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年前的崇拜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050
颗粒名称: 数千年前的崇拜文化
分类号: K928.5
页数: 3
页码: 61-63
摘要: 古代先人由于对大自然的奥秘不理解,产生敬畏心理,出现万物有灵的观念和对自然界的崇拜,如对天地、祖先、图腾崇拜,对山川、动植物的崇拜等。芗城区岳口街有一“石笋”高1米多,这是新石器时代古先人的生殖崇拜。“石笋”也称“男阳”。是继“女阴”崇拜后出现的生殖崇拜,都是祈求种族繁衍的崇拜物。天宝山下石亭镇塘边村宝莲寺,原称瑞云寺、塘边大庵,有前中后三殿,敬奉三宝佛等。寺出土一通乾隆四十五年重修寺庙的石碑,记载宝莲寺悠久的历史。太戊继兄雍已王位后,拜伊尹的儿子伊陟为相,臣扈、巫咸辅政。宝莲寺肇建于商朝太戊年间,距今已三千多年历史,是闽南最古老的寺庙,其历史值得关注与研究。
关键词: 天宝山 古代文化 漳州

内容

古代先人由于对大自然的奥秘不理解,产生敬畏心理,出现万物有灵的观念和对自然界的崇拜,如对天地、祖先、图腾崇拜,对山川、动植物的崇拜等。芗城区岳口街有一“石笋”高1米多,这是新石器时代(距今5000多年)古先人的生殖崇拜。“石笋”也称“男阳”。是继“女阴”崇拜后(7000多年)出现的生殖崇拜,都是祈求种族繁衍的崇拜物。
  商代中后期(距3000多年)漳地出现敬祀后土农神的崇拜文化。天宝山下石亭镇塘边村宝莲寺,原称瑞云寺、塘边大庵,有前中后三殿,敬奉三宝佛等。寺出土一通乾隆四十五年(1784年)重修寺庙的石碑,记载宝莲寺悠久的历史。
  “本庙肇自太戊乙卯岁,历祀数千余载,几经兴废,至大明隆武元年(1645年)五社募众重修。今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年久月深,颓倾崩坏,五社募四保助缘重修复建,众弟子姓名开列于左”,下列是27个社保及姓氏捐款名单。
  石碑记载宝莲寺“肇自太戊乙卯岁”“太戊名密,甲骨文作大戊,是商代第十世王”。商王朝六百年左右(约公元前16-11世纪),前后经历31世王。太戊继兄雍已王位后,拜伊尹的儿子伊陟为相,臣扈、巫咸辅政。太戊年轻继王位只图享乐,不勤国政。太戊就位第七年,在王宫庭院生长二棵树,因长得又快又大,被认为是妖怪,太戊非常恐惧,伊陟乘机进言:臣听过妖怪胜不过德,如果大王善修德政,以德治民,就会免除祸害。商王朝很迷信鬼神,一经劝戒,太戊果然一改前非,勤于王政,修德治国。太戊的德政起到安抚民心,收复诸侯的作用,使商朝出现兴盛的局面。就连自汤以后时服时叛的东方地区“九夷”,也纷纷入贡朝见⑤。宝莲寺肇建于商代太戊“勤于王政,修德治国”的兴盛时期。自夏朝开始,中原地区就开始建立社稷,建庙以祭祀土地神与五谷神,每年举行祭祀仪式,祈求后土农神降福。太戊的德政使社会生产发展,他也认为是天地的福佑,命在王都郊外举行隆重的祭祀天地山川仪式,后年年祭祀,夏商的崇拜文化逐步影响到漳地等边远地区。
  宝莲寺故址处于天宝山南麓台地,九龙江支流故道绕庙前而过,土地肥沃,水源丰富,适于农耕。因靠山面水,又便于采果、狞猎、捕鱼等活动,利于居住生活。天宝山周边已出土石器的110多个新石器文化遗址(点)分布在今石亭镇、天宝镇、芝山镇、浦南镇等70多个村的所属范围,而宝莲寺正处在这些文化遗址的中心处,最远的距离只10多里路,宝莲寺所在塘边村也出土石核、石片、尖状器等石器,塘边村周边的北斗、高坑、仙景、埔尾、新厝、丰乐、乌石、后巷等村都出土不少石器,近邻北斗台地出土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镞形器103件,仙景台地出土98件。可见商代天宝山下已有不少先人聚居,并有共同的崇拜文化。漳地地处亚热带,气候多变,常有旱涝灾害,先人在这里建壇祀后土农神以求福佑。现在这里还遗留敬拜天地农神祈求丰收的习俗。
  宝莲寺肇建于商朝太戊年间,距今已三千多年历史,是闽南最古老的寺庙,其历史值得关注与研究。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为福建省漳州市芗城文史资料汇编,包括古街史话、古镇史话、地方名人名事、金融史事、地方特产、往事回眸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郭上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宝莲寺石碑
相关作品
宝莲寺故址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