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文化发祥地——天宝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047
颗粒名称: 漳州文化发祥地——天宝山
分类号: K928.5
页数: 9
页码: 57-65
摘要: 漳州天宝山,古称九龙山,山高千仞,有“五峰”、“十二尖”,周回百余里,踞芗城、南靖、华安三县(区)边境。天宝山下周边远古文化遗存丰富,已出土4—8万年的旧石器,是闽南最古老的文化遗存。有商周年代的石器、陶器,时漳地先人已有制陶、纺织及种植等。位于九龙江支流汰溪的仙字潭摩崖石刻,记载漳地先人三千多年前创造的字画记事文化。肇建于商代用以祭祀后土农神的祭坛,是继生殖崇拜出现的崇拜遗址。“汉代通京古道”是中原文化输入漳地的最古老路线。诸多文物古迹表明,天宝山下一带史前已有多彩的文化。
关键词: 天宝山 漳州文化 漳州

内容

漳州天宝山,古称九龙山,山高千仞,有“五峰”、“十二尖”,周回百余里,踞芗城、南靖、华安三县(区)边境。漳州城郊的庵仔山、望高山、紫芝山、日华峰、万松峰、禅月峰、保福山、隆寿山、净安山、腾龙山、起凤山、金峰山、竹林山等都发脉于此。天宝山下周边远古文化遗存丰富,已出土4—8万年的旧石器,是闽南最古老的文化遗存。有商周年代的石器、陶器,时漳地先人已有制陶、纺织及种植等。位于九龙江支流汰溪的仙字潭摩崖石刻,记载漳地先人三千多年前创造的字画记事文化。肇建于商代用以祭祀后土农神的祭坛,是继生殖崇拜出现的崇拜遗址。“汉代通京古道”是中原文化输入漳地的最古老路线。诸多文物古迹表明,天宝山下一带史前已有多彩的文化。
  出土4至8万年旧石器
  1989年,曾五岳先生在市区北郊莲花池山、竹林山采集一批石器,经考古专家张森水、尤玉柱鉴定,确认为旧石器时代石制品27件,以脉石英作为原料的12件,水晶质的4件,石英石晶体10件,硬沙岩1件。石制品分为石核、石片、砍斫器和切削器4种①。为进一步了解地层与石器的关系,考古专家尤玉柱、蔡保全等专门到出土石器台地考察,认为出土石器有二个层位,其中红土堆积层中砾石条带,含有用石英晶体和脉石英制作的石器,约为地质时代晚更新世中期,距今约4—8万年,是本省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之一(仅次于三明市万寿岩旧石器遗址)。其二是覆盖在红土层以上的,是一层红黄色砂质土,其中有燧石质原料制成的精美石器,约为地质时代的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距今约9千至1.3万年。上述发现说明漳地在4万年以前就有先人在这里生息,进行鱼猎、采集、繁衍,和大自然斗争,用劳动创造远古的文明。这些先人经过长期的繁衍、迁徙,有的向内地迁移,有向海边迁移,通过“东山陆桥”,迁向澎湖、台湾。两岸专家认为,台湾早期的“左镇人”是由大陆迁徙的,漳州距台湾路程最近,又有“东山陆桥”可进入台湾,漳地先人应是史前入台的先行者,是闽台史前文化交流最早的开拓者。
  1986年省、市文物普查队在天宝山周边发现113个新石器文化遗址,共搜集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镞形器、雕刻器、石钻、石杵等1400多件②。这说明4千至1万年的新石器时代,已有先人散居在天宝山周边,人口已有明显增加,制造石器类型多样,质地精细,石器文化已有明显的变化与进步。从搜集到的许多镞形器,说明先人那时已普遍使用弓箭狩猎。
  天宝山周边台地还采集到许多陶片,有夹砂陶、素面陶、蓝纹陶、丝纹陶、中绳陶、方格纹陶等,经鉴定为商周文物。较突出的有“茅山商周文化遗址”(天宝镇月岭村)、“虎头山商周文化遗址”(芝山镇谢溪头村)、“龙期山商周文化遗址”(浦南镇山后村)、“蔡前商周文化遗址”(石亭镇蔡前村)等③。2001年秋,省博物院、漳州文管办联合考古队对天宝山南脉松柏山进行考古发掘,共清理商代墓葬7座、隨葬品有陶豆、陶尊、陶钵、陶釜、陶罐、陶壶、陶纺轮、石锛等④。
  中原硬陶器制作始于商周。漳地出土的硬陶器大部是商周时期,陶器粗糙、苍桑,但品种多样,体形美观,陶纹也有变化。陶器是先人生产生活用品,陶釜是生活用的炊器,陶尊是用作贮器,陶豆、陶钵是盛食器,陶壶是酒器,陶罐是盛水器。陶器的出现说明当时已有了手工业,陶纺轮说明已有了纺织业。石锛、石斧是用来进行农作物生产的工具,用石锛随葬说明当时已大量种植农业,生活相对安定。从陶纹的变化也反映出当时已有吸收外来文化的因素,陶器、石器的随葬则是受中原殷商文化的影响。从这些出土陶器、石器,可看到商代漳地社会文明的侧面。
