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漳州建设的教育家、实业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161
颗粒名称: 热心漳州建设的教育家、实业家
其他题名: 记漳州近代名人孙宗蔡
分类号: K825.4
页数: 8
页码: 93-100
摘要: 孙宗蔡,字次典,号斗生,漳州市芗城区人。是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支持者。思想进步,德才兼备。爱国、爱乡、爱民精神可嘉。他富了不忘造福桑梓,兴新学,开路造桥办交通,支持孙中山建闽南护法区,改选古城业绩显著,是近代史上漳州著名的教育家、实业家。孙宗蔡出身贫寒,3岁丧父,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他7岁读私塾,15岁应童子试,21岁中秀才,25岁府考享受官薪,44岁得中贡生。纸行因他经营得当,购销两旺;草纸、白皮纸远销香港、南洋等地,成为芗城巨商。1905年清廷宣布废科举办新学。同时提倡男女同窗,广收女生入学。此举感动芗城父老,护法区的建设得以顺利进行。代表正义激昂的演讲,当场获得商会会长孙宗蔡的热烈鼓掌,表示赞同。
关键词: 芗城区 文史资料 教育家

内容

孙瑾 孙以兴
  孙宗蔡(1868—1947年),字次典,号斗生,漳州市芗城区人。是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支持者。思想进步,德才兼备。爱国、爱乡、爱民精神可嘉。他富了不忘造福桑梓,兴新学,开路造桥办交通,支持孙中山建闽南护法区,改选古城业绩显著,是近代史上漳州著名的教育家、实业家。
  孙宗蔡出身贫寒,3岁丧父,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他7岁读私塾,15岁应童子试,21岁中秀才,25岁府考享受官薪,44岁得中贡生。17岁时母亲蔡太宜人积劳成疾病故。他尊母命弃学经商,继承父业当了“椿记”纸行老板,仍坚持半商半读27年,苦学成才。22岁时他因学有成就,感念慈母严教有方,通过书院沈学师推荐为母表功获准,皇帝赐其母蔡太宜人“柏舟矢志”匾,树碑在河下街节孝祠(原漳州圆圈所在地)。纸行因他经营得当,购销两旺;草纸、白皮纸远销香港、南洋等地,成为芗城巨商。
  1905年清廷宣布废科举办新学。他出任芗城第一所公立小学堂校长(今东铺头小学),同时又修建校舍筹办乡四隅小学三所;城东守城营(今巷口小学),城南为乙商(今西桥小学),城北为已农(今印刷厂旧址)。并大胆施行教育改革,设有国文、算术、修身、图画、手工、游戏等课程取代古板腐败的私塾古文。同时提倡男女同窗,广收女生入学。深受城乡群众欢迎,人们都尊称办学有功的孙宗蔡为“次典“老师,成为漳州新学之先导,知名的教育家。两年后,新学成风,许多人追风任教,教育界出现三派纷争,他不愿沽名钓誉,自动请辞引退。
  1911年9月漳州宣布光复,颇受维新改良运动思想影响的孙宗蔡参与光复会工作,为候补参事兼财政局副局长。他竭力筹办浚河局,以利兴修九龙江水利繁荣水上交通,筹办警察学堂,培训治安人员,组织农会、商会等活动。后因同盟会派别纷争,各种机构形同虚设,孙宗蔡极为失望,便放弃政界活动,致力于经商和开拓实业。
  1914年孙宗蔡投股兴办漳州第一家龙溪电灯公司(厂址在原新华东路27号),电灯初次点亮芗城,这是他为芗城人民办的头一件服务社会的实事。
  1917—1920年孙宗蔡当选为溪县商会会长(1917年为代理会长)时,孙中山先生令粤军司令陈炯明率军驻漳实施“闽南护法区”建设,提出建设新文化、新社会。风闻商会会长威望高,有号召力,陈炯明亲自登门拜会,商求支持,并指派工务局长周醒南配合。孙宗蔡认为这是振兴家乡的极好机会,大力聚集财力,组织人力、物力支持周醒南大刀阔斧地进行市政改造:拆城墙、扩大市区、拓宽道路、整洁街容。在市区建第一公园(即中山公园)和圆圈等。利用拆下的城墙石条修筑南门溪两岸溪堤。在数项工程并进和会务纷繁中调理解决许多老大问题。他为支持拓宽陆安东路(今新华东路)主动出资2000银元拆下孙厝祖祠的前进。为支持建圆圈,他忍痛拆下钦赐母亲节孝碑。改建下沙路,他又舍小家顾大家,主动拆除自家新楼的后进。此举感动芗城父老,护法区的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经过一年多的整治,把芗城凹凸又狭窄的巷仔路改成宽畅大街,陈旧不堪的千年古城面目一新,使漳州成为这个时期的国内先进区域,护法区的政绩受到当时苏联的重视,列宁曾派信使秘密到漳向护法区领导传递赞扬之情。
