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地方史活字典——韩海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159
颗粒名称: 漳州地方史活字典——韩海榕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4
页码: 89-92
摘要: 漳州市70岁的老人韩海榕突然去世,亲朋好友都感到意外。因为10天前他还骑首摩托车到乡间考察文物,3年前他已经得了肝癌,却始终瞒着亲友。“我正想打电话向他请教呢,再也问不到了。”漳州市文管办钟先生十分伤感:“漳州失去一本地方史活字典了。他留给我的两份资料太珍贵了。”小钟翻出一本《漳州府明清文武进士名录》,是韩老先生一笔一画写下的。去年,因道路建设,姜公祠面临被拆除危险,韩海榕与文史前专家一起奔走呼号,最终保住了姜公祠。漳州市文管办负责人杨丽华称赞老韩是“不领报酬、尽心尽责的文化遗产义务普查员。”临终前几天,他吃不下饭,脚肿起来了,不时吐血,到医院一检查,癌细胞已在全身扩散了,老韩不愿住院。
关键词: 漳州 民俗 韩海榕

内容

漳州市70岁的老人韩海榕突然去世,亲朋好友都感到意外。因为10天前他还骑首摩托车到乡间考察文物,3年前他已经得了肝癌,却始终瞒着亲友。
  “我正想打电话向他请教呢,再也问不到了。”漳州市文管办钟先生十分伤感:“漳州失去一本地方史活字典了。他留给我的两份资料太珍贵了。”小钟翻出一本《漳州府明清文武进士名录》,是韩老先生一笔一画写下的。
  他找回了许多被湮没的历史
  韩海榕退休前是闽北一农林场场长,退休后回到漳州,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了地方文史的研究。他家从前住九龙江畔,附近有一座姜公祠,供奉着明代漳州知府姜谅。他经常思考姜谅因何如此受民尊重,索性在姜公祠住两年,白天田野调查,晚上写到天亮。当他写出《缅怀明代漳州官宦姜谅》时,老文史专家郑炳炎表扬他:“写得很专业啊”。去年,因道路建设,姜公祠面临被拆除危险,韩海榕与文史前专家一起奔走呼号,最终保住了姜公祠。
  从姜公祠开始,韩海榕的热情一发而不可收。“他找回了许多已被湮没的历史。”韩海榕的老友说:老韩最大的乐趣就是发现史书中记载或民间传说的某一古井、古桥、古牌坊,原以为已消失,突然在现实中又找到了,而且分毫不差。
  市区的大小庙宇,老韩一一走遍,为它们编写了详尽的名录。各个村庄的传统“热闹日”有何来历有何习俗,他一一做了调查。漳州市文管办负责人杨丽华称赞老韩是“不领报酬、尽心尽责的文化遗产义务普查员。”就在他去世前半个月,他还和黄亚仪一起到华安丰山镇调查陈氏族谱。到丰山要摆渡,他勉强将摩托车牵扯上船,累得气喘吁吁。几天前他还念叨着他要寻找“平闽十八洞”之一的水晶洞,老黄劝他:就你这身体,到时恐怕要别人把你扛回来。
  他女儿指着厚厚一叠书稿:平时他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停地写呀写,连孙子都不让进。
  看到古墓已毁,他难过得坐在地上
  韩海榕是因为肝癌去世的,事先他是否知道自己得了癌症?黄亚仪说,老韩自己心里明白得很,只是不愿说出来,因为他不想麻烦家人。“他这辈子从来不让别人为他操心。”韩海榕的小女儿说,父亲总说,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感冒而已,女儿就不停地买感冒药。看到父亲满面红光,整天乐哈哈骑着摩托车,到田间地头考察古庙、古桥、古井,女儿怎么想得到,父亲已重病缠身呢?
  每回出门考察文物,老韩总是掏钱为大伙买水。复印材料,人手一份,也是他掏钱。每周六他召集文史爱好者在姜公祠聚会议事,总要为大伙备好茶水、点心。他的退休金至少有一半花在文物上了。
  小女儿说,老韩出门时坐三轮车,车夫报价3元,老韩给5元,说,天气这么热,人家很辛苦。
  三年前老韩就常感身体不适,但他不愿给家人朋友添麻烦,只告诉好友黄亚仪并交代他要保密。老黄说:既然这样,你不要单独出门了,每次外出我都要陪着你。老韩接受了。也许感觉到时间已不多,老韩跑得更勤了,角美、海澄、华安,几十公时的道路,他和老黄骑着摩托车就去了。有一回,两人到一个开发区考察古墓,二十几米的山头,老韩爬了小半天才到达。看到古墓已毁,只余一块“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他难过得坐在地上好长时间起不来。
  临终前几天,他吃不下饭,脚肿起来了,不时吐血,到医院一检查,癌细胞已在全身扩散了,老韩不愿住院。2007年3月16日,他深夜起床写稿,第二天就静静地长眠了。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确定七个栏目,分别是“故地踪影”、“往事寻踪”、“民俗记述”、“人物春秋”、“邑人书架”、“姓氏选登”和“文献集萃”,以芗城区为基点,对于历史上发生的人、事、物进行搜集、整理。

阅读

相关人物

刘丽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