关键词: 漳州 文史资料 三圣庙

内容

威惠庙遍布闽南、粤东一带,特别是漳属诸县,即使在乡间村落,也往往能见到。威惠庙主祀开漳圣王陈元光将军,在民间又称作圣王庙。新桥头大庙即是众多威惠庙中的一所,殿中有一副楹联:“立庙二百馀年合之北东三圣庙,从军五十八姓配以马李二将军。”联中的“三圣庙”,是三座圣王庙的意思,“北”指威惠庙(北庙),“东”指州主庙,连同新桥头大庙合称三圣庙。
  威惠庙(北庙),是漳州府的官方庙祠之一,因址在府城的北郊而简称为北庙。兴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其渊源可追溯到唐代,陈将军阵亡后建庙于当时州治(今云霄),贞元二年(786年)随州治迁龙溪,建于浦南松州堡(今松州村)石鼓山下,距府城有二十多里路,每年春秋二次祭祀,车马劳顿,全程要花费数日,官府为图便利,于建炎四年择址北郊兴建威惠庙,并划拔充裕的田产作为祭祀所需费用,这就是北庙的由来。从此“北庙”成了一个标志性称谓,陈将军后裔自称“北庙派”,简称“北陈”;而创建南山寺陈邕的后裔则称“南院派”,简称“南陈”,北庙旧址周围至今仍叫作北庙。
  北庙是漳州府重要祭坛,享有官府祀典,据康熙版《龙溪县志》载:“威惠庙祀唐侯陈元光也,开漳辟土,血食于漳,俎豆百世拟社稷焉。”每年春秋二仲,历代州府官员严格遵例前住祭拜,其规格与山川社稷坛同等,以此足见北庙在官府中的显要地位。北庙占地广敞,布局严整,并建有观景楼台等,历代频频修缮。宋以来,目睹北庙盛景的官宦及墨客留下许多咏颂诗句,宋龙溪人李颙以“威惠庙”为题赋诗一首:
  当年岭北正危时,数郡生灵未可知。不是有人横义慨,也应无计保藩维。
  清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部攻占漳州,许多官署被焚,北庙与松州堡威惠庙等也未能幸免,遭到严重损毁,事后官府虽略有修缮,但一直未能恢复原貌。民国时期作为糖市,牛墟,日渐荒废。解放后曾作为厂房车间,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造为商住区,现属通北街道北庙居民社区。
  州主庙,址在东门街(今新华东世纪广场),始建于明代,由乡绅和东门街商户出资兴建。庙主祀陈政,陈元光、陈珦、陈酆、陈谟等祖孙五代昭穆配祀。陈氏一家五代前赴后继开漳治漳,五代中四任刺史,历经唐廷十代皇朝,长达一百五十年之久。从入闽时披荆斩棘,除暴安良;到建州后亦剑亦犁,且战且耕;到治州阶段招抚安顿,感化愚顽;直至创办书院,儒风南渐,开南疆冠带之风气。祖孙数代苦心经营,三易州治,筹措谋划,文韬武略。其伟绩丰功虽不载正史,但漳州官绅士民代代相传,铭记在心,州主庙便是明显的例证。
  陈政,字一民,光州固始人。父克耕,唐太宗李世民麾下的一员大将,陈政年少曾随父转战南北,因战功拜为玉钤卫左郎将归德将军。总章二年(669年),东南边陲泉潮之间“蛮獠啸乱”,陈政奉皇命以岭南行军总管事率许天正等一百二十三名将帅领府兵入闽平乱,筚路蓝缕,屯兵于云霄火田,在渡云霄河流时对部下说“此水如上党清漳。”该河即命名漳江,漳州郡名也源于此。陈政卒于仪凤二年(677年),葬云霄将军山。
  陈元光,字廷炬,政之子,从小敏而好学,十三岁领乡荐第一。总章二年随父入闽,父卒,临危受命,出任统帅。率轻骑增援潮阳、南海,以平叛立奇功,进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嗣圣年间上疏奏请在泉潮间建州,垂拱二年(686年)朝廷批准建漳州,命陈元光世守剌史。乃于四境设行台警戒,开荒建屯,招徕盲流,通商惠工,力图唐化南疆。景云二年(711年),陈元光与马仁轻骑御敌,被敌将蓝奉高刃伤而卒,马仁也一同遇难。百姓哀号,权葬于将军遇难地大峙原。开元四年(716年)移葬李澳川,诏立庙。贞元二年州治迁龙溪,墓随迁州治北松州堡之高坡上。