  1919年五四运动席卷全国,也冲击着漳州,5月17日漳州进步学生上街游行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行为。队伍抵达打锡巷商会门前,谒见商会会长。学生代表陈述巴黎和会上我国外交的失败和日寇占青岛的情势,请求商界积极抵制日货,并联合各界筹办国民大会以为外交后盾。代表正义激昂的演讲,当场获得商会会长孙宗蔡的热烈鼓掌,表示赞同。会后,他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由总副会长邀集全体商界会商做出三项决议:(1)通电全国各地商会一致抵制日货;(2)调查漳州地区出售日货商号有多少;(3)储金救国继续进行。同时决议分别致电南北当局,请电我国出席巴黎和会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1919年3月,粤军工务局长周醒南任董事长,龙溪县商会会长孙宗蔡任总经理,向海外集资10万银元,开辟漳州至石码公路20公里,创办“漳码马路始兴汽车公司”,1920年春节通车营运。这是我省历史上最早的公路和第一家汽车运输企业。1920年底营运线路延伸至浮宫。公司更名为“漳浮长途汽车始兴有限公司”。1921年正式向政府注册,公司改称“汀漳龙始兴汽车有限公司”并正式发行股票,股金增至31万银元。增辟漳州四城门,延伸公路70公里,车辆从4辆发展到近百辆。成为当时以漳州为中心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并在“断蛙池”建立漳州总站,公司拥有汽车96辆并在厦门、石码、海澄等地设立10个分站。这是我省时间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全的汽车运输企业。当时漳浮公司从上海等发达城市请来司机、机匠,收用宗亲子女及社会青年进入机房拜师学艺。漳州的汽车专业技术就是从漳浮公司开拓引进和遗传下来的。值得一提的是,股票章程第10条规定“股东以中华民国国籍为限,若抵押或卖度与外国人,概作无效”,阐明公司创办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立场和民族自尊自强之心。
  1920年孙宗蔡还集资改建东新桥(俗称新桥),他利用老石台墩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成为漳浮公路要桥。“东新桥”三字系书法家李瑞清书写,护法区工务局长周醒南撰写碑记,东新桥的使用长达82年。
  1921年孙宗蔡又投股兴建第一家漳州至程溪的轻便小铁路,行驶轻便车,开发程溪农业经济。
  1923—1925年孙宗蔡二度出任商会会长,当时时局混乱,军阀张毅统治漳州。官员、军队敲诈勒索、坐白车、派军车,苛捐什么税多如牛毛,民不聊生。汽车公司濒临倒闭,为了挽救企业危机,他神机妙算,善于谋略,与反动军阀斗智周旋。他知道张毅好赌,就约两三位知己来“椿记”店中与张毅打麻将,故意赌输给张,张赢了钱兴奋不已,孙乘机诉苦说:“钓座限我商会五天内缴纳军饷10万银元,我实在无奈只好厚着脸皮向康乐道鸨母借3000债来完捐……”张毅是伪君子,听说鸨头借钱太狼狈,随即卖个人情免了10军饷。又有一次张毅要派军声,孙推说车都坏了正在维修,他故作紧张守在车场督修通宵。张毅派副官来窥探证实总经理为张某办事是否忠心。张毅要镇压革命党人,孙宗蔡总是想方设法掩护。同盟会员陈智君因反张房屋将被烧毁,他出资收购给商会办公,从而保住陈的业产。孙中山的追随者革命志士林祖密被捕,他多次出面讲情,称林是孙中山忠实的学生,是好人。张毅不听劝说,杀害了林祖密。孙宗蔡气愤地骂道:“张毅竖眉凹眼,反复无常,不是个好东西。”事后张毅多次动员孙宗蔡出任龙溪县县长之职,被孙宗蔡婉言谢绝。
  1925年孙宗蔡出任旧桥改建董事会董事长。他筹资84000大元,改旧桥原石木桥为钢筋水泥公路桥,拟取名“南薰桥”。1926年北伐入漳,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历史功绩就定名“中山桥”。这是全国少有的以国父名字命名的桥来纪念一代伟人,著名的东路军将领何应钦为中山桥撰写碑记。中山桥从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一直是闽粤交通要道。
