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古楼寨史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052
颗粒名称: 天宝古楼寨史事
分类号: K928.5
页数: 8
页码: 66-73
摘要: 元代至元年间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海疆为害,明洪武年间初,加强海防,倭寇不敢轻举妄动。嘉靖年间,官宦弄权,腐败成风,军备松弛,倭寇乘机而入,入侵闽浙沿海掠劫。倭寇侵漳郡先在漳浦、诏安、东山等沿海地区洗劫,继深入长泰、南靖、平和等山区危害。嘉靖三十八年倭寇由龙溪、长天宝寨江焕明摄泰窜入天宝,焚烧房屋、乱杀无辜,金银财宝抢劫一空,损失惨重。明末清初,郑成功树起“反清复明”的旗帜,以金、厦为据点,在漳州展开拉锯战。倭寇入侵及明清战争给百姓带来灾难,民间纷纷建土楼石寨以御卫。明以后,天宝相继建天宝寨、埔里寨、墨溪寨、月岭寨、福宁寨、长发寨、万春楼、胜宁楼、怀远楼、鸿湖楼、德庆楼、薰天楼等10多座。
关键词: 天宝古楼 古代 漳州

内容

元代至元年间(1335~1340年)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海疆为害,明洪武年间初,加强海防,倭寇不敢轻举妄动。嘉靖年间,官宦弄权,腐败成风,军备松弛,倭寇乘机而入,入侵闽浙沿海掠劫。倭寇侵漳郡先在漳浦、诏安、东山等沿海地区洗劫,继深入长泰、南靖、平和等山区危害。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倭寇由龙溪、长天宝寨江焕明摄泰窜入天宝,焚烧房屋、乱杀无辜,金银财宝抢劫一空,损失惨重。明末清初,郑成功树起“反清复明”的旗帜,以金、厦为据点,在漳州展开拉锯战。倭寇入侵及明清战争给百姓带来灾难,民间纷纷建土楼石寨以御卫。明以后,天宝相继建天宝寨、埔里寨、墨溪寨、月岭寨、福宁寨、长发寨、万春楼、胜宁楼、怀远楼、鸿湖楼、德庆楼、薰天楼等10多座。
  天宝寨 西郊最大的寨,也称大寨,又名西文寨,位于现大寨村东侧。天宝寨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为圆形土楼,据《天宝辂轩韩氏家谱》载,时拥韩缁为寨长。清乾隆二年(1737年)九月重修,在土墙外围砌砖墙加固。寨为二层,有房厅108间。寨辟三门,南门门额镌刻“天宝寨”,左款“乾隆二年九月重修”,右款“韩斌书”。韩斌,大寨人,清雍正十年(1732年)壬子科武榜第三十三名举人。东门门额有“璧生辉”三字,西门较小,门额无题款。寨内有口八角形水井,井栏高40厘米,宽60厘米,内径30厘米,栏厚12厘米。井边有圆形石水槽,高30厘米,外径68厘米,边厚8厘米。寨内还有古墓一座,三合土结构,无墓碑,据说是明代的祖墓。
  寨内有“显应庙”,青砖砌成,祀显化将军赵渊。庙面朝南大门。庙中悬“英光显赫”匾,清康熙八年(1669年)唐朝彝题谢。今匾为1997年仿制。唐朝彝康熙六年(1667年)进士,官到御史,在朝任职至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才归休漳州。
  南大门内侧立一石碑,碑高1.8米,宽0.8米,厚0.2米,是韩裔记载祖先坟茔的碑记,碑题为“列祖行实坟茔之记”,碑记说,“人之有祖如木之有本,水之有源;子孙当知祖德,深识本源”。碑文记载一世祖观佑、二世祖均谦、三世祖弘祥、四世祖元吉、五世祖建绍、六世祖建瑞及七世祖君德、君备等及其祖妣的埋葬地点。现石碑保存完好,可见圆楼韩氏后裔对祖先的尊崇与敬重。大寨保存较好,现居住韩氏后裔。
  万春楼 址在天宝路边村,清康熙年间重修,门额上镌刻“万春楼”三字,楼近四方形,为砖石结构。墙长43米,宽36米,前后墙厚1.2米,东西墙厚1.25米。楼门高1.95米,宽1.35米。现居住韩氏后裔。
