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漳人施香沱的艺术人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167
颗粒名称: 星岛漳人施香沱的艺术人生
分类号: K825.7
页数: 8
页码: 127-134
摘要: 施香沱,字宏泽,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人。他的著作有古装本《施香沱篆刻图绘合辑》、《施香沱书法》、《香沱印存》《香沱丛稿》,还有新加坡政府出资出版的《先驱画家施香沱的艺术世界》。2007年6月,新加坡先驱画家施香沱先生的儿子——年届七旬的施一般先生从新加坡回家乡漳州探亲,带其父遗著数部回来,送给几位亲友和漳州市图书馆。阅者翻开书页,粗略一览,即被书中水墨画佳作、行草篆隶的书法艺术及金石精品所吸引,爱不释手。均屡屡报导施香沱书画金石杰出成就和各方评论及有关事迹,可看到大家对施香沱及其作品如何评价。1990年4月25日施香沱先生因病逝世,享年85岁。
关键词: 漳州 施香沱 艺术人生

内容

施香沱,字宏泽(1906—1990),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人(原称龙溪县)。他的著作有古装本《施香沱篆刻图绘合辑》、《施香沱书法》、《香沱印存》《香沱丛稿》,还有新加坡政府出资出版的《先驱画家施香沱的艺术世界》。2007年6月,新加坡先驱画家施香沱先生的儿子——年届七旬的施一般先生从新加坡回家乡漳州探亲,带其父遗著数部回来,送给几位亲友和漳州市图书馆。阅者翻开书页,粗略一览,即被书中水墨画佳作、行草篆隶的书法艺术及金石精品所吸引,爱不释手。施香沱的作品为什么会产生魅力?从施一般先生曾先后寄来《星洲日报》、《星洲画报》、《星加坡联合早报》、《海峡时报》、《南洋商报》……均屡屡报导施香沱书画金石杰出成就和各方评论及有关事迹,可看到大家对施香沱及其作品如何评价。
  (一)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馆长郭建超先生著文评述,他说“在今日新加坡,水墨画的艺术传统得以持续,施香沱先生是新加坡水墨画发展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施香沱于1938年前往新加坡,1941年受聘新加坡美专讲师,1958年起又任南洋大学书画导师,长达三十一年,他在教学中从来不忘书画创作。1976年他被推选为新加坡中华美术研究会会长。他的作品“新几内亚藤”一幅被选入新加坡国家画廊,列为国宝,显示他在新加坡的艺术地位
  施香沱的绘画以南洋风格水墨画著称。南洋风格的中国画当时在新加坡画坛是一项创新,施香沱创作时常以锐利的眼光观察、审视东南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激起创作灵感,将具有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事物入画,如多彩多姿的神仙鱼、舞翅蹁跹的天堂鸟,土著人的皮影戏……等等。使时代精神与南洋风格用传统画法在水墨画上表现出来。因此,郭建超先生及同仁都说:“施香沱堪称是南洋风格在水墨画这个领域中的先驱画家。”
  1943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新加坡沦陷。施香沱逃难到苏门答腊过着荷锄耕耘的山芭生活。在这三年里,他没有蹉跎岁月,耕作之外,他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南洋独特风物。爬满昆虫的泥地像是元代水墨大家黄公望的泼墨;东南亚的风土人情和独特事物,如黄昏下的大蝙蝠、巨扇般的槟椰叶、章鱼足般的马九树……提供了来自生活的南洋特有色彩。以中国传统绘画手法突出“南洋”特色。不是更加令人感到亲切、鲜明、有地方印记吗?从此,他摸索创造被人赞赏的南洋画风,在中国画独树一帜。
  日寇投降后,施香沱继续在新加坡美专任教,他十分重视“时代精神”和南洋风格在水墨画中的表现,在教学中,他常常带学生到植物园、飞禽公园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写生,积累画稿,过后他将画稿加工转为水墨画作品,这种独特的作画风格,他用来传授画艺,渐渐地形成了“香沱风”,也就是说形成了门下的一种作画流派。几十年来他栽培了数不清的水墨画、书法、篆刻人才,其中不乏艺坛的佼佼者。如高足黄崇禧、林万菁、黄明宗都是荣获博士学位的画家,有几批学生组织了墨澜社和啸涛书画研究会,相承老师的画风,常年举办美展。南洋美专学生和其他接受香沱先生熏陶的学生,自然地形成了举世瞩目、影响大的“施香沱派”,“施香沱派”正方兴未艾地发展。施香沱的门生及再传学子正在将他的艺术风格传播到可能传播的每个地方。施香沱先生确实无愧为华夏精英。
