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营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031
颗粒名称: 龙眼营文化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3
页码: 47-39
摘要: 漳州自古有邹鲁之滨的美誉,龙眼营地处孔庙近邻,受文化教育的影响甚深,自古以来就有办学兴教的习俗。据史料查考,明洪武年间,漳州知府钱古训为了激励兴学的风俗,在龙骇瀛兴办义塾,义塾为乡先生教授郭邦文设立,当时义塾甚有声望,影响也很大,钱古训也颇受漳州百姓称赞,被祀为名宦。现在龙眼营有一户姓秦的人家,秦这个姓氏在漳州可能是为数极少的一家。因此,漳州锦歌风靡国内外。现任西桥社区文化站长边惠心是当年龙眼营锦歌社的成员,据她说现在每逢需要参加省市演出,便将曾经在西桥小学学过锦歌的人,召集到一块,临时创作、排练,演出结束后,演员星散四方。盛极一时,名噪芗城内外的龙眼营锦歌社,已丧失了当日的风采了。
关键词: 龙眼营 文化历史 漳州

内容

漳州自古有邹鲁之滨的美誉,龙眼营地处孔庙近邻,受文化教育的影响甚深,自古以来就有办学兴教的习俗。据史料查考,明洪武年间,漳州知府钱古训为了激励兴学的风俗,在龙骇瀛兴办义塾,义塾为乡先生教授(分管教育的官员)郭邦文设立,当时义塾甚有声望,影响也很大,钱古训也颇受漳州百姓称赞,被祀为名宦(《府志》有载)。
  现在龙眼营有一户姓秦的人家,秦这个姓氏在漳州可能是为数极少的一家(除近现代调入的外来干部以外)。笔者问其先世:大概清中期,距今200多年,其祖先来漳为官,后世就在府学和龙眼营教学,每年孔庙春秋二祭,必以生猪生羊祭祀,秦氏的人都参加。这就是说龙眼营靠近孔庙府学,府学师生在龙眼营住宿也很自然,所以历史上龙眼营与文化教育联系甚密。
  被誉为漳州最后一位理学传人的王咸熙先生,民国初期,就在龙眼营大井巷教私塾,龙眼营大井巷可通上坂街(上苑),王咸熙先生家就在上坂街北侧,先生及家人王迪庄等到龙眼营教私塾是很便捷的,所以说龙眼营办教学的社塾、义塾由来已久。
  “一方民社”、“百里弦歌”,这是以前龙溪县衙署大门前面两个石牌坊,从这牌坊可品味到古时候漳州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可看到古时候漳州民间曲艺的盛况。
  以前漳州锦歌馆(歌仔馆)林立,到处箫笛弦管,充满着闽南的乡土气息。据考证锦歌是漳州最古老的民间曲艺之一,源于唐,定型于宋,明清时期已比较完整并流行。锦歌是歌仔戏的“老祖宗”,明末清初锦歌移植到台湾,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形成“歌仔戏”。可是锦歌这个千年曲艺,至今不甚景气,只在龙眼营剩下微弱的火花。
  上世纪60年代的龙眼营锦歌社,在漳码厦名噪一时,其历史至少有120多年,它的前身是林廷等人创办的“乐吟亭”锦歌馆。
  林廷(1880-1967年),北郊桃林村人。从小聪颖,秉性持重,擅长雕刻,喜爱音律,热衷锦歌,拜师学艺,遂成歌秀。1929年应邀率团到南洋诸岛演出,时新加坡德商兴登堡唱片公司为他录制40多片,三十年代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也录制一批他的锦歌唱片。因此,漳州锦歌风靡国内外。
  林廷的传人较知名的有石杨泉、蔡徐明、连管重、朱欧忠,尤其石杨泉(1916-1986年),外号“捉鸡”,最热心锦歌,坚持弘扬漳州古典曲艺。继“乐吟亭”之后,创办龙眼营锦歌社,上世纪六十年代,吸收一批优秀青年参加,其中有石耀辉、王素华、杨丽华、李惠娜、边惠心等人。这些初中毕业生结聚在石杨泉的龙眼营锦歌社,石杨泉以街办企业为依托,举办香业工场,他与外贸部门挂勾,在南靖等山区收购枫 (即芸香),通过加工后提供出口。这样龙眼营锦歌社有了经济支撑,有些学员在龙眼营参与做芸香也有所收入。龙眼营锦歌社就这样坚持传承下来。当时这支锦歌社活跃在漳州城乡,郊区的农民经常用自行车载他们到乡下演出,除节日参加公演外,每逢周末就在中山公园表演。
  1969年以后,龙眼营锦歌社石耀辉等青年“上山下乡”到华安县新墟镇插队。过了几年后,石耀辉等相继回城,他们除个别人进剧团外,大都另安排职业,原龙眼营锦歌社的年青人散落到各单位,龙眼营锦歌社自此消失。改革开放后,作为福建省五大曲种之一的锦歌又得到重视,龙眼营所在地的西桥小学,将锦歌列为学校开展传统艺术教学的特色内容,并将“龙眼营锦歌社”的牌子挂在学校门口。
  现任西桥社区文化站长边惠心是当年龙眼营锦歌社的成员,据她说现在每逢需要参加省市演出,便将曾经在西桥小学学过锦歌的人,召集到一块,临时创作、排练,演出结束后,演员星散四方。盛极一时,名噪芗城内外的龙眼营锦歌社,已丧失了当日的风采了。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为福建省漳州市芗城文史资料汇编,包括古街史话、古镇史话、地方名人名事、金融史事、地方特产、往事回眸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侨森
责任者
蒋林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林廷
相关人物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