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黄稷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076
颗粒名称: 我的老师黄稷堂
分类号: K825
页数: 8
页码: 142-149
摘要: 我的老师黄稷堂,是闽南著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他在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漳州笔耕了数十个春秋。我的孩提时代还是“文革”时期,当时身体较弱,祖母总是请一位从公社卫生院下放到大队当赤脚医生的老中医给我看病,祖母称他“黄先生”。先生原名则唐,字尧民,号湘道人,晚号稷翁,1903年5月出生于福建漳州市区东门的一户书香门第。先生是一位谦和淡泊的老人,当他从北京回来后,依然默默无闻地生活。有一次谷牧同志来漳,向当时龙溪地委领导问起先生,并提出要见面。
关键词: 黄稷堂 轶事 漳州

内容

我的老师黄稷堂(1903-1985),是闽南著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他在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漳州笔耕了数十个春秋。
  我的孩提时代还是“文革”时期,当时身体较弱,祖母总是请一位从公社卫生院下放到大队当赤脚医生的老中医给我看病,祖母称他“黄先生”。听祖母讲,黄先生原来是城区很有名的画家,解放前夕在祖籍湘桥村购置了几亩水田,土改时被定为“地主成分”。因为他的医术医德好,人们对他还是敬重三分,只是在那划清界限的年代,想跟他多谈上几句话都有所顾忌,然而祖母对他很尊敬。他听说我很喜欢画画,就要我拿一张画给他看看。我取来一张刚画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他一见就鼓励我,说我有这方面的资质。我念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画了《松鹤图》和梅、兰、竹、菊,挂到墙上,刚好黄先生到我们村出诊,看到我的画就夸奖说:“画得不错,很大胆,用笔放得开,是可造之才。”并当场示范讲解了一些国画基础知识,如画竹叶的基本笔法是个、介、分字,梅花的枝以女字形交叉,菊花品字形排列,兰花留凤眼,及中锋用笔,墨分五色等。我才知道这位“江湖郎中”原来是个造诣颇深的老画家。
  先生原名则唐,字尧民,号湘道人,晚号稷翁,1903年5月出生于福建漳州市区东门的一户书香门第。他自幼聪颖过人,读书过目能诵,对美术工艺独具慧心。功课之余,他常用母亲裁衣剩下来的碎布,自制成“布偶头”,并画上图案,作为玩具与小伙伴们一起表演。有时他打上一盆清水,倒下几种颜色,然后轻轻一搅,成为千姿百态的自然图纹,再用叔公画画剩下的宣纸,在水面上印染出美妙的图案,自己从美术游戏中获得创造的乐趣。先生原来是“左撇子”,刚练习书法时,左手写得比右手好。有一次他把左手倒书和右手正书的两张字同时拿给其父慧斋翁批改。老夫子没注意,把左手写的字圈批为较好。他很得意,回书斋正津津有味地以左手倒书,慧斋翁默不作声地走过来,发现其子用左手倒写练书法,就敲了他一旱烟壶,并说:“叫你不能这样练字,怎么不听话?”慧斋翁是位传统文人,认为练字必须按规矩用右手把字写端正才可以。先生的顽皮让自己挨了不少的旱烟壶,但最终还是在烟壶头的威胁下,以右手练就了扎实的书法基本功,而作画还是习惯用左手,后来就写字用右手,作画用左手,左右开弓,配合密契,挥洒自如。
  先生中学毕业后,慧斋翁托人为他谋一份教学工作,先生学业优秀,师长们乐于引荐,不久即到学校任课,后来慧斋翁见先生具有再入高等学府学习的强烈愿望,就允许他把自己的月薪积蓄起来,选择一门合适的专业深造。先生在学校任教三年之后,于1925年考取上海美专,先生就读高师系,受业于刘海粟、潘天寿、诸闻韵等名师,艺术造诣突飞猛进。先生少时学习马兆麟的海派风格,进美专后受到名家辅导,并汲取吴昌硕苍润挺拔、大气磅礴的画风,艺术造诣更臻高妙,甚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诸闻韵曾在先生所作小品扉页题赞曰:“天机活泼”,潘天寿亦在长跋中对先生的作品赞赏有加。
