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化古村——墨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054
颗粒名称: 千年文化古村——墨溪
分类号: K928.5
页数: 10
页码: 74-83
摘要: 位于芗城区天宝镇“十里蕉林”的墨溪村,是戴姓村落,肇建于唐代,已有1200年历史,村中居住唐开漳分营将戴君胄后裔。在漫长的发展中,至今已传衍40多代。戴氏后裔重视华夏的传统文化,思源敬祖,弘扬祖德,传承祖训。重视耕读,兴学重教,鼓励科第仕进。村中文化积淀深厚,还遗留塾学、碑刻、祠堂、族谱、楼堡、庵庙等文化遗址与文物。功昭八闽黎世盛赞辅国大将军,德溢九洲子孙缅怀郡马副元帅。戴元理生子君胄,是漳州戴氏家族第三代。开漳归德将军陈政病逝后,子陈元光袭父职,创建漳州州治,敕任首任刺史。墨溪戴氏分支在长泰县等地的后裔,因遵循崇文重教祖训也科第鼎盛,相继到墨溪祖祠竖旗挂匾,荣宗耀祖。
关键词: 墨溪 古村落 漳州

内容

位于芗城区天宝镇“十里蕉林”的墨溪村,是戴姓村落,肇建于唐代,已有1200年历史,村中居住唐开漳分营将戴君胄后裔。在漫长的发展中,至今已传衍40多代。戴氏后裔重视华夏的传统文化,思源敬祖,弘扬祖德,传承祖训。重视耕读,兴学重教,鼓励科第仕进。村中文化积淀深厚,还遗留塾学、碑刻、祠堂、族谱、楼堡、庵庙等文化遗址与文物。
  思源敬祖建郡马亭
  走近墨溪,村口蕉林中新建一座“戴郡马纪念亭”。亭呈八角形,红柱瓷瓦,屋顶每角都有瓷粘的彩龙,龙体弓身奋腿,似欲奋起飞天。亭四周是小花园,种植数十株常青的松柏与七里香,散发阵阵幽香。纪念亭中竖立一座黛色石碑,碑高2米,阔80公分,厚10公分。碑面阴刻“戴公郡马亭碑记”,记载戴君胄的生平与业绩。碑前两边亭柱有副对联:
  功昭八闽黎世盛赞辅国大将军,德溢九洲子孙缅怀郡马副元帅。
  戴君胄(703~778年)名汝孙,号肃庵,开漳刺史陈元光季婿,故称郡马。戴君胄祖父戴伯岳,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在闰州(今江苏镇江)任官,家住丁卯桥。伯岳于隋末追随固始人李克耕(犊)起义兵于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佐李渊、李世民建立唐政权,以战功授府兵校尉。伯岳生一子元理,号木轩,于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随归德将军陈政入漳开疆,以功封顺德将军。戴元理生子君胄,是漳州戴氏家族第三代。开漳归德将军陈政病逝后,子陈元光袭父职,创建漳州州治,敕任首任刺史。景云二年(711年)战殁。时戴君胄才8岁。戴出身将门,少承祖训,潜心读书,又苦练武功,后佐陈元光孙陈酆治郡,历任分营将、司田参军等职,大力传布中原先进的农业文化,对漳郡颇有贡献。戴君胄逝于大历十三年(778年)。宋代追封戴君胄为“郡马副元帅”,追封妻陈怀金为“柔徽克济益恭弼德夫人”。
  戴君胄有三子(克纯、克绍、克统),长子克纯袭父职为分营将。唐贞元二年(786年)州治迁漳州,克纯及子耀德从李澳川(今漳浦县城)迁居龙溪县游仙乡墨场(墨溪)。这里背靠九龙山(今天宝山)余脉,滨临九龙江西溪,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有利发展农业。墨场前有月湖,舟楫可通溪达海,水运方便。而距墨溪只二三里的双溪口兰陵(今靖城镇),早在天监年间(502~519年)已是兰水县治所,开发较早,人烟较多。克纯领子耀德在这块宝地卜居传衍。