  出现字画记事文化
  天宝山东北麓(今华安沙建境内)九龙江支流汰溪有著名的“仙字潭摩崖石刻”,北岸崖壁有石刻5处,50多个符号,有的似武士,有的似舞者,有的似人头,有的似兽面。有的如画,有的似字。2005年在南岸崖壁又发现两处石刻,共10个符号,有两处似画,有头、腹、臂、指、腿,是极简单的人物线条画。这些石刻年代久远,内容深奥难释,民间传为“仙字”。据文献记载,唐时韩愈据拓片释为“天公责蛟螭”之意。现代学者研讨,大致有文字说与图画说两种。文字说认为是吴越文、系属商周金文系统,是古代吴、越族之间一次战争的记功碑。或认为是畲族先民的文字等。图画说则认为是先民的原始图画,内容表达图腾、娱神、舞蹈、宴饮、祭祀、生殖崇拜等。刻制年代有新石器中晚期、殷商时期,秦汉时期等说。
  1961年福建省定“仙字潭摩崖石刻”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出现的年代定在商周时期。2001年漳州在龙文区“虎林山商周遗址”发掘一批遗存,有青铜器、玉器、石器与陶器,其中有一件陶罐的内壁画有人形符号,与“仙字潭”石刻的人形符号相似。专家认定,虎林山遗存是在“商代晚期偏早或中期偏晚阶段,约距今3250年左右”(《虎林山遗址》140页,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年11月版)。这为“仙字潭摩崖石刻”出现在商代中晚期提供实物明证。
  我国原始的记事方法,有物件记事、结绳记事、图画记事等,在木、竹、骨、石、陶器刻画符号帮助记事。近代在殷墟(殷都,今河南省安阳)出土商王朝晚期大批甲骨文。商代有31世王,20世王盘庚把京城迁到殷都,出土的甲骨文估计距今约3200-3300多年,与出现“仙字潭摩崖石刻”时间相近。“仙字潭摩崖石刻”的符号,是字是画虽尚未定论,内容也未破释,但它是漳地先人创造以字画记事的例证,与商代出现甲骨文的时间相近,这是漳地先人创造字画记事文化的开始,是迈向使用文字文明的标志,使人们看到漳地古文化发展的进程,看到先人创造文字的愿望与智慧。
  数千年前的崇拜文化
  古代先人由于对大自然的奥秘不理解,产生敬畏心理,出现万物有灵的观念和对自然界的崇拜,如对天地、祖先、图腾崇拜,对山川、动植物的崇拜等。芗城区岳口街有一“石笋”高1米多,这是新石器时代(距今5000多年)古先人的生殖崇拜。“石笋”也称“男阳”。是继“女阴”崇拜后(7000多年)出现的生殖崇拜,都是祈求种族繁衍的崇拜物。
  商代中后期(距3000多年)漳地出现敬祀后土农神的崇拜文化。天宝山下石亭镇塘边村宝莲寺,原称瑞云寺、塘边大庵,有前中后三殿,敬奉三宝佛等。寺出土一通乾隆四十五年(1784年)重修寺庙的石碑,记载宝莲寺悠久的历史。
  “本庙肇自太戊乙卯岁,历祀数千余载,几经兴废,至大明隆武元年(1645年)五社募众重修。今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年久月深,颓倾崩坏,五社募四保助缘重修复建,众弟子姓名开列于左”,下列是27个社保及姓氏捐款名单。
  石碑记载宝莲寺“肇自太戊乙卯岁”“太戊名密,甲骨文作大戊,是商代第十世王”。商王朝六百年左右(约公元前16-11世纪),前后经历31世王。太戊继兄雍已王位后,拜伊尹的儿子伊陟为相,臣扈、巫咸辅政。太戊年轻继王位只图享乐,不勤国政。太戊就位第七年,在王宫庭院生长二棵树,因长得又快又大,被认为是妖怪,太戊非常恐惧,伊陟乘机进言:臣听过妖怪胜不过德,如果大王善修德政,以德治民,就会免除祸害。商王朝很迷信鬼神,一经劝戒,太戊果然一改前非,勤于王政,修德治国。太戊的德政起到安抚民心,收复诸侯的作用,使商朝出现兴盛的局面。就连自汤以后时服时叛的东方地区“九夷”,也纷纷入贡朝见⑤。宝莲寺肇建于商代太戊“勤于王政,修德治国”的兴盛时期。自夏朝开始,中原地区就开始建立社稷,建庙以祭祀土地神与五谷神,每年举行祭祀仪式,祈求后土农神降福。太戊的德政使社会生产发展,他也认为是天地的福佑,命在王都郊外举行隆重的祭祀天地山川仪式,后年年祭祀,夏商的崇拜文化逐步影响到漳地等边远地区。
