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路、澄观道的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019
颗粒名称: 厦门路、澄观道的变迁
分类号: TU984.257
页数: 7
页码: 8-14
摘要: 厦门路原称醒民路,位于古城南隅,临近南门溪。该路东西走向,由古街巷拓宽改建而成。东起大庙口,西接青年路,全长1070米,路宽6.1米,原建属甲级石板路,两侧是整齐而具有南国特色的“骑楼式”街廊,民国期间兴盛,是漳州市肆最为繁荣的商贸街道。1918年秋,粤军陈炯明率师援闽入漳,军事甫定,委周醒南为工务局长,大兴市政改造建设,包括拆除古城垣,利用石料建筑堤岸码头和拓宽改建街道等项目,首批工程于1919年4月动工,至1920年9月竣工,拓宽改建街路35条,其中有一条称为醒民路,则是今厦门路的前称。拓宽后的醒民路,道路宽畅笔直,两侧店肆行栈毗连,楼房整齐有序,市容市貌大为改观,尤其是“骑楼式”街廊,被誉为中外文化的结合体。
关键词: 厦门路 澄观道 街道建设 漳州

内容

厦门路
  厦门路原称醒民路,位于古城南隅,临近南门溪。该路东西走向,由古街巷拓宽改建而成。东起大庙口,西接青年路,全长1070米,路宽6.1米,原建属甲级石板路,两侧是整齐而具有南国特色的“骑楼式”街廊,民国期间兴盛,是漳州市肆最为繁荣的商贸街道。建国后,1954年改石板路为水泥路面,2000年拆除。1918年秋,粤军陈炯明率师援闽入漳,军事甫定,委周醒南为工务局长,大兴市政改造建设,包括拆除古城垣,利用石料建筑堤岸码头和拓宽改建街道等项目,首批工程于1919年4月动工,至1920年9月竣工,拓宽改建街路35条,其中有一条称为醒民路,则是今厦门路的前称。
  醒民路是由以下古街巷改建串通的(自东至西):大庙口(新桥威惠庙)、坝仔桥(石路头)、节孝坊(钱氏大宗祠)、张厝(盘龙楼)、李厝(七星巷)、丁方桥街(大路头姜公祠)、东闸口(帝君庙)、石佛殿、陈公巷(清惠宫)、杉巷(大道公庙)等路段。拓建之前,狭窄弯曲不一,路面高低不平,两侧房屋破落,商铺参差不齐,市容失雅。拓宽后的醒民路,道路宽畅笔直,两侧店肆行栈毗连,楼房整齐有序,市容市貌大为改观,尤其是“骑楼式”街廊,被誉为中外文化的结合体。
  醒民路的拓宽改建费用,据资料记载:由沿路两侧的业主负担,按石板路路阔20市尺的标准,丈量店铺门面、每10市尺派款25元。沿路两侧的旧店铺门面拆卸,按统一的“骑楼式”街廊款式进行改建,其费用均由业主负担。
  醒民路定称与更名:据民国9年11月10日,护法区工务总局局长周醒南撰《漳州市政征信录初编》记载,新定漳州市马路名称共35处,其中有醒民路(今厦门路)。传说当时局长周醒南不敢公开以自己名字定路称,有意以“醒民”借代之。定称过后不久,醒民路划为两段,以东闸口为界,东闸口以东称醒民东路,其西称醒民西路。民国28年(1939年)12月26日,醒民东路又分为两段,自七星巷至东闸口为醒民中路,置大路头保,俗称大路头,七星巷以东至大庙口称醒民东路。民国33年(1944年)3月,国民党厦门市政府内迁,在漳州大路头设立办事机构(址在醒民中路,原新桥街道办事处的对面红楼),时海澄人黄天爵主持事务。民国33年7-9月间(具体时间不明),将醒民东路、中路、西路合并改称为厦门路(民国33年10月10日编印的《漳州市全图》,图中醒民路已改称为厦门路)。民国34年9月6日抗日战争胜利,日军在厦门投降,嗣后,厦门市政府办事机构从大路头迁回厦门,但厦门路并没有因此更名。解放后,厦门路之称依旧保留,沿用至2000年。现与澄观道、博爱道等路一并拆除,依照漳州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重建。
  澄观道
  澄观道是市区沿南门溪的江滨街道,东接草寮尾,西至洋老洲,路全长1414米,其中自新桥头至旧桥头为主要路段,路长930米,定路名为澄观道。新桥头以东,称澄观东道(新桥头至五通码头,俗称竹排沃;五通码头至陶器厂,俗称草寮尾);自旧桥头以西至瀛洲尾,称澄观西道,俗称洋老洲。1970年,在澄观道中间筑跨越南岸的漳州大桥(俗称战备大桥),此后区志记载,澄观道分三段,沿江由新桥至漳州大桥,名为澄观道,新桥头以东为澄观东道,漳州大桥以西称澄观西道。然而不知何故,未见门牌路称更改。
  澄观道是1918年陈炯明入漳时,委周醒南实施市政改造工程,所拓建的35条街路中唯一一条新筑(填河床辟为路)街道。南门溪北岸原是自然港岸,俗称“溪墘仔”,周醒南利用拆旧城石料,将“溪墘仔”外移十来丈建石堤岸码头,堤岸内侧(旧河床)填土辟为新路。新路东起新桥头西至旧桥头,路全长930米,路宽30余米,沙土路面,1920年9月竣工,正式定称为澄观道。沿堤岸内侧种植一行速生槐花树。
  澄观道自东至西分段依次为:桥顶头、坝仔桥(南河市场)、玫瑰堂(塔仔脚)、七星巷(海关楼)、大路头(码头关)丁方桥(东闸口)、王爷庙仔(宏山厂)、清惠宫(丁八庙)、旧桥头等。澄观道沿路建筑一般与厦门路相连。厦门路为商行、商店店面,直通澄观道,澄观道沿路一般为仓贮作坊,两层建筑、深宅“竹篙厝”。故称厦门路为“内街”,澄观道为“外街”。
  宽敞的澄观道与宏大整齐的堤岸码头配置,极大地提升了南门溪港货物吞吐能力,成为水陆交通要津。