  如今戴氏后裔已衍布芗城、龙海、漳浦、云霄、长泰、平和、南靖及福州、广东、广西、浙江、台湾及东南亚等地。但戴氏子孙仍不忘宗功祖德,建立“戴郡马纪念亭”以缅怀赞颂祖先,体现寻根思源,弘扬祖德,敬祖睦族的文化传统。记载千年家族文化
  古村有一部父系家族世系谱牒《墨溪戴氏族谱》,在开漳始祖世系图族谱序言中写道:“万物皆本于天,人生皆念其祖。家之谱牒与国之史册,无异也”。国有史可知盛衰兴替,族有谱可知血统本源。可见戴氏前人对纂修谱牒的重视。《墨溪戴氏族谱》着重记载血脉的传衍。从隋末始祖戴伯岳始,经唐开漳戴元理、戴君胄,到龙溪墨场开拓的戴克纯父子,北宋熙宁间十六世戴禹宾,南宋绍兴年间二十世戴知先,明洪武年间廿六世戴仲华,清康熙年间三十五世戴仲翼,到民国时期四十三世戴希贤,共记载四十三世,历经1300多年,世系简明清晰。因年久湮损,谱牒已不完整。但通过子孙历代撰写续修,仍可看到家族的来源、迁徙、繁衍、婚姻、丧葬以及族人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等内容,使子孙能知根源、明宗支、识辈份、承祖德。懂得慎终追远,饮水思源。
  撰修谱牒的目的是教育后代崇敬祖先、宏扬祖德,丕振门风。《墨溪戴氏族谱》对扶伦建业者表之,树德立勋者扬之。对进士、举人、贡生及仕进者,在其名下加以简注科第、官衔,并另立“仕官表”,记述褒扬。从隋末戴伯岳带兵佐唐为官,到清光绪五年(1879年),戴嘉谟中举的1200多年间,漳郡有戴氏307人入仕为官,其中墨溪村有30多人。《族谱》以宗功祖德,激励后代缅怀、效法、崇敬祖先。《族谱》为记载、褒扬祖先拓垦之功,对有突出贡献的先祖戴元理、戴君胄、戴善忠、戴永明、戴祥正、戴文达、戴顺化等70多人立名,以供后代祭祀。使子孙明了祖业来之不易,寄望子孙以谱为镜,上承先泽,下开未来,慎身励志,光大祖业。
  《墨溪戴氏族谱》分谱有篇《家训》,是三十七世戴绚之所撰,绚之生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卒于乾隆六年(1741年)。《家训》主要内容有六点:一、衣食足而后礼义兴。男耕女织,及时勤力,制节谨度,量入为出,自有余饶。二、对童年子弟,须择谨厚通沏之师,教以进退揖让,涵养德性。成童有知,教以谨言慎行,明伦执史,隆师亲友。工习文章,挺取科第,显亲扬名。三、婚冠之事,依份而行,不可苟慕富贵,不奢侈办事。赋税早求输官,以尽忠民之义。四、睦族之道,是为要务,忍小忿,恕小过,勿因微嫌而结怨。有隙当审义理,不争斗诉讼。五、子孝其父,少顺其长,富恤其贫,贤教其愚。六、勿习赌博,以倾其家。毋作非为,以辱其先。为善则身心安,读书则门第高。《家训》要求后裔作到衣食足,兴礼义;尊师重教,挺取科第;忍让睦族,不搞词讼。要孝悌忠信,恤贫助愚。不为非乱作,要为善读书。《家训》虽带有族权统治的色彩,但可窥见家族文化积极的一面,它利于家族的团结互助,进取向上。
  古村昔日的辉煌
  戴氏大宗祠堂位于村中央月湖边。正厅高挂“谯国祖堂”、“追远堂”两个匾额。“谯国”是郡望,戴氏的来源是周宣王于二十九年(公元前799年)封一位商朝遗族为宋国国君,在位34年,深受百姓爱戴,殁后周宣王谥为“戴”,称宋戴公,子孙以戴为姓。因从谯郡(今安徽毫县)发祥,故戴姓以“谯国”为郡望。“追远堂”是含追远报本,祀祖敬宗之意。正厅中央立祖宗神位。一世祖戴伯岳,二世祖戴元理,三世祖戴君胄,四世祖戴克纯等,体现戴氏血脉来自中原,根在中原。
