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关心大水港电力排灌工程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067
颗粒名称: 周总理关心大水港电力排灌工程建设
其他题名: 天宝镇的水利建设
分类号: F426.9
页数: 7
页码: 106-112
摘要: 1960年漳州遭遇“六·九”特大洪水灾害,群众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灾后各县市大力兴建水利工程,以防灾抗灾。那时正处于“困难时期”,资金短缺,困难很大,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与支持下,大水港电力排灌工程顺利建成,并有力推动各县及天宝镇水利建设的开展。天宝镇背靠天宝山,面临九龙江西溪,过去屡遭洪旱灾害。虽然党政军民齐力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仍受严重损失。总理立即表态,下午请有关部门商议帮助解决。当天下午,总理邀请国家计委、财政部、农业部、水电部的几位领导人商议。天宝高坡耕地较多,因年际降雨量不均,遇上旱年,高坡耕地只能“听天由命”。有支渠8条22.6公里,其中有输水建筑物9座,分水建筑物58座,排水建筑物27座。
关键词: 水利经济 天宝镇 漳州

内容

1960年漳州遭遇“六·九”特大洪水灾害,群众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灾后各县市大力兴建水利工程,以防灾抗灾。1962年元月,漳州在天宝镇动工兴建“大水港电力排灌工程”。那时正处于“困难时期”,资金短缺,困难很大,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与支持下,大水港电力排灌工程顺利建成,并有力推动各县及天宝镇水利建设的开展。
  “大灾三六九,小灾年年有”
  天宝镇背靠天宝山,面临九龙江西溪,过去屡遭洪旱灾害。遇到雨季,九龙江西溪上游四条支流花山溪、船场溪、龙山溪、永丰溪直泻而下,天宝山水入溪又受阻,造成泛滥成灾,一片汪洋。遇到大灾洪流所到之处,夷平房屋,摧毁农稼,人畜遭殃,故历代都重视水利建设。据志书记载,明庆隆六年(1572年)南靖知县曾球浚新河以疏洪水,灌溉靖城、墨场(墨溪)、塔尾、天宝等田地万有余顷。明代万历年间,县府曾在墨溪社外土堤建八角形、九层高的“文昌塔”,以兴文运镇洪魔,但西溪水害仍不断。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夏,西溪又大水,墨场进士戴麦村(盼)因乡里处于江流要冲地带,呈请建坝阻洪以安民,龙溪县令曹家甲募资修土坝、筑水闸以防水灾。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至雍正八年(1730年)的30多年间,又有4次溃坝,4次大修。乾隆十九年(1754年)大水,巡道杨景素建议增建长堤,巡抚陈宏谋亲临勘察,“增筑土堤三百五十丈,自靖城西至龙溪墨场、天宝等六保田禾房舍皆保护。”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重修墨溪保石坝、长五百七十二丈”。三十七年(1772年)天宝“筑堤堰,相连塔尾、墨溪”。时陆路未通,天宝水运繁荣,圩市兴旺,修建堤防既保天宝圩市、墨场圩市,又用于码头装卸,因临江筑堤,商贸集营堤边,故堤上建有房屋、庙宇。隔二年又续固堤防,加建丁坝二道。光绪十八年(1892年)龙溪知县就地捐资,乘冬涸季节修理天宝堤岸。光绪三十年(1904年)、三十二年(1906年)、三十四年(1908年)连续三次大水灾,三十四年龙溪江堤冲塌十余里,死亡二百余人,天宝一带缺堤二十余丈。宣统元年(1909年)厦门商会会长林尔嘉向海外华侨募五万余两银元,赈灾、修复缺口、堤岸。因灾害频繁,堤防屡建屡废,这里曾流传“江水清,好收成;江水涝,收成无”的顺口溜。
  明清以来,天宝人民为抗御洪灾保护家园,一代又一代地进行防灾抗灾,但因没综合治理,治标不治本,成效不大,留下“大灾三六九,小灾年年有”的局面。
  周总理关心电力排灌工程建设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漳州市开始着手水利建设,天宝也修建一些水利工程。1960年发生“六·九”特大洪灾,西溪上游山洪爆发,洪流汹涌直下,市区新桥、中山桥被冲坏,低水位的公路被毁。天宝等沿江村社水浸二楼,防洪堤漫顶崩溃,民房倒塌,人畜被冲走。虽然党政军民齐力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仍受严重损失。大灾过后,人们重新审视水利建设规划,以百年一遇的灾害作参考,高标准的要求来调整水利建设工程。天宝是漳州的产粮区,又是名香蕉的产地,增产潜力很大,却屡因灾害而减产。1962年元月龙溪地委决定在天宝临江地段开建“大水港电力排灌工程”,以防涝抗旱保丰收。时值“困难时期”,建设资金短缺,面临很大困难。当年龙溪地委书记马兴元到京开会,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前来看望福建组会议代表。总理与马兴元握手时说,“漳州农业搞得不错,在粮食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还调出20亿斤粮食支持灾区。”总理非常关心漳州的农业生产、人民生活情况。继而又问马兴元,目前漳州农业如何?有什么困难?马兴元感谢总理对漳州人民的关怀,如实汇报漳州地区农业调整情况并将建设“大水港电力排灌工程”的困难向总理反映。总理立即表态,下午请有关部门商议帮助解决。当天下午,总理邀请国家计委、财政部、农业部、水电部的几位领导人商议。因为有总理的关怀,各部门都大力支持。国家计委表态给大水港工程立项,财政部给工程拨款400万元,农业部、水电部也表示从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马兴元返漳州后,将财政部400万元拨款投入大水港电力排灌工程,保证工程顺利施工。