  陈垧,字朝珮,元光之子,少学于别驾许天正,善词赋,元光抚之曰:“儿非戈戟士,乃台院秀儒也。”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举明经,授翰林承旨直学士,珦看不惯武则天专断朝政,即上疏请求归乡休养。受龙溪县令席宏之聘,创立松州书院,传播汉儒文化。景云二年父元光遇难,珦哀伤欲绝,朝廷以岭海多故,命珦代领州事。开元三年(715年),珦率武勇夜袭巢峒,斩蓝奉高并俘其馀党。陈珦在任二十馀年,迁州治往李澳川,励精图治,除顽化愚,曾上表辞让封爵,天宝元年(742年)卒。
  陈酆,字有芑,垧之子。举秀才,授辰州宁远令。当时,漳州百姓忍受不了刺史殳伯梁,偏将许平国的肆意盘剥,陈酆刚要赴任时,郡城耆老朱兴家,余拱辰等诣阙陈奏:“漳本荒徼,始得陈政屯戍,继得元光辑绥,男珦代事,兵民胥庆,复举明经谢官归休。朝廷遂以殳伯梁,许平国管束斯土,盗贼迭起,老羸逃窜,酷害斯深,涂炭已极。今有新举秀才授辰州宁远令陈酆,乃垧之子,通达历练,如蒙使继父职,必能恢扩先业,克绍前苏,慰边士来苏之望。”朝廷准奏,授陈酆朝散大夫中郎将刺史漳州,漳州士女闻讯,欢呼相告:“州主将军孙来矣!”州主庙的名称就是从这个典故来的。陈酆在任二十九年,一州晏安,大历十四年(779年)卒。
  陈谟,字以忠,酆之子。建中二年(781年)代父刺州事。初任不协舆情,州民曾拱璧等诣观察使言之。朝议以柳少安任刺史,而谟改任本州别驾。柳精通地理,相准龙溪可建州治,曾对谟言:“大江南旋而东注,诸峰北环而回顾,宜本州属地也。”上报朝廷却未获准。谟以平粤寇功授中郎将,兼任漳州州刺史,任上完成了柳少安迁州龙溪的宏愿。陈谟卒于元和十四年(819年)。
  州主庙自建成后屡经战乱和天灾,频频修缮。据遗存的碑刻记载,清乾隆年间遭洪水淹浸,光绪年间发生火灾,经众多乡绅商户热心攘助,每次受损都能及时修复。民国初改作商音报社,上世纪后半叶,作为厂房车间。新千年之际,城区改造,新华东路拆除,州主庙彻底消失,镶在庙墙的州主庙清重修碑共五通移漳州市博物馆收藏。
  新桥头大庙,址在南河之滨(今江滨花园),建成于清代。面阔三间,共二进,后进建楼,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庙后墙嵌民国二十五年重修碑。大门挂“威惠庙”庙匾,正殿主祀陈元光,金柱二对,檐柱为蟠龙八仙柱。金柱各镌一对楹联:
  (一)立庙二百馀年合之北东三圣庙从军五十八姓配以马李二将军
  (二)累世效忠功业垂玉铃旧国金漳载绩英灵作砥柱新桥
  后楼楹联:
  (三)祀承北廓馀光春秋永享神作南洲巨镇栋宇重新
  新桥头大庙建成于古码头商肆之中,是出入漳城必经之道,水陆交通便捷,是当年标志性建筑,城乡士民无人不晓。大庙的维修及祀费主要由周边商户捐资,香客包括城内城外的善男信女,还有以南门溪为生的船上人家,可以说是农工商渔,行行都有,香火兴旺。大庙至民国改作警察局,解放后作为新桥卫生院达半个世纪。1988年列入首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7日,由政协委员杨素萍提议,经市政府批准,新桥大庙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
  北庙,州主庙和新桥头大庙,都是奉祀开漳圣王,合称为三圣庙。北庙是官庙,州主庙和大庙二者虽然同是民庙,又不尽相同,但这并不妨碍三圣庙和谐相处。在官庙中常年有平民香客进进出出;在民庙捐献活动中,也会有官宦人家参与其中。在州主庙碑刻中,出现一位蒙古姓氏的理事,名叫“合鲁温文响”,合鲁温是蒙古族姓氏,此人很可能是元漳州路达鲁花赤(官衔名,如唐刺史一职)迭理弥实的后裔,迭墓及专祠“表忠祠”距州主庙仅数步之遥,合鲁温文响其住宅应不离其左右的。在开漳圣王神祗之前,官民之间,甚至不同民族之间,都能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神”力吧。
  三圣庙中现仅存新桥头大庙,也是古城区唯一幸存的一座威惠庙。从庙里第三副楹联看,新桥头大庙由北庙分灵而来,北庙已湮迹多年了,其祖庙松州威惠庙至今基本处于被太平军损毁时的残状,就目前看,难于担当起“龙头老大”的作用。漳州地区的威惠庙数量多,分布广,是圣王文化发祥地,但众多圣王庙存在着类似群龙无首的状况,这是摆在圣王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课题。

