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芗城区农村姓氏调查及初编纪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169
颗粒名称: 漳州市芗城区农村姓氏调查及初编纪实
分类号: K810.2
页数: 3
页码: 135-137
摘要: 2006年,漳州市政协为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时提出的“要促进两岸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的要求,组织漳州市各县(市、区)政协深入各乡镇(街道、农场)、自然村及市区内的城中村,调查姓氏的渊源、传衍、分布、迁移及其宗祠、家庙等历史遗迹,编写《漳州姓氏》,为台湾同胞寻根谒祖服务,为做好台湾人民工作、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服务。
关键词: 文史资料 芗城区 姓氏调查

内容

2006年,漳州市政协为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时提出的“要促进两岸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的要求,组织漳州市各县(市、区)政协深入各乡镇(街道、农场)、自然村及市区内的城中村,调查姓氏的渊源、传衍、分布、迁移及其宗祠、家庙等历史遗迹,编写《漳州姓氏》,为台湾同胞寻根谒祖服务,为做好台湾人民工作、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服务。
  芗城区政协为配合漳州市政协做好《漳州姓氏》的编撰工作,于2006年3月20日成立以副主席冯天佑为组长的编撰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3月23、24日,分别到天宝、浦南、芝山、石亭4个镇,采取以会代训办法,对各行政村调查人员进行培训(市区“城中村”调查人员也于4月10日进行)。城有乡镇、农场、街道12个、行政村(含城中村)97个、自然村203个,参与姓氏调查的人员达213人。4月6日,成立由王和贵、庄宗沛、阮位东、郭上人、施正渊、陈侨森、杨金云、江焕明等8人组成的调查初编工作小组,负责编撰任务。
  从4月10日至8月3日,编撰人员先后深入到芝山镇西院村、五峰农场、天宝镇路边、塔尾2个村、后房农场、浦南镇浯沧村,石亭镇的香坂、浦尾、洋尾3个村、新桥街道的港脚、港尾2个城中村、南坑街道的农友、岱山、洋筠、坑头4个城中村等,进行实地调查核实和收集资料,为撰写人员提供可靠的素材。根据芗城区农村及市区城中村的实际情况,调查初编工作小组各位同志分别完成58个姓氏、共14万7千字。编撰分工如下:
  庄宗沛初编庄、柯、蒋、林、黄、萧、钟、詹、颜、童、傅、程、谢、曾、魏、廖、康等17个姓。
  郭上人初编徐、刘、戴、许、孙、高、何、卢、袁、马、郭等11个姓。
  陈侨森初编陈、邱、胡、赵、俞、邹、吕、余、严、褚、韩等11个姓。
  杨金云初编连、杨、吴、沈、宋、苏、汪、巫、陆、李等10个姓。
  王和贵初编郑、蔡、王、游、洪等5个姓。
  江焕明初编梁、张等2个姓。
  阮位东初编阮姓。
  施正渊初编施姓。
  尚有卞、石、白、朱、欧、薛等7个姓,因居住分散,又缺少资料,故无编写。芗城政协完成58个姓初编任务,按时报送漳州市政协,由全市统一组织,综合各县(市、区)初编稿,编撰《漳州姓氏》一出,预计2007年印刷出版发行。
  1999年9月编著的《芗城区志》记载,“中原人南迁,对漳州最有影响是唐初至五代,主要有3次:一是唐总章二年(669年)至垂拱二年(686年),陈政、陈元光父子戍闽的中原将士两次约7000名64姓,几乎全部籍于漳州郡,随将士前往的军眷,还有40多姓。二是唐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广德元年(763年),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不少人被迫外逃至福建,其中有些人来漳。三是唐末至五代,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农民起义数万人人闽,随同将士有27姓,其中有些人落籍漳州。”但是,从这次芗城政协姓氏调查情况来看,芗城农村及城中村的58个姓氏,只有戴姓于唐贞元二年(786年)到天宝镇墨溪村定居;韩姓在天宝镇路边村的威惠庙人设韩氏祖祠,祀陈元光部将韩器、韩尧、韩求三兄弟,是天宝一带韩姓的开基祖,实际上到元延佑年间(1314~1320年),韩氏后裔韩观佑才从龙溪颜厝移居漳州西郊辂轩社(今天宝镇路边村);浦南镇渡东村李姓,其开基祖李博斋(浙江严州府同知)为开漳第30世,是明朝万历年间在渡东定基的,尊陈元光部将李伯瑶为开漳第1世。其他芗城农村各姓,都是从外省、外县迁入。现将漳州市芗城区农村及城中村姓氏分布列表如下: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确定七个栏目,分别是“故地踪影”、“往事寻踪”、“民俗记述”、“人物春秋”、“邑人书架”、“姓氏选登”和“文献集萃”,以芗城区为基点,对于历史上发生的人、事、物进行搜集、整理。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和贵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