  (二)
  施香沱的书法,自小得益家学渊源。他出身漳州一户书香门第,二叔祖施调赓清末癸未进士,钦点翰林;三叔祖施槃同治甲戍朝考第一。两人都是书法名家。香沱之父施拱南也是名闻海内外的书法家、所以他从小就得到严格家学教导和熏陶。他自己具有天份,对习字有兴趣,能勤学苦练,因此年方弱冠,书写行草篆隶皆超过同窗学友。当时社会上向书法家施拱南求墨宝者甚多,遇到求字过急无法及时应给时,其父常命香沱代书,香沱的字使他人难辨真伪,以为出自拱南手笔,从此香沱初露锋芒。
  后来,香沱书法钻研更深,历代重要碑帖无所不攻,一一临遍,尤其石鼓文及汉祀三公山碑,研习更有所得。新加坡评论家陈建坡先生说:“施先生精于石鼓八分,其石鼓深受吴昌硕的启发,然不为所囿,笔圆力饱,自出新意。八分则与齐白石一样出自汉祀三公山碑,沉稳浑拙,但没有齐白石那分野气。形成了他现在雄迈浑厚,古朴苍劲的风格。”新加坡美术馆馆长郭建超先生说:“香沱先生书写的行草如游龙,真隶如卧虎,篆籀如岳峙云亭,渊雅幽邃,都体现苍劲古朴的风格。香沱先生一贯强调作书一气呵成,笔笔有情,对‘行气’极重视,他每幅书法都贯彻他的书法思想。”《施香沱书法》篆隶行草造诣皆深。新加坡老一辈篆刻书法名家黄载灵老先生说:在新加坡施香沱的书法一流,尤其是篆书上的造诣,要是他认为第二,这里就没有人敢认第一了。”
  (三)
  再谈篆刻。香沱先生的父亲施拱南是书法篆刻名家,还出版《荔香楼印存》。香沱从小目濡耳染和得到父亲亲自教导,怎么不成为出色的篆刻者。他深得浙、皖两派之长,创作既能循法度,又能突破陈规。对印的章法,讲究布局、讲究呼应、也讲究匀称,疏密得体,顾盼有情。从整体的美学效果来看,几乎是无懈可击、天衣无缝。他提出用刀如用笔,刻者必须先打好篆书的基础,才能窥其门径,还要经过长期探讨磨练,才能得其神韵。如果不懂写篆,就谈不上好的篆刻。同时,用刀技艺,求合乎规矩。《香沱印存》收入先生治的295方印章的印章作品,他的方寸世界追摹汉印,朱文圆劲秀丽,白文古拙大方,作品题材丰富而儒雅,风格古朴,给人一种味榄回甘的感觉。名篆刻家黄载灵老先生评曰:“香沱先生治印数十年,博取众长、不为皖、浙派所囿,更而上追秦汉,故所治印章能拙朴而无板滞、雄奇而不矫揉造作,秀逸雄浑古朴,有独自风格,盖其自得者深也。”
  先驱画家施香沱先生萃绘画、书画、篆刻无一不精于一身,是不多见。他能够在画、题欺、印存三方面配合得天衣无无缝、浑然统一、格调又高,殊属难得。评论家赞其“书画金石共一炉,火候纯青见功夫。”
  (四)
  先驱画家施香沱先生在1976年至1981年担任新加坡中华美术研究会会长、副会长期间,屡次举办和主持新、马高层美术家的各种类型的美术展,成绩斐然。1981年,他参加第二届国际书展并任主席团成员,是他艺术事业顶峰时期。他常常应邀到电台、院校、学术团体、训练班作专题演讲。他讲的“中国书法的学习”一文,被新加坡教育部收入《高中写作参考资料》。“怎样鉴赏彩墨画”的演讲,被新加坡电台录音在全国广播。他一生忘我浸泳墨池,勤于创作,精益求精、作品数量与质量不断取得新高峰的成就,他的作品多次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展出,都受到各国艺术家的好评。1979年他应邀在日本名古屋、横滨举办篆刻书画展和当场作画,得到媒体很好评介与轰动。同年7月,国家派他为副团长率领新加坡文化考察团到我国访问,成为增进中新人民友谊和平使者之一。他载誉归来,新加坡总统薛尔斯以隆重仪式授予公共服务星章,表彰他对国家、对社会、对艺术的贡献。
  1990年4月25日施香沱先生因病逝世,享年85岁。南洋美专校友会,在8月于吉隆坡隆重举办“施香沱老师追思纪念遗作展”和“施香沱对新、马画坛的贡献”讲座。1991年6月,他的遗作参加新加坡中国书画名家展。1996年和1997年,遗作又参加国家美术馆主办的新加坡美术百年展和“先驱画家施香沱的艺术世界”的个人篆刻书画展,参观人士非常踊跃,《星洲日报》予醒目的版地报导,表达人们对他的艺术成就永恒敬仰和对他的深情怀念。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确定七个栏目,分别是“故地踪影”、“往事寻踪”、“民俗记述”、“人物春秋”、“邑人书架”、“姓氏选登”和“文献集萃”,以芗城区为基点,对于历史上发生的人、事、物进行搜集、整理。

阅读

相关人物

施正渊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瓯海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