  唐陈元光开漳时,曾在四境建置戌楼驻守,保地方安定。陈有诗句云:“戌楼西北望泉山,十载干戈暑又寒”就是佐证。在天宝大山一带还有揭鸿塞、军营寨,后成为地名。时有韩器、韩尧、韩求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陈政入闽开漳,韩器为府兵校尉,有功晋为昭德将军。韩尧、韩求为府兵队正,初镇驻漳江(今云霄),后迁驻辂轩(今路边村)。据叶国庆教授考证,万春楼的前身是唐代戌楼。辂轩的含义,据《说文》说,“辂是竹,可作矢”,查有关记载,“辂”的原义是越族出产的竹,坚硬可做矢,芽可吃,故说它是美竹。“轩”的词义是摇舞。辂轩是摇舞的竹,是越族语,译为汉语是竹仔林或箭竹林。这里有箭竹林,韩氏沿用古越语称居地为“辂轩”。路边社清时属龙溪县二十都黄林保紫竹林村,说明“紫竹”符合“越辂”的含义。
  万春楼现居住韩氏部分后裔,因年久失修,部分已倒塌改建为民房,现存楼门及后墙,但村民仍把它看成是古辂轩社的标志。
  薰天楼 因周边盛长菖蒲,气味薰香而得名。址在埔里村北端,又名埔里楼,坐东向西,原为土楼,明洪武元年(1368年)孟春重修,改土楼为砖石结构,门额上横匾镌刻“薰天乐胜”四字。
  翻阅《漳南陈氏族谱》,未见对“薰天楼”的记载,但有陈氏开基埔里的记述:陈万珠,字在明,唐龙湖(陈元光)二十七世孙,克私公第三子。生于明洪武丙寅年(1386年),卒于成化十一年(1475年)。万珠赋性宽恕,中存孝友,为子孙昌盛,游学四方,历相山水。明永乐初(1403~1423年),从(漳州)霞南步天宝,择地于三台山(天宝山)之前,爰买林家地一所,卜宅辟居于斯,名其里,曰莆邨,是为陈氏开莆邨第一世祖。后把其里及莆邨各取一字,名莆里(埔里),由此可见陈万珠卜居埔里之前,已有林姓在此居住拓垦,已经有“薰天楼”,并于洪武元年(1368年)重修。埔里陈姓系开漳圣王陈元光后裔,明永乐年间由龙溪县下南坂到埔里肇居。昔日埔里为杂姓地,以林黄为多数,陈姓初至,以农耕与养鸭母为生,传说陈姓因得好“地理”,鸭母日日生蛋,个个“双黄”,实是这里石螺、蚯蚓、青蛙、鱼虾丛生,野生吃料富足,鸭母长得肥又快,蛋多又大,大发鸭母财。因丁财两旺,埔里成为陈姓村落。该楼肇建何时,有待查证。
  薰天楼因年久损坏,于1984年又重修,原门额“薰天乐胜”石碑已拆断埋没。新置的门额改为“望江临月”。
  墨溪寨 又名“孤星寨”,建于明末清初,址在天宝西边墨溪村。寨呈方形结构,宽65米,长73米,高约8米。以花岗岩条石砌墙,坐北向南。寨开两门,南门门额匾镌刻“墨溪古胜”四字。西门门额匾镌刻“西成”两字,落款(清)“丁丑(1705年)仲秋麦村盼书”。戴盼,字子质,墨溪村人,康熙甲戌年(1694年)进士,河北长垣县令。南门与西门门楼是寨庙,南庙祀“关圣帝君”,西庙祀“寨内元帅”,崇尚忠义勇武精神。寨内有二直三横五条小街,现住20多户戴氏后裔。墨溪寨犹如一座小城。
  鸿湖楼 位于洪坑村,为条石与青砖结构的圆楼,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楼墙厚80多公分,楼门阔1.7米,弯弓门高约2米。康熙辛亥五年(1721年)重修,楼门门额石匾书“鸿湖乐居”,右款“康熙六十年季冬吉旦书”。楼高三层,每层有房18间,共54间。楼内一楼梯共用,二楼、三楼有通廊可通各房间。楼中有八卦形石埕,直径约18米,有八角形水井一口,水位很低,约5米才能吊到水。圆楼因年久失修,西边已倒塌二间三层。现整座圆楼只住3户4个老人,年轻人都住在楼外新房或古大厝。昔日建楼用了大量资金与人力,花了近5年才完成,而今却被冷落一边,令人惋惜。
  胜陵楼 在天宝东边山尾村,双层方形楼,底层为花岗石条砌建,二层用三合土椿筑。楼南北长56米,东西长49米,高约7米。四角建有耳楼,以供瞭望与射击防卫。楼肇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康熙辛末年夏重修。东门门额镌“锦里潜鳞”四字,下款是“东铺陈严书”。西门门额镌“胜陵楼”三字,题款人名模糊不清。
