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俗农历七月韩海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158
颗粒名称: 漳俗农历七月韩海榕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7
页码: 86-92
摘要: 在岁时节庆中,漳州七月普度节受佛教、道教影响最深。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中元节原是祭祀祖先,超度亡魂。它来源于道教“三元”之说,中元地官掌管赦罪,是日下令把阴间鬼魂普查,分别赦免,故设祭为获得超度鬼魂谢恩。佛教徒根据“盂兰盆经”目莲救母之事,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会”,佛、道两节与中国传统的祖先崇拜和孝道相一致,遂成普遍的民间信仰。漳州“七月普度”由来已久,始于何时无从稽考,但其主题是祭拜野鬼孤魂,望其脱离鬼道,往生净土。敬拜者以怜悯心态,表达慈悲胸怀,故几百年延续下来,竟成为传统节日。
关键词: 漳州 民俗 韩海榕

内容

在岁时节庆中,漳州七月普度节受佛教、道教影响最深。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中元节原是祭祀祖先,超度亡魂。它来源于道教“三元”之说,中元地官掌管赦罪,是日下令把阴间鬼魂普查,分别赦免,故设祭为获得超度鬼魂谢恩。佛教徒根据“盂兰盆经”目莲救母之事,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会”,佛、道两节与中国传统的祖先崇拜和孝道相一致,遂成普遍的民间信仰。漳州“七月普度”由来已久,始于何时无从稽考,但其主题是祭拜野鬼孤魂,望其脱离鬼道,往生净土。敬拜者以怜悯心态,表达慈悲胸怀,故几百年延续下来,竟成为传统节日。
  据说很久以前,漳州普度都在七月十五之一天举行,由于抬神游街等原因,发生相撞而引发纠纷和宗族械斗,后来在乡绅调解下,议定街衢巷里从七月初一至七月三十日轮日普度。
  农历七月最后一天,设“孤棚”祭无主野鬼,延请僧众礼忏,法事完毕之后,所有祭品任人取回,俗称“抢孤”。七月普度称为“正普”,逢闰七月还要再作普度,称之“重普”。
  七月普度,南门溪新桥头、桥南、洋老洲等社还有放水灯之俗,谓“祭流水孤”,以砂钵中燃小烛,入夜时,千百盏灯沿溪漂流,五光十色,荧光灿烂,群观塞途,为一时胜景。另洋老洲还保留七年一次“收骷髅”的善俗。
  七月初一之前,家家户户门前挂一盏“普度灯”,灯置上写“七月流火”、“阴光普照”、“盂兰胜会”、“合家平发”等字样,终月不息。七月初一前为“开巷口”,之后,各街巷按议定日轮流普度,宴请宾客,游神、演戏,称“普度日”。七月三十(月小廿九日)“关巷口”,即地藏王菩萨诞辰日,漳州公府街(今南昌路)搭高台,堆起馒头山、菜山、饭山供奉野鬼孤魂,延请僧尼诵经,超度水陆亡魂,善男信女前往进香祈福,持续一个月普度方告结束。
  七月普度历史悠久,漳泉尤盛,后又传入台湾。清代一位漳州诗人曾虎文见普度情景曾写诗道:“若敖不用八关斋,七月兰盆次第排。欲看馒头山数丈,须来公府大埕街。”并自注:“兰盆会,系祭无主孤魂,公府街于七月终,搭台为馒头山。”
  下面漳城街巷轮流过“普度日”日期:
  六月底,挂普度灯(长明灯)
  七月初一:府前街
  初二:东门月城内
  初三:新府路、东门街州主庙
  初四:元魁庙
  初五:东铺头、陈公巷丁八庙
  初六:渔头庙、巷口街、东闸口石佛殿、下井、花园后
  初七:塔口庵、接官亭、水月亭、诗浦慈济宫
  初八:马坪街、山顶巷、鹤沙街
  初九:新行街
  初十:浦头街、桥南桥、笃厚社、上厝社
  十一:柑仔市、新路巷蔡妈庙、漳南道巷
  十二:太古桥、雨伞街崇仁庙、旧府路、澎湖路、新兴街、炮仔街、道口十字街、裕后社
  十三:道口街、霞田下、诗浦潭尾庙
  十四:顶田下
  十五:镇台街、宝珠园、旧桥布观音
  十六:南市场、南市场巷
  十七:禾下街、东廓宫、诗浦王公庙
  十八:新桥头(五甲头)竹巷下、米市仔、笼仔街、文川里、南太武、塔仔脚、大路头、东桥亭、下营、断蛙池、龙眼营通元庙、洋筠社
  十九:旧桥头、保黎内、岳口街、御史巷、布店巷、古圹社
  二十:南市街、南市庵、双门顶、官园顶、太初坊良岗庙
  廿一:杉巷街、港口社
  廿二:打铜街、苍园社、市尾社、下池社、北门口土地庙
  廿三:西街西清宫、管仔头、肃清宫、东市场、北圣楼仔、诗浦相公庙
  廿四:打锡巷文衡殿、祈宝亭
