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4至8万年旧石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048
颗粒名称: 出土4至8万年旧石器
分类号: K928.5
页数: 3
页码: 57-59
摘要: 石制品分为石核、石片、砍斫器和切削器4种①。其二是覆盖在红土层以上的,是一层红黄色砂质土,其中有燧石质原料制成的精美石器,约为地质时代的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距今约9千至1.3万年。上述发现说明漳地在4万年以前就有先人在这里生息,进行鱼猎、采集、繁衍,和大自然斗争,用劳动创造远古的文明。这些先人经过长期的繁衍、迁徙,有的向内地迁移,有向海边迁移,通过“东山陆桥”,迁向澎湖、台湾。两岸专家认为,台湾早期的“左镇人”是由大陆迁徙的,漳州距台湾路程最近,又有“东山陆桥”可进入台湾,漳地先人应是史前入台的先行者,是闽台史前文化交流最早的开拓者。
关键词: 天宝山 旧石器 漳州

内容

1989年,曾五岳先生在市区北郊莲花池山、竹林山采集一批石器,经考古专家张森水、尤玉柱鉴定,确认为旧石器时代石制品27件,以脉石英作为原料的12件,水晶质的4件,石英石晶体10件,硬沙岩1件。石制品分为石核、石片、砍斫器和切削器4种①。为进一步了解地层与石器的关系,考古专家尤玉柱、蔡保全等专门到出土石器台地考察,认为出土石器有二个层位,其中红土堆积层中砾石条带,含有用石英晶体和脉石英制作的石器,约为地质时代晚更新世中期,距今约4—8万年,是本省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之一(仅次于三明市万寿岩旧石器遗址)。其二是覆盖在红土层以上的,是一层红黄色砂质土,其中有燧石质原料制成的精美石器,约为地质时代的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距今约9千至1.3万年。上述发现说明漳地在4万年以前就有先人在这里生息,进行鱼猎、采集、繁衍,和大自然斗争,用劳动创造远古的文明。这些先人经过长期的繁衍、迁徙,有的向内地迁移,有向海边迁移,通过“东山陆桥”,迁向澎湖、台湾。两岸专家认为,台湾早期的“左镇人”是由大陆迁徙的,漳州距台湾路程最近,又有“东山陆桥”可进入台湾,漳地先人应是史前入台的先行者,是闽台史前文化交流最早的开拓者。
  1986年省、市文物普查队在天宝山周边发现113个新石器文化遗址,共搜集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镞形器、雕刻器、石钻、石杵等1400多件②。这说明4千至1万年的新石器时代,已有先人散居在天宝山周边,人口已有明显增加,制造石器类型多样,质地精细,石器文化已有明显的变化与进步。从搜集到的许多镞形器,说明先人那时已普遍使用弓箭狩猎。
  天宝山周边台地还采集到许多陶片,有夹砂陶、素面陶、蓝纹陶、丝纹陶、中绳陶、方格纹陶等,经鉴定为商周文物。较突出的有“茅山商周文化遗址”(天宝镇月岭村)、“虎头山商周文化遗址”(芝山镇谢溪头村)、“龙期山商周文化遗址”(浦南镇山后村)、“蔡前商周文化遗址”(石亭镇蔡前村)等③。2001年秋,省博物院、漳州文管办联合考古队对天宝山南脉松柏山进行考古发掘,共清理商代墓葬7座、隨葬品有陶豆、陶尊、陶钵、陶釜、陶罐、陶壶、陶纺轮、石锛等④。
  中原硬陶器制作始于商周。漳地出土的硬陶器大部是商周时期,陶器粗糙、苍桑,但品种多样,体形美观,陶纹也有变化。陶器是先人生产生活用品,陶釜是生活用的炊器,陶尊是用作贮器,陶豆、陶钵是盛食器,陶壶是酒器,陶罐是盛水器。陶器的出现说明当时已有了手工业,陶纺轮说明已有了纺织业。石锛、石斧是用来进行农作物生产的工具,用石锛随葬说明当时已大量种植农业,生活相对安定。从陶纹的变化也反映出当时已有吸收外来文化的因素,陶器、石器的随葬则是受中原殷商文化的影响。从这些出土陶器、石器,可看到商代漳地社会文明的侧面。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为福建省漳州市芗城文史资料汇编,包括古街史话、古镇史话、地方名人名事、金融史事、地方特产、往事回眸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郭上人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