  解放后,南门溪逐渐淤积,水运渐次衰落,常有洪水为患。1959年11月开始在澄观道路中筑建防洪石堤,1961年底防洪堤竣工,澄观道成为堤内的道路,路变窄了,路宽只有以前三分之一,仅为10.3米。随着商贸北移,昔日车水马龙的江滨街道一落千丈,变为冷落的街路。
  竹巷下、草寮街
  竹巷下、草寮街,位于厦门路之东,两路相连,东西走向,西接厦门路大庙口,与解放路交会,东至皮革厂,与元光南路交会。该路于1992——1923年由古街巷拓建的,路长500余米,宽6.1米,沙土路面,两侧建筑大部分是两层楼房,“骑楼式”街廊,也保留部分豪门大宅。路由西至东分别有:中街仔、米市巷、打石街、郑厝巷、南方巷(军械厂)、劳动巷、二保巷等,以上路称竹巷下;向东紧接南浦亭、船寮、顺兴巷、审判厅、张厝巷、陶器厂等,以上路称草寮街。
  竹巷下和草寮街是一条被冷落了的老街市。清代中叶,这里人烟稠密,市肆繁荣,有米市、糖市、打石、做篾、修胎、杉竹等行业。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为南厢马惠保、凤林保地域,历来为军事要地,驻目兵(岗哨)10名、汛兵15名,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建凤林“镇南楼”戍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龙溪商会组织民团,在竹巷下设隘门卫护。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竹巷下设立漳州最早的电报店(官督商办),民国元年(1912年)改称电政局,归官办。1924年,北洋军阀张毅在竹巷下南方巷建立军械厂、军服厂,铸劣质银角危害百姓。1927年,国民革命军入漳,在原军械厂铸造纪念币,面值贰角,铸量极少。民国4年(1915年)设龙溪县初级审判厅;民国14年(1925年)1月,在草寮街设立龙溪地方审判厅(属北洋政府),首任庭长韩潮(莆田人)。
  民国期间,草寮街的蔑器作坊兴旺,1941年1月2日,龙溪商会在岗灵保(草寮街)重建篾器同业公会,有会员41家;1942年8月1日,在竹巷下54号重建竹商(经营竹材)同业公会,有会员55家。
  解放后,修建3613机场和鹰厦铁路,需要大量的土箕、竹挑、竹篷等器材,促进竹业行业发展,1956年合作化高潮,建立竹业1至6社,还有竹篷、竹笠、竹椅、竹筷、谷笪、放排等13个单位。随着鹰厦铁路、机场、防洪堤等工程完成,许多竹制品逐渐被其他制品所代替,五十年代繁荣一时的竹业,至1987年全部被兼并或转产。
  杉巷尾
  杉巷尾在厦门路之西,原是南城垣边一小巷,地处偏僻,房屋稀落,是陈炯明拆城辟路之后拓建的(时间未考)。路东西走向,长约150米,宽5米许,两侧楼房多为挑梁式阳台,与厦门路“骑楼式”街廊不同。
  杉巷尾单独一个地名,东与厦门路西端杉巷连接,西至西闸口石板桥(疑为余使君桥,未考证)和西园新运桥,北靠博爱西道(城背顶),南依外城壕,与洋老洲濠沟相隔。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杉巷尾隶属南厢杉巷保(清代保甲制度百户为甲,十甲为保。1934年8月改制,十户为甲,十甲为保)。昔日保的范围广,下分若干角落,亦称社。杉巷、杉巷尾同是杉巷社,社主庙原在与青年路交叉路口,坐北朝南,祀保生大帝。1918年拆城辟路时,将社庙移建于路口榕树边,改为坐南面北,解放后庙废,今为环卫站占用。
  该地段居民较少,建有豆干社和制面社,西侧有木箱厂和人民市场;南侧(环城壕南岸)是洋老洲二巷猪仔圩。
  杉巷尾东端南侧有瀛洲桥,是杉巷跨越护城壕入瀛洲通道,原架木为梁,清乾隆二十六年(1716年)知县吴宜燮改砌为石桥,1918年拓建为街路桥(大通南路)。
  古代杉巷、杉巷尾兴盛与西南环城壕有关,因西溪上游杉木集中运入西南壕而结市,杉行林立故名。护城壕亦称环城壕,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因城缩小,重挖浚环城壕“西起西北环西门至西南城,深1.8丈,宽4丈”。西南壕在杉巷尾引水入西闸(博爱道西端),进城中由东闸口出。西南壕东抵旧桥头汇入南门溪,西连三湘江,承康山合宝寨东流之水,经西院、上墩、下碑汇于三湘江,南下三角港入西溪。以上可见西南壕由来已久,可通舟楫,但由于生齿日繁,壕常壅塞,屡次疏浚。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由绅士捐资重修。自民国以来,因市政改造,街路拓建,水系遭破坏,三湘江及城内外壕变成臭水河。从1985年开始规划,对环城壕河进行整治。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为福建省漳州市芗城文史资料汇编,包括古街史话、古镇史话、地方名人名事、金融史事、地方特产、往事回眸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韩海榕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
厦门路
相关地名
澄观道
相关地名
竹巷下、草寮街
相关地名
杉巷尾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