  中山桥的环境与造型在当时被称赞现代化造型和古老风格的完美结合。该桥历经80多年风雨飘摇,如今成为漳州著名古迹之一。中山桥改建成功,它应和了孙中山在漳州实施护法的历史。
  1927年,身为“椿记”大老板,又当了十年汽车公司总经理,开发漳州现代化交通事业的创始人孙宗蔡,因有胃病又轻信算卦,担忧自己来日不多,毅然辞职居家养老。
  1932年4月,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不久又回师闽西。十九路军进驻福建,军部特务团李金波率兵“进剿”红三团,实行“清乡清共”,血腥屠杀革命党人和无辜群众。时已退休在家的孙宗蔡以富有名望的士绅身份及与广东粤军有过深交的关系,出面担保南北乡许多被捕赤卫队员,使其得以释放出狱。他利用当时孙家在后门坑办的农场及下沙孙氏学堂收藏了20多位赤卫队员避过大搜捕风头。当时高坑村赤卫队长孙天赐即将被押赴刑场枪决,孙宗蔡令次子孙绍源认他为干儿子,之后用钱买下一条命。红军入漳期间,“椿记”纸行还献银元2万元,支持红军北上抗日。这是他晚年时期仍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支持革命的行动。
  孙宗蔡一生乐于行善,富了不忘穷亲好友,热心捐助资赞助社会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辛亥革命漳州光复初期末任知府陈嘉言是受慈禧贬谪的清官,听从次典师劝说,向革命倒戈,出安民布告,自动去职,返湖南老乡为民,无奈身无分文,要卖女作盘缠,孙宗蔡以400银元赞助为路费,收养其幼女,视为亲生闺秀,改名孙羽,送入女子师范读书。1924年为重修漳州学宫(即漳州文庙),与漳州的士绅名流余高坚、戴国桢等人向各界募捐,立康有为亲笔书写的石碑“重修漳州学宫记”于学宫,至今尚存,成为漳州宝贵文物。1929年他慷慨解囊捐资60银元,参与重修漳州凤霞祖宫,为修庙第一董事至今仍有石碑为证。今文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凤霞宫是漳州市文物点。
  在混乱年代,城郊乡村经常出现姓氏矛盾,抡水、抡耕等械斗事件。孙次典理事公正、有威望,乡亲们经常请他出面调和。他经常对乡亲父老说:“自古衙门八字开,无钱有理进不来,十锄九锄装进官家口袋内。冤可解不可结,和为贵。”并自己掏钱办酒席调和息事,变冤家为亲家。他在漳州孙氏宗亲中威望高,对待各地宗亲和蔼可亲,也为各乡里宗亲办了很多好事,新亭社孙氏祠堂还悬挂着1930年他亲笔抄写的孙氏昭穆。人们称赞他是急公好义、息事宁人的漳州鲁仲连(战国时期齐国人,善于出谋划策,经常周游列国为人排忧解难)。
  八年抗战,国难家祸接踵而来,次子孙绍源被捕坐牢,为营救他变卖家业,接着“椿记”倒闭,长子孙绍武不幸在龙岩遭日机轰炸身亡。孙宗蔡忧伤过度,第二年又目失明,卧病不起、医治无效于1947年5月16日在故居下沙与世长辞。死时家贫如洗,新亭、后门坑、高坑等社宗亲及生前好友相揖,用鲜花搭桥、用鲜花制作龙头凤尾为他举办了隆重的丧仪。葬于北乡蔡前山。
  2006年是孙宗蔡逝世60年,4月9日其子孙在他的故居下沙小区举行一次隆重的纪念活动,海内外孙氏宗亲及社会团体计300余人参加。孙中山孙女孙穗芳慕名委托新加坡孙氏公会会长孙嘉何送来孙中山亲笔字匾“天下为公”及花蓝各一件。福建省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孙远谋、厦门姓氏源流研究会副会长孙以灌、新加坡孙氏公会会长孙嘉何率团不远千里冒雨前来参加纪念,并送“精益求精”字匾一件。他在会上称孙宗蔡先生是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支持者。思想进步,德才兼备。爱国、爱乡、爱民精神可嘉。为早期漳州市改造开拓交通事业、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确定七个栏目,分别是“故地踪影”、“往事寻踪”、“民俗记述”、“人物春秋”、“邑人书架”、“姓氏选登”和“文献集萃”,以芗城区为基点,对于历史上发生的人、事、物进行搜集、整理。

阅读

相关人物

孙瑾
责任者
孙以兴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