  清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军侍王李世贤率军由江西入闽西,于10月14日轻取漳州,“胜陵楼”成为太平军西路重要据点。派重兵防守,是年11月下旬出兵围攻天宝后园“福宁寨”不遂,于28日火烧“福宁寨”,全寨2000多人全部遇难。
  福宁寨位于天宝后园村西侧,建于明末清初。楼圆形二层,下层以花岗石砌建,二层以三合土椿建。墙厚1.2米,楼门有三,一大门二小门。大门朝南,门阔1.2米,门额镌刻“福宁寨”三字。全寨上下二层有厅房96间。二楼设小窗,另有枪眼多处,以供瞭望与防卫,庭院有二口大井,水源充足,大旱不干。因是后园陈氏六房头共建,又称“六房寨”。
  “福宁寨”东南侧有后园河环绕,可通达九龙江西溪。西北边有条古道,东通漳州、长泰,西通南靖、龙岩。水陆交通方便,建寨的石条是从江东船运到后园河上岸的。福宁寨边有一墟场,糖、谷从后园河外运。这里曾一度科第兴盛,后园祖祠“思敬堂”还高挂一对白色红字的大灯笼,上书“三世进士”。
  清同治三年(1864年)9月太平军侍王李世贤带军从江西入闽占领漳州,西路以天宝“胜陵楼”为据点,驻守重兵防清军进攻。在太平军进军漳州时,福宁寨的六房族亲纷纷携亲带戚避入寨内。族长从长远计,寨内储备大量米、麦、豆等粮食,还组织青壮年守卫。清军驻守的“胜陵楼”距“福宁寨”约三里,初期各有戒备,但互不侵扰。一天,太平军开饭,照例“咚—咚—咚”击鼓为号,当太平军正吃饭时,“福宁寨”却擂起战鼓“咚咚咚……”,太平军急忙放下饭碗披甲应战,但“福宁寨”的战鼓却停了。此举激怒了太平军,但探子打听到寨内只有百姓,没有驻兵,藏有很多粮食。时太平军粮食短缺,屡次派代表向寨内要粮,都遭拒绝。太平军决定攻寨,但几次攻击都因墙坚寨高而无功。11月28日采取火攻,一面用薄棺装炸药炸墙,一面用茶壶装炸药掷向寨内。寨内因人多,庭院都建草寮住人,一时草寮纷纷着火,寨内成了火海,哀号之声震传数里。许多寨民为逃生而跳下大井,二个大井都填满尸体。大火燃烧两天两夜,在寨中避战乱的2000多个男女老少,没人幸免。
  事后清廷钦赐“福宁寨”为“忠义乡”,在寨废墟上建“忠义堂”,堂左右挖坑埋尸骸,建两座大墓,每年殉难日及清明日举行祭扫。在附近古道立1米多宽,2米多高的石碑,上书“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以表悼念。
  而今故址是一片浓绿的香蕉园,有的已挂上蕉果。令人奇怪的是在香蕉园中长出一抱绿竹,如鹤立鸡群,原“忠义堂”及墓域都不见了。据说福宁寨及忠义堂的砖石都拆去建大水港水利工程。我们在蕉园草丛中发现二通沾满泥土的墓碑,碑长90公分,阔70公分,厚20公分,上书“钦赐忠义乡殉难男女之墓”,右款是“皇清同治丙寅年(1866年)腊月立”,左款是“六房众子孙立”,这是原两座埋尸骸的墓碑。如今废墟地下还曾被大雨冲出烧焦的黑米、黑麦。
  火烧“福宁寨”已远去140年,后园陈氏后裔每年11月28日家家都备祭品,在门口敬祀因战争逝去的祖辈。
  历经沧海桑田的变化,天宝镇楼寨有的保存较好,有的失修破落,有的因战争或其他原因已废圯。但这些楼寨是漳州史上建筑文化的一种独创,它记载着明清社会发展的一个侧面,具有一定的历史人文价值,需要人们给予关注与保护。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为福建省漳州市芗城文史资料汇编,包括古街史话、古镇史话、地方名人名事、金融史事、地方特产、往事回眸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郭上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