  周总理的关怀,鼓舞了全市及天宝人民,建设大水港电力排灌工程的信心更足了,许多单位的干部、职工踊跃报名,自带工具、车辆到工地支援。郊区及天宝各村日出民工数千人开山挖渠道;数百名惠安打石工在石料场采石,保证工程用石料需要;漳浦、龙海民工参与搬运、砌石、建房;南靖、平和20多艘木船运输石料支援水利建设,省水电厅多次派员来漳参与研究水利建设方案,派技术员现场指导并参与作业。上海、广州、沈阳等地工厂为工程提供设备、机械,派员到工地指导安装、操作。由于各方支援、协作,“大水港电力排灌工程”于1963年12月竣工。
  “大水港电力排灌工程”分为排涝与灌溉二大部分。解放前,灌溉只靠人力,使用戽斗、戽桶提水灌溉。较富有的农户使用脚踏水车灌溉。处于丘陵台地的耕地,在田头园角挖深井,架绞车用人力吊水灌溉。地势较高的耕地,没水可提,则成为“望天田”。大水港提水灌溉工程分四级抽水,一级站将江水抽高6米入总干渠,二级站抽高15米入低干渠,三级站抽水21米进入高干渠,四级站再提高送水入耕地。共有四个大站,五个小站(不包括社队小站),总装机量23台,容量4345千瓦。总干渠、低干渠、高干渠总长22.07公里;支渠14条长40.39公里,翻越大小24个山头。提水灌溉工程有水闸、输水涵洞、渡槽、倒虹吸管等各种大小建筑物400多座,工程可谓巨大。受益范围有天宝、石亭、浦南、芝山四个镇51个行政村和后房农场共2.88万亩,其中提水灌溉2.08万亩,排涝0.8万亩。排涝主要是天宝一带。天宝的提水灌溉还有仙都“大 电灌站”,提水16.3米,干支渠3公里,受益1000亩;埔里“桥头电灌站”提水12米,干支渠3.5公里,受益700亩;还有大寨“竹围林电灌站”、“茶铺电灌站”、大寨“楼仔山电灌站”、珠里“龟山电灌站”等,受益由250亩到1100亩,形成台地提水灌溉网络。“大水港电力排灌工程”的建成,大大改变市郊及天宝的水利面貌。
  建设水利综合工程
  周总理对漳州的关怀,大大促进漳州大办农业,建设水利工程的热潮。也促进天宝镇建成水利综合工程的决心。
  一、建好防洪堤及小型排涝工程。扩建加固连接南靖靖城土堤,自“文昌塔”至茶铺这段长7.12公里堤岸进行加固、扩建,增建水闸一座、丁坝四条,防洪范围有墨溪、镇区、山美、后园、塔尾等80多个村庄2万多人口、2万多亩耕地。建立小型的排涝站有“溪里排涝站”、“后园排涝站”,受益面积1000多亩。修建“天宝明渠排涝工程”,总长9.73公里,收集天宝山部分内涝水,直接泻出九龙江西溪,减少大水港电力排涝的压力,节省电力费用,缩短耕地受淹时间。
  二、建好蓄水、引水工程。天宝高坡耕地较多,因年际降雨量不均,遇上旱年,高坡耕地只能“听天由命”。先后建“五房山水库”、“大寨水库”、仙都“巷口水库”、“广畓水库”、埔里“毛南水库”、“后园水库”、“盘谷水库”、“埔里水库”、“寨林水库”等。遇到旱年,这些水库发挥了作用。建好“宝新引水工程”,这是灌溉万亩农田的大工程。从九龙江西溪上游永丰溪、龙山溪汇合点的宝林引水,经天宝、石亭到北斗新亭止,干渠长25公里,后又扩至30公里。有支渠8条22.6公里,其中有输水建筑物9座,分水建筑物58座,排水建筑物27座。工程建成后,沿线增建提水站,受益单位有南靖靖城6个村,天宝镇16个村,石亭镇3个村,设计灌溉面积1.52万亩。后由于进水口上游水土流失,西溪河床淤高,工程老化,造成了水量降低,工程功能下降。由省、市、区三级政府及天宝镇合资修建,扩大进水闸,钢闸门改为电动启闭,闸前设置拦沙导流坎以拦截溪沙。工程改建后,恢复了进水能力,保持浇灌面积2.55万亩,保证灌溉面积1.67万亩。
  天宝的综合水利建设有利于农业的稳产高产,1957年平均亩产430公斤,1967年增至624公斤。上世纪八十年代农业体制下放后,进一步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1997年,早稻平均单产465公斤,晚稻单产438公斤,合计903公斤。天宝镇成为粮食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天宝镇原有近3000亩“只见插秧,不见收成”的低洼田,改造为“立体养殖”基地,即把田地深挖为水池养鱼,把田地挖出的泥土加高池岸,在池岸种植香蕉、蔬菜,鱼池水面养鸭群,鸭粪既可养鱼也可当肥料,一举数得。“立体养殖”成为天宝农业新景观。
  天宝老一辈农民大都参加过轰轰烈烈的水利建设运动,一提起水利建设的成就,就感到非常自豪,他们念念不忘周总理对漳州水利建设的关怀与支持。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为福建省漳州市芗城文史资料汇编,包括古街史话、古镇史话、地方名人名事、金融史事、地方特产、往事回眸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方志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周恩来
相关人物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