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溪港的形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021
颗粒名称: 南门溪港的形成
分类号: TU984.257
页数: 2
页码: 15-16
摘要: 九龙江西溪上承花山溪、船场溪、龙山溪、永丰溪诸流,在南靖县靖城镇双溪口汇合,流经文昌塔之侧入芗城区域,经天宝、茶铺、城南、龙文区小港、龙海市镇头宫,在三叉河与北溪交汇。双溪口至三叉河长35公里,为西溪下游干道,客货船只川流不息,是芗城主要水运航线。古代漳州的水路航运较为发达,航线四通八达,构成了内陆和沿海各地的货物流通。但由于航道淤积制约,陆运逐步替代水运,城南南门溪港兴盛二百年,迅速衰落。建国以后,人民政府修建延伸江滨石堤的洋老洲尾和草寮尾两段,多次组织船民清港除障,维持通航,并设置航道安全简易标志10多处。此后南门溪港迅速衰落,水运物资多为陆路车运取代,繁华的港口于1982年后,航运停航,码头闲置。
关键词: 南门溪港 港口建设 古代 漳州

内容

九龙江西溪上承花山溪、船场溪、龙山溪、永丰溪诸流,在南靖县靖城镇双溪口汇合,流经文昌塔之侧入芗城区域,经天宝、茶铺、城南、龙文区小港、龙海市镇头宫,在三叉河与北溪交汇。双溪口至三叉河长35公里,为西溪下游干道,客货船只川流不息,是芗城主要水运航线。
  古代漳州的水路航运较为发达,航线四通八达,构成了内陆和沿海各地的货物流通。明代著名的月港(今海澄)崛起,随后锦江(今石码)、石美、浦头(二十七都)应运兴盛,长达二、三百年之久,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开发起了巨大作用。自清代康乾盛世以来,城南南门溪港逐步兴旺(明末清初战乱原港埠几乎毁尽),迅速成为漳州城区主要货物集散中心、商贸港市。但由于航道淤积制约,陆运逐步替代水运,城南南门溪港兴盛二百年,迅速衰落。
  南门溪港位于城区南域,南门溪北岸,港岸西起三角港(瀛洲尾),东至九渡尾(皮革厂),长2170米,港域水面阔500多米,昔日水深,海水潮汐至港。民国期间,港口航道水位尚深,可通航60吨位大木帆船,航线沟通内地和沿海各地,时为城区繁华的商贸港市。
  往昔南门溪港原是溪滩式自然港岸、简易石踏步码头。民国八年(1919年)拆旧城,利用旧石料在南门溪北岸修建一条石砌驳岸,称“澄观道堤岸”,沿岸筑有二十多座石砌驳岸码头(包括简易踏步码头),可同时停靠百艘大小商船作业,日进出港口船只多达五百余艘。抗日战争初期,西溪下游堵江封锁,从此港道逐渐淤积,水深仅1—3米,每遇洪水航道变化移位。建国以后,人民政府修建延伸江滨石堤的洋老洲尾和草寮尾两段,多次组织船民清港除障,维持通航,并设置航道安全简易标志10多处。但由于上游森林过伐,水土流失严重,以及水利工程阻江建闸筑坝等诸多因素,造成港域水位下降,航道淤浅,船舶入港靠泊作业困难。为了抵御水患,1960年10月,澄观道兴建一条保护市区的防洪石堤,对堤外码头留设旱闸门十二座。此后南门溪港迅速衰落,水运物资多为陆路车运取代,繁华的港口于1982年后,航运停航,码头闲置。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为福建省漳州市芗城文史资料汇编,包括古街史话、古镇史话、地方名人名事、金融史事、地方特产、往事回眸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韩海榕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
南门溪港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