  廿五:墓仔埔、草寮街、上年社、顶洲
  廿六:少司徒、水石龟、官园巷口、五帝庙
  廿七:马路头巷、财子寿巷、天后宫、蜈蚣山
  廿八:县前街、县后街、新路顶古武庙
  廿九:驿路双庵、乌衣巷、北桥、港脚、土白洲(月小作廿九日)公府街。“关焰口,地藏王生”
  此外:
  八月初一:姜亭园、待御巷普度
  八月十四:烧灰巷普度
  放水灯,亦称“祭流水孤”
  七月初十夜:新桥头,桥南放水灯每年一度,洋老洲
  “三年作普度,三年作平安,一年收骷髅和放水灯”为七年一轮转。
  七月普度节盛于闽南城乡,同样也兴于台湾,其习俗与闽南相同。
  附:漳州地方史活字典——韩海榕
  刘丽英
  漳州市70岁的老人韩海榕突然去世,亲朋好友都感到意外。因为10天前他还骑首摩托车到乡间考察文物,3年前他已经得了肝癌,却始终瞒着亲友。
  “我正想打电话向他请教呢,再也问不到了。”漳州市文管办钟先生十分伤感:“漳州失去一本地方史活字典了。他留给我的两份资料太珍贵了。”小钟翻出一本《漳州府明清文武进士名录》,是韩老先生一笔一画写下的。
  他找回了许多被湮没的历史
  韩海榕退休前是闽北一农林场场长,退休后回到漳州,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了地方文史的研究。他家从前住九龙江畔,附近有一座姜公祠,供奉着明代漳州知府姜谅。他经常思考姜谅因何如此受民尊重,索性在姜公祠住两年,白天田野调查,晚上写到天亮。当他写出《缅怀明代漳州官宦姜谅》时,老文史专家郑炳炎表扬他:“写得很专业啊”。去年,因道路建设,姜公祠面临被拆除危险,韩海榕与文史前专家一起奔走呼号,最终保住了姜公祠。
  从姜公祠开始,韩海榕的热情一发而不可收。“他找回了许多已被湮没的历史。”韩海榕的老友说:老韩最大的乐趣就是发现史书中记载或民间传说的某一古井、古桥、古牌坊,原以为已消失,突然在现实中又找到了,而且分毫不差。
  市区的大小庙宇,老韩一一走遍,为它们编写了详尽的名录。各个村庄的传统“热闹日”有何来历有何习俗,他一一做了调查。漳州市文管办负责人杨丽华称赞老韩是“不领报酬、尽心尽责的文化遗产义务普查员。”就在他去世前半个月,他还和黄亚仪一起到华安丰山镇调查陈氏族谱。到丰山要摆渡,他勉强将摩托车牵扯上船,累得气喘吁吁。几天前他还念叨着他要寻找“平闽十八洞”之一的水晶洞,老黄劝他:就你这身体,到时恐怕要别人把你扛回来。
  他女儿指着厚厚一叠书稿:平时他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停地写呀写,连孙子都不让进。
  看到古墓已毁,他难过得坐在地上
  韩海榕是因为肝癌去世的,事先他是否知道自己得了癌症?黄亚仪说,老韩自己心里明白得很,只是不愿说出来,因为他不想麻烦家人。“他这辈子从来不让别人为他操心。”韩海榕的小女儿说,父亲总说,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感冒而已,女儿就不停地买感冒药。看到父亲满面红光,整天乐哈哈骑着摩托车,到田间地头考察古庙、古桥、古井,女儿怎么想得到,父亲已重病缠身呢?
  每回出门考察文物,老韩总是掏钱为大伙买水。复印材料,人手一份,也是他掏钱。每周六他召集文史爱好者在姜公祠聚会议事,总要为大伙备好茶水、点心。他的退休金至少有一半花在文物上了。
  小女儿说,老韩出门时坐三轮车,车夫报价3元,老韩给5元,说,天气这么热,人家很辛苦。
  三年前老韩就常感身体不适,但他不愿给家人朋友添麻烦,只告诉好友黄亚仪并交代他要保密。老黄说:既然这样,你不要单独出门了,每次外出我都要陪着你。老韩接受了。也许感觉到时间已不多,老韩跑得更勤了,角美、海澄、华安,几十公时的道路,他和老黄骑着摩托车就去了。有一回,两人到一个开发区考察古墓,二十几米的山头,老韩爬了小半天才到达。看到古墓已毁,只余一块“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他难过得坐在地上好长时间起不来。
  临终前几天,他吃不下饭,脚肿起来了,不时吐血,到医院一检查,癌细胞已在全身扩散了,老韩不愿住院。2007年3月16日,他深夜起床写稿,第二天就静静地长眠了。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确定七个栏目,分别是“故地踪影”、“往事寻踪”、“民俗记述”、“人物春秋”、“邑人书架”、“姓氏选登”和“文献集萃”,以芗城区为基点,对于历史上发生的人、事、物进行搜集、整理。

阅读

相关人物

韩海榕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