  宝莲寺故址处于天宝山南麓台地,九龙江支流故道绕庙前而过,土地肥沃,水源丰富,适于农耕。因靠山面水,又便于采果、狞猎、捕鱼等活动,利于居住生活。天宝山周边已出土石器的110多个新石器文化遗址(点)分布在今石亭镇、天宝镇、芝山镇、浦南镇等70多个村的所属范围,而宝莲寺正处在这些文化遗址的中心处,最远的距离只10多里路,宝莲寺所在塘边村也出土石核、石片、尖状器等石器,塘边村周边的北斗、高坑、仙景、埔尾、新厝、丰乐、乌石、后巷等村都出土不少石器,近邻北斗台地出土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镞形器103件,仙景台地出土98件。可见商代天宝山下已有不少先人聚居,并有共同的崇拜文化。漳地地处亚热带,气候多变,常有旱涝灾害,先人在这里建壇祀后土农神以求福佑。现在这里还遗留敬拜天地农神祈求丰收的习俗。
  宝莲寺肇建于商朝太戊年间,距今已三千多年历史,是闽南最古老的寺庙,其历史值得关注与研究。汉代通京古道
  清《漳州府志》载,漳州西方屹然为群(峰)之镇者曰“天宝山”。去城三十五里,五峰峭列,周围百余里,上有宝岩洞、芙蓉城、百丈泉、鬼漈坑。漳郡诸(山)多祖脉于此。山上有营头亭、揭鸿塞,路通安溪、龙岩、漳平等县。汉唐时西北向长安故道,由安溪、大田以行。这说明漳州许多小山都发脉于天宝山;天宝山汉唐时已有通京古道。
  汉代(前220-206年),距今已有2200年历史。周代漳境属“七闽”地。秦始皇时,漳境属闽中郡。秦末闽越王无诸及东海王摇率闽越人佐汉,秦亡后,汉高祖刘邦立无诸为闽越王,定都东冶(福州),时漳境属闽越国。后汉廷立武侯织为南海王,以漳境今漳浦盘陀岭“蒲葵关”为界,南属南海国,北属闽越国。后闽越国与南海国反汉,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廷兴师破闽越国,移其民于江淮间,可见汉代闽境就有通往中原的古道。天宝山汉代古道留有“揭鸿塞”等遗址,有唐慕容韦的“度揭鸿岭”的诗为证。
  闽越曾为塞,将军旧置营。
  我歌空感概,西北望神京⑥。
  “闽越曾为塞”反映漳境汉时属闽越国,在这里建塞守卫。“将军旧置营”记载唐时陈政、陈元光从中原带兵靖安漳境,在揭鸿塞一带设置军营驻守。今这里还留有军营山地名。
  汉时,天宝山通京的路线,据《漳州交通志》载,由揭鸿塞向北至华安汰内,路沿北溪上溯,经新圩岭、龙头岭抵华崶(今华安县城),再越骡仔岭向安溪、大田北行,经沙村(今沙县)抵延平(今南平),与秦汉入闽古道衔接入京⑦。此路经延平也通闽越国都城东冶。天宝山“汉代古道”向西经“蒲葵关”可达南海国都城番禺(今广州)。因有通京古道,两汉以降,就有中原人陆续南下。晋太康三年(282年),今漳境北属晋安郡晋安县,南属南海郡揭阳县。永嘉二年(308年),“中原板荡,衣冠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由于中原士民陆续入闽,人口增加,义熙九年(413年),析揭阳在今漳浦一带建绥安县。又历经百年于天监六年(507年)于今九龙江流域滨海地区置龙溪县(另一说:龙溪县始置梁大同六年〈540年〉)又于今九龙江西溪中上游流域南靖一带置兰水县,县治设在天宝山下兰陵(今靖城)。由于南下漳境人口增加,中原士民与土著屡发生矛盾,唐总章二年(669年)发生“蛮獠啸乱”,唐廷敕命陈政、陈元光带兵入漳境靖边,于垂拱二年(686年)奏准建立州治,设置唐化里,传布中原先进的农业文化,发展经济,安定社会;办乡学、讲伦理、彰法治、启民心。景龙二年(708年)在天宝山下九龙屯(今浦南松州)创办“松州书院”,讲习书经史伦,是八闽第一书院。从此中原文化迅速在漳州传布。天宝山是漳州文化的发祥地。

附注

注: ①尤玉柱,《漳州史前文化》21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6 ②③《芗城区志·古遗址》,1579、1582页,方志出版社,1999.9 ④陈兆善、杨丽华《虎林山遗址》,140页,海峡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11 ⑤《中国小通史·伊陟相太戊》二册,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11 ⑥《漳州古诗词选》33页,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11 ⑦《漳州交通志》1-2页,东方出版社,1993.11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为福建省漳州市芗城文史资料汇编,包括古街史话、古镇史话、地方名人名事、金融史事、地方特产、往事回眸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郭上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