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华侨史的珍贵实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175
颗粒名称: 漳州华侨史的珍贵实物
其他题名: 介绍清代印尼泗水甲必丹韩振泗的墓碑
分类号: K878.8
页数: 4
页码: 192-195
摘要: 一九八二年二月,法国一位研究南洋华侨史的学者苏尔梦女士给我父亲陈盛明寄来一封探讨华侨史有关问题的信件,并赠送了两份华侨史资料,其中之一是清代漳州华侨韩振泗的墓碑的复印件。此系苏尔梦女士于一九八一年夏天在印尼爪哇泗水发现并拍摄的。
关键词: 漳州 华侨史 墓碑

内容

一九八二年二月,法国一位研究南洋华侨史的学者苏尔梦女士给我父亲陈盛明寄来一封探讨华侨史有关问题的信件,并赠送了两份华侨史资料,其中之一是清代漳州华侨韩振泗的墓碑的复印件。此系苏尔梦女士于一九八一年夏天在印尼爪哇泗水发现并拍摄的。现把这方墓碑的铭文抄录如下:(附照片)
  天宝
  大清乾隆四十三年岁次戊戍孟秋吉日
  显考甲必丹讳振泗韩府君墓
  特授
  显妣太孺人溢恭慎陈氏寿域
  承重孙国柱
  中北昆
  男耀西金岳
  玉枢安
  出嗣子耀正
  织铨
  女锦卿悦彩
  孙周 台染庄吹
  粱栋栖
  桢楷楹
  植材楫梓
  榳楼树
  同立石
  据苏尔梦女士查阅泗水韩氏家谱,韩振泗的父亲韩松是漳州龙溪天宝路边社人,康熙十二年(1673年)出生,乾隆八年(1743年)于爪哇捞森(Lasen)去世。
  这块墓碑是迄今在印尼发现的保存完好的漳州籍华侨最早的墓碑,是研究漳州华侨史的珍贵实物。
  早在宋元时期,就有许多漳州人到南洋谋生。明清时期,随着九龙江下游通往海外的漳州月港、厦门港的先后兴起,到海外谋生、经商的漳州人就更多了。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是漳州华侨的主要侨居地之一。元代周致中在《异域志》记载:“流寓于其地(爪哇)之粤人及漳泉人为众极繁”。郑和下西洋时,就目睹了爪哇有许多漳州籍孙周台冉庄吹华侨。这在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巩珍、费信等人著作中皆有记录。如马欢的《瀛涯胜觅》爪哇条记:“其他国船来,先至一处,名杜板,……此处约千余家,以二头目为主,其间多有中国广东及漳州人流居此地”。除社板(厨闽)外,新村(锦石)、苏鲁列益(泗水)也有不少漳州籍华侨。正统元年(1436年),爪哇使臣财富八致满荣来华,“自称福建龙溪人,姓洪名茂仔”。正统三年(1438年),爪哇使臣亚烈马用良,通事(翻泽官)良殷、南文旦,亦均为龙溪县人,他们经明政府准许,曾回乡祭祖。万历间,龙溪县人颜大、颜二兄弟先后到锦石经营土产,后颜二到巴达维亚开土产商店,并兼营森木材、橡胶园等。他娶了一个当地妇女。1649年颜二被巴城华侨推选为甲必丹,去世后,其妻继任。到了清代前期,爪哇之华侨已达到十多万人。任过漳州知府的徐继畲在《瀛环记略》噶喇巴(巴达维亚)条记述:“闽广大民流寓其地者数以万计”,“漳泉之人最多,有数世不回中华者”,“为甲必丹者,皆漳泉人”。泗水等地也是这种情况。韩振泗墓碑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实物证据:乾隆间,泗水的甲必丹也是漳州人,即韩振泗先生也。
  韩振泗客死异国,墓葬异地,但其墓碑石上明确刻着“天宝”二字,这表明广大侨胞身在异国不忘祖。他们保持着祖地的许多社会风俗。从韩振泗的墓碑,我们可以看出:
  (1)墓碑雕刻式样、铭文格式,与国内的完全一样。苏尔梦在印尼考察了一些华侨领袖(如“玛腰”、“甲必丹”)的坟墓,得出这样的结论:“石头肯定是从福建运来的,有的也是在福建雕刻的,坟墓的式样跟故乡的是大同小异,墓碑文跟国内的也一样”。我父亲给苏尔梦的复信中也认为:“您寄给我的漳州天宝人韩振泗的墓碑照片,格式跟国内的一样。墓碑石是从福建输出的。”
  (2)中国人旧时重宗法,往往用吉祥的辞句定为子孙后代的辈份,各代命名时就按这一序列安排,使族人一闻其名,就知道是本家族的哪一辈。从韩振泗的墓碑来看,其子孙的名字也采用中国的这种传统命名法。其子为“耀”字辈,孙为“周”字辈,重孙为“国”字辈。另据苏尔梦在信中谈到,韩振泗的男性后裔,至今还按中国的习惯,起了“乳名”。
  由于长期生活于海外,跟欧州人接触,因此,华侨在保持祖地的许多社会风俗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必然要受到西方风俗的影响。有的影响还是积极的。在旧中国,由于重男轻女,因此,墓碑上立碑人一般只刻男性子孙的名字,很少刻女性子孙的名字。而韩振泗的墓碑连他的女儿的名字也刻上了。这大概是受西方风俗积极方面的影响吧?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确定七个栏目,分别是“故地踪影”、“往事寻踪”、“民俗记述”、“人物春秋”、“邑人书架”、“姓氏选登”和“文献集萃”,以芗城区为基点,对于历史上发生的人、事、物进行搜集、整理。

阅读

相关人物

陈自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