  上海美专学成后,先生回到漳州执教。他把新的美学思想传播给学生,教导学生要多学习美学理论,多观察客观事物,多写生、多思考。国画则以吴昌硕大气磅礴的风格一扫纤巧守旧的时弊,在他影响下漳州形成了一股新的艺术风尚。当时在漳州的新行街,有一户姓施的地方绅士,主人施拱南雅好翰墨,家藏不少历代名家书画作品,施老先生有一个儿子叫香沱,亦喜好金石书画。香沱与先生中学时期是同窗,因志趣相投就结为好友。先生从上海美专回漳州后,常到施家的“古藤书馆”读书绘画。两人唱和诗词,挥毫泼彩,终于各有进展,后来香沱南渡新加坡,曾任美术学会主席。先生亦取得不凡成就,1930年参加出版《古今名画大观》,刊载《红梅》一幅;1933年,在全省展览中独占鳌头,荣获第一名,作品选送南京参加全国展览被列为珍品之一,赞誉之声风靡金陵。
  先生信仰佛教,对佛学也有研究,曾任漳州佛教分会理事。抗日战争时期,弘一法师来漳,居住在漳州城东祈保亭,先生与弘一法师既结佛缘又结翰墨之缘,过从甚密。先生常向弘一法师请教佛学,法师对先生的书画篆刻艺术很欣赏,还托治印章,谓“仁者篆刻甚精”,并为先生收藏的一幅白龙山人王震所作《达摩图》用蝇头小楷题写全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可见其交谊不浅。弘一法师还对先生所制“慧庐印泥”推崇备至,所书斋名跋语云:“稷堂居士娴工艺术,所制慧庐印泥莹润精妙,为题志赞之。”在弘一法师的生平纪略,收录了先生同法师的一段交谊。
  1979年,先生回到老家湘桥村。这时我刚好高中毕业,被先生收为入室弟子,他言传身教,我受益极大。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朋友将先生的艺术成就和坎坷境遇,介绍给来福建视察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同志。谷牧同志慧眼识才,决定邀请先生到中国画研究院筹备组交流书画创作。于是,1981年5月,先生由其子黄行灶陪同赴京,在颐和园藻鉴堂中国画研究院,同全国各地的书画名家交流艺术创作。当时在中国画研究院参加交流的有安徽老画家萧龙士先生,四川美院原院长沈福文教授,南京陈大羽教授,广东年轻画家林镛,苏华夫妇等一批全国老、中、青书画名家,他们欢聚一堂,交流艺术创作。中国画研究院负责人之一的叶浅予先生,看到全国各地来的名家同时临写从故宫博物院借来的吴昌硕画作时,指着先生的画说:“黄老临得最快最好。”黄胄先生接着说:“黄老的画源自吴昌硕,难怪画得好。”在藻鉴堂交流创作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谷牧同志于百忙中两次亲临画室看望先生。彭冲和夫人骆平中学时期曾是先生的学生,特地派车接先生到中南海寓所作客,他们详细地询问先生的一些近况,对其晚年生活关心备至。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在国家领导人的直接关心下,先生焕发出高度的创作热情,又进入一个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期。这时,先生创作的《梅》、《竹》两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有一些作品被选送到美国、加拿大、日本及东南亚等地展出,先生的艺术得到了人民的赞赏和尊敬。1983年,有关部门对先生被错定为“地主成分”给予平反,从1953年起承受三十年的不白之冤终于得到昭雪,先生和他的艺术如深埋在泥土中的黄金,终于重新发掘,大放光明。
  先生从北京回来之后,常说到外边开阔了眼界,增加了不少见识,要画出一些有新意的东西来。这时他作画有别于从前简单的挥洒,创作一些较大幅作品时,经常是三易其稿,充分思考。他要把笔墨发挥得更加得心应手,景物挥写得更加传神生动,构思得更为完整大气,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佳作。
  先生是一位谦和淡泊的老人,当他从北京回来后,依然默默无闻地生活。有一次谷牧同志来漳,向当时龙溪地委领导问起先生,并提出要见面。因为先生已退休,又未落实政策,简居乡下湘桥村,很少到城里参加社会活动,所以地区的领导竟不知有位老画家黄稷堂,急忙询问文化馆负责人方枫,才知道先生原来在龙海步文卫生院当中医。第二天地委办公室主任到步文湘桥接先生进城,当沈主任乘车到湘桥村,向村民打听先生时,村民指村口一位手提粪筐在道上拾猪粪,银须齐胸的老者说:“那老人就是黄先生。”沈主任一时语塞,惊讶地迎上去紧紧握住先生的手,激动地说:“黄老,您好勤劳呀!”年逾八旬的先生淡淡地笑着说:“没什么,这一者可积肥,二者可以搞好环境卫生,我还可以锻炼身体。”当先生得知谷牧同志相邀时,高兴地说:“谷公现在这么忙,还想着我,我这就去。”先生就是这样的坦荡谦和。