  墨溪戴氏历代重视从中原传承“耕读为本”的祖训,耕以丰衣食,读以振家风。办塾学培养子弟,设书田鼓励仕进,因而人才辈出。明清时,祠堂门前石埕竖立“旗杆”30多支,祠堂内挂满“举人”、“进士”、“祖孙进士”、“兄弟进士”、“奕世承恩”、“纶青宠锡”等等匾额。体现戴氏文运辉煌,仕进腾达。宋代进士有戴开,任临军州刺史,虞部郎中;戴天泽,通州通判;戴觉,奉议郎,宫廷教授。明代进士有戴传,廉州教授;戴礼,临州知县;戴以誏,温州知府。清代有戴盼,长恒知县。墨溪先后出7个进士,9个举人,10多个贡生。(秀才考入府学为廪生,廪生考选京城国子学为贡生)。有的举人也被委以重任,戴骥(明代),浙江御史;戴和(明),两浙盐运使;戴曜(明)凤阳知府;戴毓濋(清),兴文知县。有的为官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漳州府志》为其立传。戴以誏(1547~1624年)字振宇,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时倭寇从海上侵掠浙江沿海州县,温州府遭抢掠烧杀,危害最烈,造成百姓无家可归,流离失所,食不果腹。是时知府戴以誏“抚循备至,温人沐浴膏泽,郡人感恩至深,立祠祀之”。归休后“建宗祠置祀田,敦宗睦族,有古乡先正遗范”。他又“献书田以赏子孙登科”。殁后祀为乡贤。立传的还有戴养健、戴盼等。墨溪屡有士子登第仕进,这是崇文重教风气的象征,因而被誉为“书香之村”。
  墨溪戴氏分支在长泰县等地的后裔,因遵循崇文重教祖训也科第鼎盛,相继到墨溪祖祠竖旗挂匾,荣宗耀祖。有为戴耀、戴壎立的“父子进士”匾;为戴时宗、戴燝立的“祖孙进士”匾;为戴熺、戴熚立的“兄弟进士”匾,为戴绅、戴玑立的“叔侄进士”匾;还有为戴时宗立的“督抚都堂”匾;为戴熺立的“藩侯文宪”匾;为戴仕衡立的“忠谏”匾;为戴耀立的“宫保尚书”匾;为戴燝立的“柱史文宗”匾等等。这使墨溪戴氏的文名锦上添花,声誉广传。
  清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军进漳,看到祠堂前旗杆林立,祠堂内匾额高挂,视之为敌,一把火把祠堂化为灰烬,把旗杆砍落在地。这些荣誉与权力象征的证物,一夜化为乌有。现在的祠堂是清末重建的,唯有祠堂边“出仕芳名录”残碑,还记载着昔日的辉煌。
  古遗址与新楼群相映
  古村民居环湖而建,四周是蕉林,环境优美。这里原有“八景”:即“龟蛇把水口”、“鲤鱼接嘴”、“金龟背印”、“孤星伴月”、“圆山倒影”、“七星坠地”等。这是古村民对家乡地理文化的描述与赞美。但吸引人的还有那些古遗址与新楼群。
  明代塾学 进士戴以誏创建,另献“学田”奖励学子修业仕进。这是座三进古大厝,头进一层,二、三进二层,有厅、房、埕、廊,虽已“老态龙钟”,但仪容尚在。从塾学走出“九廪生,十三贡士(生)”,誉满府城,贡生在京都国子学学成后,都授任官职。戴品,授平乐府通判;戴章,授珉府教授;戴礼,授临州知县;戴黼,授六安州州判;戴振岳,授泰顺县训导。已过数百年,戴氏后人还对塾学津津乐道,屡以塾学事迹启发后生奋学上进。
  古村原称墨场,孩童八岁入学,村中读书人众多,学子习字后在村边小溪洗笔砚,致溪水常呈墨色,墨场因而被称墨溪。现在这里还流传着“读书肯认真,书中出黄金”、“富从勤俭得,贵从读书来”、“做人不读书,恰似一头猪”的劝学民谚。