附注

附:州主庙碑《历朝纪略》文抄 历朝纪略 庙祀之大者载之《祀典》,有司春秋致祭,百世不祧。唐之前,漳在无诸国,为最南。当汉之世,延民江淮其地。唐后为绥安,霭縻瘴乡,声教尚阻。唐高宗总章二年,诏玉钤卫翊府玄郎将归德将军陈公讳政,统岭南行军总管事出镇绥安,建堡设屯,命将分戍。 子讳元光受命专从,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与通判马公讳仁战殒于阵。陈赠豹韬卫镇军大将军临漳侯,立庙祀之。 子讳垧代领其众,玄宗开元三年(715年),率武勇袭巢洞斩巨魁、俘馀党,复父仇。乞衷龄于松洲,聚徒教授。 子讳酆,授辰州宁远令,耆老朱兴家等诣阙陈奏,授酆朝散大夫中郎将漳州剌史,历任二十九年,一州晏安,偶疾作,兵民吁天愿代。 子讳谟初嗣中郎将,德宗建中三年(782年)以平广寇功授漳州剌史,卒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 唐高宗总章二年,凡五世历唐室十君百五十馀年,除凶丑,立郡县,置社稷,文教渐兴。唐史阙而不载,使丰功钜典无传,有乃憾焉! 其后五代接攘,渐成佛国,无以圣人之道明劝导也。 宋一天下,风教日殷,迨乎考亭作牧,抚载而训诲之。敦以诗书,泽以礼让,冠婚丧祭,一裁以正其时。君子以文学气节自高不屑安于浅鄙;小人亦循分守业以义其事。 元明以来,兵革日兴。然遵宁教泽,历久未渝,迄于正嘉,倭乱外犯,寇盗内滋,迨于奸弊矣。 本朝定鼎,荡除遗寇,设庠序,兴学校,颁行圣谕,像解查葺历代帝王陵寝,其他必阐明道学,赞述圣经,有功于万世兴。历朝忠梗名臣或因身殉国难,或能开辟土疆,维持社稷,补救苍生者,庶堪造入嗣。郡侯童公讳华督仝该裔孙麟郡等石其庙云:龙溪县令申君景云议修开漳庙华助俸钱三万,以其前殿奉王之像为飨堂;又新其后室,置木主五座,玉钤公南向而王,与子孙序昭穆配焉。聚忠孝于一堂,郡人之祷祀报赛,以及四方君子游览莅止,溯其渊源可以奋兴感叹也。已后之官兹土者,嗣而置之,无俾倾废,是亦国家崇德报功之一事也欤! 兹庙宇更新,宜遵其□,诵而石之,所有地境之内,绅士居民乐助工需者,石之于右云尔。 大清乾隆十九年冬十月甲寅□董事乡耆郑维显余国□裔派瑞图宦□合鲁温文响辑公纪石 注:字痕难辨者以“□”暂代。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本书收录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委员会提案与文史委员会编写的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内容包含了前言,故地踪影,往事寻踪,人物春秋,姓氏选登,民俗记述,台岛践履,文献集萃,后记等反映漳州市中心城区的人文地理、物产风俗,反映社会的风貌。

阅读

相关人物

江焕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芗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