  1983年底,谷牧同志再次莅漳,并会见黄稷堂先生,先生向谷牧建议说:“福州画院已经成立,漳州也有不少国画人才,为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传统艺术,培养年轻一代艺术人才,希望漳州也能够成立一所画院。”谷牧同志听后非常赞同,当即示意龙溪地委负责同志落实办理,又请当时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支持。地委研究后即请先生和文化局配合,同时召集本地区部分画家到漳州宾馆集中创作,并商讨办画院事宜。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漳州画院终于在1984年5月1日成立,先生被推任院长。
  在先生的作品中,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不单单只是画面上那寥寥几笔,而是通过对景物的“迁想妙得”,以笔墨形式的艺术表现。那散发出的高雅俊逸气质,把人们领入一个高尚的艺术境界。从这些遒劲磅礴的意境中,似乎还可以看到先生在坎坷的人生遭遇中,刚正不阿和独立不羁的性格,那饱经风霜的清癯形象也依稀可见。
  先生数十年来潜心观察四时风花鸟虫,不懈地进行艺术实践,他素慕青藤、八大、石涛、缶翁等诸家的艺术,朝夕揣摩,熔于一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终于形成了隽永简练,性灵超脱的独特艺术风格。每幅优秀作品的产生,都是作者的修养、功力、气质和对生活感受的反映。“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海则意溢于海”,作者在与自然景物触发感应,产生创作激情时,主观意识起了潜化作用。先生在应中国画研究院之邀,赴京交流艺术创作和落实政策之后,焕发了艺术青春,正如他题画中所云:“今日彩笔重开,怎任飞花片片,定教点缀入图来。”先生秉性清逸,作画时常对素凝神,蓦地下笔烟云,一气呵成,或铁骨冰心,或空谷幽香,或劲节干云,或东篱挺秀,或凌波仙子,或昂首高瞻之鸷鸟,或低头梳羽之渔鹰,皆能各具神韵,藉以抒发其内心的情愫,表达他对生活的追求和理想的寄意,给读者展现出一派清新雅逸的意境。
  先生的国画艺术特色源于几个方面:一、生活的底蕴。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长期闽南生活和历练,丰富了其艺术内涵,在作品中也展现出闽南地方特色和风貌。如《蕉雀图》、《竹》、《枇杷》等,并自题《竹》:“无须选种扬州种,仍是江南一片青”(中国美术馆藏)。二、不悔的追求。持之以恒、甘于寂寞,不为外在际遇所动,处心若泰,将艺术作为自我内在修养和内在精神的充实和提升,自省自励、自我完善。如题《梅》:“历尽千霜万雪,浑不怕,角吹彻”(中国美术馆藏)。三、高尚的人品。自重自爱、淡泊名利,以简朴的个性追求简约的艺术风格,画如其人,人品即画品。如《兰竹》所题:“只宜幽谷称风雅,未许高堂拥牡丹。”四、继承和创新。常承、变革,变从常起,学习前人,镕冶诸家,自出机杼,抒发灵性,经过一番吸收、一番孕育、一番变化,达到一个自适自足的新境界。如《蕉雀图》题:“寥寥几笔好传神,莫将繁枝扰性灵。”五、自我的面目。借物抒怀,所表现的形式已脱略自然的本形,而赋予主观臆造,以笔墨造景,非刻意于自然物象的原原本本的再现,顺诸学养的积淀,潜意识逐渐求进,以达到自我的自然流露,表现出自家风貌。如题《白梅》:“铁干铜皮白玉团,休同凡卉一花看,乾坤自尔存清气,傲雪凌霜只等闲”。
  从先生的国画特色,我们感受到其透露出追求简约的风格特征,在作品中以笔迹为表述,是借景寄意,主观意识已超乎自然形象,而游逸于物外。以意遣笔,因物象生意念,念动意至、意生法立,仍自然生动之至法,所以笔简意赅,笔活墨灵,气韵生动,于是形成了自己的造型、笔墨、意趣。给人予天机活泼,淡远空灵的艺术感受,创造出简淡天真、高雅飘逸的高尚的艺术风格。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为福建省漳州市芗城文史资料汇编,包括古街史话、古镇史话、地方名人名事、金融史事、地方特产、往事回眸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少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黄稷堂
相关人物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