  古塔与牌坊古塔名文昌塔,在村外溪堤上。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始建,天启六年(1626年)完工。塔为八角形,由条石与青砖砌建。初建九层,后因地震修葺,仅存7层,内设夹道以通上下。第一层有杨联芳撰的《建塔碑记》,第二层有道光十六年(1836年)知县张师孚题写的《文昌塔碑记》。文昌塔与靖城龙山阁隔溪相望,旨在兴文远、镇洪魔。两座石牌坊矗立在墨溪里门,“纶音宠锡”坊是为明文林郎、大理寺右寺副评事戴养健所建。约建于万历年间。“奕世承恩”坊,是为进士、温州知府戴以誏所建,坊建于崇祯七年(1634年),今牌坊都已废圮。但墨溪后裔把这两座牌坊看成是戴氏家族的“文化丰碑”,是家族的荣誉。
  墨溪石寨在村内西边,寨门匾额写“墨溪古胜”。寨有三层,一层为石墙,二、三层为青砖墙,现尚存二层。门墙厚2米多,设双重门,门楼上置水洞防火攻。石寨面积4680多平方米。寨内建二横三直五条小街,南北向二街各长72米,东西三街各长65米,南街与中街各宽5米,其他宽3米,像座小城。中街的尽头是西门,门上石匾额刻“西成”,边有小字,“丁丑仲秋”、“麦村盼书”。南门与西门有石梯通楼上寨庙,南庙祀“关圣帝君”,西庙祀“寨内元帅”。意含效法两神的“忠义勇武”精神捍卫乡土。石寨留传一段故事,寨建成后,为鼓励后生苦读仕进,商定由考中进士者写寨匾。村中生员纷下决心,要“金榜题名”,以得“石寨题字”。戴盼日夜苦读,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考中举人,三十三年(1694年)考中进士。石匾上丁丑年是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说明匾额是在进士及第三年后才写的。麦村是戴盼的号,戴盼授浙江长垣县知县,为官有政声,善写诗,著有《涵亭诗草》集。石寨原居50多户200多人,因相继在寨外建新楼,现住23户近百人。
  大宗祠堂宗祠二进,面阔三间,深三间,比一般的宗祠宽大,门前有石鼓分立,清代建筑风格。正厅木柱有副对联:
  “追来务尽孝,思念当年佐唐室开疆竹帛扬劳光俎豆;远绍无遗忘,泽愿此日依墨溪聚族算裘济美耀门楣。”
  此联要求后裔要铭记祖辈开疆的功绩,继续努力奋进以光耀门楣。现在墨溪戴氏后裔仍沿着耕读为本的祖训,重视子女的读书教育。替代当年挂在祖厅的“举人”、“进士”等匾额的是挂在西墙上的6个“学士芳名匾”,匾上题名的是60多名大学毕业的学士,其中女学士14名。戴明达一家出了二男一女“三学士”,这些学士是村中的精英,受到古村人的敬重。学士中有党政干部、工程师、教师、医师等等。多数戴氏后裔走劳动致富、科技致富之路,以种香蕉、经商、打工等发展小康家业。村中新盖的楼群最为显眼,多是二层、三层,面积在二、三百平方上下,有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凉台、农具间。水电、通讯、家电齐备,新楼居成为财富、文化的象征。深厚的文化积淀,走向小康的新农村,是墨溪古村的新貌。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为福建省漳州市芗城文史资料汇编,包括古街史话、古镇史话、地方名人名事、金融史事、地方特产、往事回眸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郭上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
墨溪村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