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漳州郡守庄夏的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172
颗粒名称: 宋漳州郡守庄夏的故事
分类号: K825
页数: 3
页码: 173-175
摘要: 庄夏,字子礼,号藻斋,永春县桃源里湖阳(今永春县湖洋镇)人。生于宋绍宗二十五年(1155年),四兄弟中排行最小,少年丧父,家里很穷,随兄庄晦读书,聪明好学,精通礼经,早年得到郡博士张督椿的勉励,入乡学。宋淳熙二年(1175年)入太学就读,六年后的宋淳熙八年(1181年)中进士。
关键词: 漳州 宋代 庄夏

内容

庄夏,字子礼,号藻斋,永春县桃源里湖阳(今永春县湖洋镇)人。生于宋绍宗二十五年(1155年),四兄弟中排行最小,少年丧父,家里很穷,随兄庄晦读书,聪明好学,精通礼经,早年得到郡博士张督椿的勉励,入乡学。宋淳熙二年(1175年)入太学就读,六年后的宋淳熙八年(1181年)中进士。
  庄夏中进士后,先出任江西宁国县知县,后调赣州兴国县知县。在任时重教化,兴庠序,清赋税,易蠹弊,息争讼,剖疑狱,对赤贫户欠税逃亡则给钱代纳,政声卓著。
  宋嘉定六年(1213年),庄夏来漳州当郡守,他一贯勤政于民,关心群众疾苦。当时江东这段溪流称柳营江,地处九龙江北溪下游,是九龙江北溪与西溪交汇处,两岸峻岭夹持,水流湍急;潮汐汹涌,风浪很大,过往行人,虽靠联艘浮桥往来,但这种联艘浮桥“摇荡掀簸,过者凛容,腐墨挠摧,疲于数易”。庄夏深感人命关天,为安全和长远起见,决定在此垒石为墩,建造木桥,称通济桥(即今江东桥)。一来方便民众,二来解决浙闽粤通道。
  八百年前要在宽阔的江面上,垒石建墩并不是一件容
  易的事。抛石屡抛屡被水冲走。当工匠发愁,束手无策之际,庄夏与众人见一只老虎背仔渡江,老虎经过的地方,水下都有巨石。后来决定遂沿老虎走过的痕迹,抛石砌墩,共分十五个桥孔,上面架设板桥,桥面建成木屋长廊。因此,江东桥又名虎渡桥。对虎渡桥另一说法是:桥处于漳州郡之寅方,因名虎渡桥。桥成以后,虎渡化险为夷,过往行人,莫不交口称赞。
  二十三年后,宋嘉熙元年(1237年),木桥毁于火,当时郡守李韶,为防火起见改修石梁桥。庄夏之子庄梦说,时任广州通判,慨然继承先父之志,率宗亲及同僚集资相助,继而建成一座我国的名桥——江东桥。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龙溪县府志载曰:“虎渡桥,名江东桥,在柳营江。宋绍熙间,郡守赵伯逷始作浮梁。宋嘉定间郡守庄夏易以板桥,垒石为址,酾水为十五道而屋之……”。记的是庄夏建江东桥。
  庄夏任劳任怨,孜孜不倦,历仕三朝(宋孝宗、光宗、宁宗),当了很多种官,兼了很多种职,历任官资清密恩茂,裒升中奉大夫,试尚书兵部侍郎,兼太子侍读,兼太子左庶子,兼国纂修国史,兼实录院,兼直学士院。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封永春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在泉州城赐建庄府。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卒,赠少师,溢忠敏。宋宁宗为他的像题赞曰:“天生美质,学业逍遥,坚冰志操,历仕三朝,忠言逆耳,青史所标,宗祀繁衍,百世不祧。”庄夏著有《礼记解》,《国史大事记》,《典故备志》,《遗文》二十卷。
  庄夏对朝廷忠心耿耿,政绩显著,深受皇上恩宠,一次光宗皇帝与其聊家常,获知庄夏子孙都很出色,龙颜大悦,问及祖坟安葬何地,夏答:葬于鬼岫山,光宗认为鬼岫山名称非雅,遂举笔改鬼岫山为锦绣山。自此,庄氏以“御墨锦绣”为殊荣。现民间居宅大门匾额凡挂上“锦绣传芳”者必为庄姓,庄姓办的企业、店铺也不少以“锦绣”为记,“锦绣传芳”成为闽南庄氏特有的标志。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确定七个栏目,分别是“故地踪影”、“往事寻踪”、“民俗记述”、“人物春秋”、“邑人书架”、“姓氏选登”和“文献集萃”,以芗城区为基点,对于历史上发生的人、事、物进行搜集、整理。

阅读

相关人物

庄振东
责任者
庄水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