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杉巷尾里的传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165
颗粒名称: 漳州杉巷尾里的传奇
其他题名: 记漳州市芗城区政协优秀文史工作者张胡山先生
分类号: K825.4
页数: 4
页码: 117-120
摘要: 我是从市图书馆馆长张大伟赠送的漳州地方文献丛刊《漳州事迹古今谈》一书,才开始了解张胡山先生。老人笔下流淌的人生沧桑,记载的漳州古城掌故,深深地吸引了我。终于在一个细雨濛濠的清晨,我叫大伟先生带路在市区厦门路和青年路相交处一条鲜为人知的百米小巷“杉巷尾”见到张胡山老人。老人的家是一栋二层旧楼。老人1920年出生,世居杉巷尾。抗战胜利不久,漳州水旱为灾,粮食歉收,米珠薪桂,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张胡山任总编的《闽南新报》对陈石欲私吞省府救灾用的3000担平价米一事,时有论评。党团、报社的头子,承诺即日停止发表揭发陈石劣迹的新闻。直至1947年4月,由于漳州各界联合发出声明,公开列举陈石罪迹,陈石被迫调走,才告一段落。
关键词: 文史资料 漳州 张胡山

内容

我是从市图书馆馆长张大伟赠送的漳州地方文献丛刊《漳州事迹古今谈》一书,才开始了解张胡山先生。老人笔下流淌的人生沧桑,记载的漳州古城掌故,深深地吸引了我。终于在一个细雨濛濠的清晨,我叫大伟先生带路在市区厦门路和青年路相交处一条鲜为人知的百米小巷“杉巷尾”见到张胡山老人。
  老人的家是一栋二层旧楼。一楼临巷的厅堂,是老人每天坐堂门诊的地方。打过招呼,说明来意,在老人让座请茶之际,我环视厅堂的四周,只见一张简陋的桌子放着一大叠《闽南日报》,墙上挂着一张卫生管理部门出具的开业说明,和一幅马其宽教授书写的石鼓门书法条幅,没有一样陈设能够说明这是一个看病的场所,我的感觉就像是和邻居老大爷泡茶聊天的地方。
  眼前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满脸红光。他的体态,谈吐,一举手、一投足都非常敏捷,有“功夫人”的做派,见我一脸的惊奇,大伟偷偷告诉我,老人是漳州名拳师高复明的高徒,是漳州武术“开元派”的嫡系传人之一。
  老人1920年出生,世居杉巷尾。在这条小巷里进进出出忙碌了大半个世纪,其亦文、亦医、亦武的传奇色彩,如同一本传奇故事,让我只能静静聆听他滔滔不绝的叙述。
  他说自己少年时代,书读到小学毕业就辍学了。行医的父亲嗜爱好烟名茶,在家中品茗常客中,有杨遂庵、徐飞仙、陈鉴修、庄世光等四人,都是当年漳州文教界名流。有一次,父亲以“好茶要换‘浓痰涎’”为由“要挟”他们兼任儿子的家庭教师。从此,张胡山每天就有一位先生为自己讲授《古文观止》。当年在名师的培育下,打下的坚实国文功底,让他受用了一辈子。
  上世纪四十年代经人介绍,张胡山先生在龙溪县立初级中学、漳州崇正中学任教员。恰少年风华正茂和当时热血青年一样,追求邹韬奋文风,常常写一些针砭时弊、直抒胸臆的文字,在报刊上发表,因此,被聘为《大刀报》记者。抗日战争胜利后,因厦门沦陷而转到漳州办报的文化人纷纷回厦,漳州报界人物一时出现真空状态,张胡山竟然同时出任《大刀报》和《闽南新报》两报的总编辑。
  得“天时”、“地利”的他秉笔直书,写下“小人国漫游记”、“仁义猫”、“无底洞”等文章,对当时各阶层腐败现象给予揭发和抨击,引起不小的震撼。
  抗战胜利不久,漳州水旱为灾,粮食歉收,米珠薪桂,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当时通过省党部主委陈肇英的背景来漳任龙溪县长的陈石不是体恤民情,为民排扰解难,而是趁此百业待兴的时机混水摸鱼,大发其不义之财,甚至胆大妄为,出卖乡镇长职位,每名要数十两至百两黄金,在重要水陆交通之处,设卡检查,从中牟取暴利。张胡山任总编的《闽南新报》对陈石欲私吞省府救灾用的3000担平价米一事,时有论评。陈石感到独吞平价米已无能为力,为了摆脱困境,他采取分赃散罪的“金蝉脱壳”的办法,准备将平价米摊分到各机关社团去,答应以1000担平价米无偿地给党团和报社作补助费。党团、报社的头子,承诺即日停止发表揭发陈石劣迹的新闻。但《闽南新报》编辑部所有人员仍然穷追猛打,编排一组揭发稿准备重炮轰击。党团和报社的头子知道此事立即赶到排书房,勒令工人将揭发稿取出,换上其他新闻。因事出唐突,这伙人走后,字房工人漏夜通知了张胡山到字房定夺。张胡山抱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明知对自身安危有关,还是义无反顾,将揭发陈石所有罪迹的稿件全部发出。由于此事,张胡山不得不离开他所钟爱的新闻事业,他被解聘了。恼羞成怒的陈石还扬言要给他好看,以至以后一段时间,他出门,行医的父亲(同盟会会员)还跟在背后当“保镖”,恐有不测。直至1947年4月,由于漳州各界联合发出声明,公开列举陈石罪迹,陈石被迫调走,才告一段落。
  由于时代变革,以张胡山的经历,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间,毫无疑问要在文化舞台上销声匿迹的,只能靠祖传医术行医济世,养家糊口。他写下的包括剧本、小说在内的数十万文字全部化为乌有。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年过花甲的他先后受聘为市、区两级政协文史员、才又拿起笔,重操旧业,应邀为市、区两级政协文史部门和报刊撰写回忆文章。老人笔下,关于抗日回忆中的《万人狂欢胜利夜》、《日机疯狂滥炸漳属各县统计表》和《漳州武林逸事》等文章都为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史资料。1994年他被有关部门评为保护文物工作积极分子,1998年被评为漳州市芗城区政协优秀文史工作者。劳动得到社会的肯定,使老人焕发出极大的热情,至今还笔耕不缀,一直有新的作品面世。
  采访结束了,当我离开这尾巴似的“杉巷尾”,回望倚在门口向我们招手话别的老文化人时,心想,旧城改造的铲车,也许不久就会将“杉巷尾”这个地名从漳州地图上抹去,但在小巷内生活了八十多年的老人的传奇故事,一定不会随时间流逝而被忘却的。

附注

注:张胡山先生已于2006年年底去世。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确定七个栏目,分别是“故地踪影”、“往事寻踪”、“民俗记述”、“人物春秋”、“邑人书架”、“姓氏选登”和“文献集萃”,以芗城区为基点,对于历史上发生的人、事、物进行搜集、整理。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志宏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