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的漳州理发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097
颗粒名称: 民国初期的漳州理发店
分类号: K291.57
页数: 2
页码: 172-173
摘要: 早期的漳州人,称理发为“剃头”,因为清朝时人们都是留辫子,专用剃刀剃光前额的头发,所以叫“剃头”。民国初期,漳州的理发师多半是泉州人或莆田人,后来才有福州籍的理发师。泉州人与莆田人所开的理发店,只有一、二张旧式的靠背椅,顾客多时才以木凳增加座位。福州人所开的理发店,设备比较齐全,有可以转动的新式靠背椅,围巾全用白布,有照身的大面镜,工具也比较干净。男子的发式有分头、背头、平头等,当时还没有风行烫发。理发的工钱,分头式与背头式约收二角银毫,平头约一角五分。理发的人,几乎都是男子,到了二、三十年代以后,才有青年妇女进入理发店剪短发或烫发。
关键词: 理发店 漳州 民国初期

内容

早期的漳州人,称理发为“剃头”,因为清朝时人们都是留辫子,专用剃刀剃光前额的头发,所以叫“剃头”。
  民国初期,漳州的理发师多半是泉州人或莆田人,后来才有福州籍的理发师。泉州人与莆田人所开的理发店,只有一、二张旧式的靠背椅,顾客多时才以木凳增加座位。墙壁上挂着一块玻璃镜,只能照到头部。虽然设备简陋,但服务态度很好,顾客一进门,学徒就倒茶递烟招待,头发一理完,理发师即用双手替顾客捏背或槌几下肩膀,使人觉得精神舒畅。但是有一种不讲卫生的习惯,除了挖耳垢,还常用剃头刀端在理发者的眼眶轻轻地刮几下,据说是要清除眼角的污物,名叫“洗眼”。另外,凡是顾客的下颏有痣须,理发师就问要剃掉或是要留下来。理发工钱约收1角银毫,儿童半价优待,剃光头(兼修脸毛,剃胡须)只收8分银毫。理发店生意较差时,店主人常挑担四处流动理发,弥补收入。
  福州人所开的理发店,设备比较齐全,有可以转动的新式靠背椅,围巾全用白布,有照身的大面镜,工具也比较干净。还没有电风扇以前,夏天用一块白帆布挂在屋檐下,以小绳子一来一往拉动,当为风扇,要使顾客一边理发,一边纳凉。男子的发式有分头、背头、平头等,当时还没有风行烫发。理发的工钱,分头式与背头式约收二角银毫,平头约一角五分。理发的人,几乎都是男子,到了二、三十年代以后,才有青年妇女进入理发店剪短发或烫发。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为福建省漳州市芗城文史资料汇编,包括古街史话、古镇史话、地方名人名事、金融史事、地方特产、往事回眸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陈郑煊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