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入漳纪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154
颗粒名称: 天主教入漳纪实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3
页码: 62-64
摘要: 海外交通和海外贸易由暗转明,闽人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天主教入漳之始与月港商贸息息相关”月港对外通商的一条重要线路是与菲律宾各个港口通贸。悄悄地搭乘中国商船进入当时龙溪县港尾白沙村,葡萄牙人与漳州商人私底下进行贸易,然后进入漳州盖房屋办教堂,从马来亚的麻六甲海峡乘月港的商船来到漳州”后来又与来自北京的耶稣会神父一起传教,漳州东郊后坂村是天主教传教的首选地区,也奠定如今后坂村在漳州天主教的地位,乘坐郑芝龙商船到厦门入漳州后坂,孟达拉把天主教与郑芝龙。
关键词: 文史资料 芗城区 天主教

内容

明代洪武初年,朝廷实行“海禁”政策,以闭关锁国的方略进行统治,然而,经济发展必然会有海外贸易,于是,沿海一带的“走私”、“海盗”行为就随之而来。漳州的海澄是通商的利市,民间海外贸易屡禁不止,这种现象延续近二百年,直至明穆宗执政时(1567年以后)方有限制地取消“海禁”。这一政策促使海澄月港的大繁荣,海外交通和海外贸易由暗转明,以非法到合法。《嘉靖东南平倭通录》载:“闽人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天主教入漳之始与月港商贸息息相关。
  月港对外通商的一条重要线路是与菲律宾各个港口通贸。当时的菲律宾是西班牙殖民地,以天主教为国教。月港商船一名颜姓船主,在菲律宾结识西班牙天主教多明我会的会长若望·基利斯多和伯金纳德教士,这些外国人在1509年,明正德四年的时候,悄悄地搭乘中国商船进入当时龙溪县港尾白沙村,此时“海禁”尚未解除,他们两人登陆后,还来不及传教就被驱逐出境。
  又过四十年,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前后,葡萄牙人与漳州商人私底下进行贸易,然后进入漳州盖房屋办教堂。纵然如此仍形不成传教的气候。
  借助明穆宗有限地解除“海禁”,西班牙奥斯定会教士4人,从马来亚的麻六甲海峡乘月港的商船来到漳州,他们是玛蒂诺赫(martimohe)、赫拉达(herada)、耶路尼摩(jeronimo)、玛利奥(mariao),稍微立足后,后来又与来自北京的耶稣会神父一起传教。其时,漳州东郊后坂村是天主教传教的首选地区。
  后坂之所以成为漳州一处重要的天主教村,缘于严谟此人。明万历年间,1600年前后,龙溪县翰苑社(龙文区步文镇后坂村)有个举人严世同,又名严谟,字定猶,入教后的圣名保禄。他中举后到广东、广西当过官,结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交往中,他接受了天主教的教义、教理,结合其自身国学的渊博,撰述《天帝考》一册,书中摘录中国古籍《尚书》、《诗经》及四书中涉及“上帝”语句,主张“上帝”之称为天主教尊奉之神,此书得天主教教廷赏识,抄本存梵蒂冈图书馆。严谟告老回到漳州后坂,他广泛利用姻亲眷属等等关系,发展天主教徒,从本村到邻近李厝、吴厝及岭兜等地,也奠定如今后坂村在漳州天主教的地位。
  1630年(明崇祯三年)澳门天主教士孟达拉,乘坐郑芝龙商船到厦门入漳州后坂,并定居下来进行传教。孟达拉把天主教与郑芝龙,包括后来的郑成功联织成关系网,及至后来郑成功为军事需要向天主教士求学天文和航海知识,甚至军中传教而不加以干预,于是又扩大天主教在闽南传播的范围。
  由于有了上述天主教在漳州的基础,1633年一大批教士入闽传教,他们是若翰、圣洗、巴伯特、摩拉勒斯、弗拉尼、狄挚特、弗拉比拉斯和方济各会神父东尼斯、圣塔玛利亚等。进而到康熙年间,海禁放宽,外国人传教也较宽松,天主教多明我会教士马秦以后坂村为据点在漳州各地巡游、传教,康熙五十一年(1712)在漳州城区(今胜利公园附近)建立弥加厄尔圣堂。至此,天主教在漳州已初具规模。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确定七个栏目,分别是“故地踪影”、“往事寻踪”、“民俗记述”、“人物春秋”、“邑人书架”、“姓氏选登”和“文献集萃”,以芗城区为基点,对于历史上发生的人、事、物进行搜集、整理。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宽让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