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溪港暨厦门路、澄观道史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018
颗粒名称: 南门溪港暨厦门路、澄观道史话
分类号: TU984.257
页数: 14
页码: 1-14
摘要: 漳州古城南域有一条九龙江西溪,由西向东流,为郡城母亲河。该溪在三角港(瀛洲尾)流经城南通津桥、方壶洲、文昌桥,至施溪港(今诗浦),转向北流,入诗浦至浦头港,形成抱城之状,为郡城战略要塞。从三角港至施溪港,流程四华里许,一名南河,俗称“南门溪”。清康熙五十六年洪水,田里港再次岸崩,南门溪从田里港向东直下,而诗浦溪绕城之水不复环抱。
关键词: 街道建设 古代 漳州

内容

漳州古城南域有一条九龙江西溪,由西向东流,为郡城母亲河。该溪在三角港(瀛洲尾)流经城南通津桥、方壶洲、文昌桥,至施溪港(今诗浦),转向北流,入诗浦至浦头港(史称西溪故道),形成抱城之状,为郡城战略要塞。从三角港至施溪港,流程四华里许,一名南河,俗称“南门溪”。从施溪港至浦头港,俗称“诗浦溪”。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洪水,田里港再次岸崩,南门溪从田里港向东直下,而诗浦溪绕城之水不复环抱。
  南门溪施溪港是漳州水路要塞,唐咸通年间(860-873年),置水军拱卫,五代期间有都指挥使王继凤(王延缸之次子)镇守,后定居施溪村,其后裔有王聘、王巽、王栋材、王梁材、王文中、王元中、王东之、王吉才等均出类拔萃,科甲连登,为北宋期间漳南名门望族。
  南门溪北岸江滨一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宋祥符六年(1013年),竖木栅为外城,熙宁年间(1068-1077年),隶属城区南厢(时城区划分五厢),南宋绍兴间(1131~1162年),毁子城,拆东西北三面(外城)木栅,建土城垣,唯独南面阻溪,仍是城南厢。宋嘉定四年(1121年),始在东一面砌石城。绍定三年(1230年),续砌西南北三面石城垣,至此,漳州首砌石城周长三千余丈,这是漳州范围最宽广的古城,城辟七门,南门名通津,西南门名龙溪,东南门名朝宗,南面城垣在今博爱道一线,此时江滨一带已在南城之外,所谓“依城临水”,水陆交通两便,地理优势独特,为郡城商贸港市。“港以城殷,城以水繁”。漳州自古航运发达,城南为水运中枢。九龙江西溪、北溪其腹地辽阔,闽西南内土地特产丰富,多经水运汇集于城南。南门溪畔古代有七八条濠渠可通舟楫,物资土特产品由此输入城西、城中或城东,城中商品亦汇于城南,转运沿海港埠,或供转口。
  明初,社会相对安定,漳城“百工鳞集,机杼炉锤,心手俱应”,商品经济发展,集市繁荣,民谚:“东门草市(后为布市),西门刺绣,北门糖市,南市粮市”,反映了当时状况,亦促进周边集市发展,较驰名的有:廿七都徐溪港西浦市(今诗浦);廿三四都苦草镇浦南市;廿一都京元镇天宝市。
  漳州是闽粤古道通衢,城南是通往漳浦、云霄、诏安与广东潮汕地区的必经要道,古称驿道(官道),也是漳粤商旅陆路古道。明代增置东南驿路,是通往沿海镇海卫的戍边要道。从城南跨越南门溪有两座驰名的古代长桥,一曰薛公桥(中山桥),建于宋嘉定元年(1208年);一曰文昌桥(东新桥),建于明万历廿七年(1599年)。这两座古桥相距二里,并驾齐驱,飞越大溪,如同长虹,气势磅礴,相互映衬,江面舟楫川流不息,闪耀着漳州历史名城的光彩,同时也印证了昔日港市繁荣情景。
  明景弘年间(1450-1505年),地处龙溪沿海边隅的月港(八都海澄)海外贸易兴盛,紧跟其后有锦江(十一都石码),海口(一二三都海沧)、石尾(廿九都石美)等地港市繁荣。月港在朝廷明令海禁的时候,“民间”海上贸易猖獗,迅速发展,其原因有许多,主要干系是地方当局,漳州作为依托城市,对海禁采取“弛张”的策略,即“明禁暗放,自我保护”,其实质是反海禁斗争的变相手段,促使朝廷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拆龙溪县一至九都和廿八都之五图置海澄县,并于隆庆元年(1567年)开放“洋市”,漳州对外贸易进入了黄金时期。郡城是闽西南商品集散地,物流中心,水运发达,有许多运输船舶,穿梭于西北两溪。嘉靖年间设水居社,西溪下游水道有十一都水居社(在锦江福河一带),廿七都水居社(在小港下尾镇头宫一带),上游水道有浦南(北溪),天宝兰陵、龙山、琯溪(以上西溪)等,南门溪是其主要停泊港。
  南门溪北岸是郡城水埠,商贸港市,昔日江滨有东西走向古道,明代有南桥市、新桥市和相毗邻的西浦市(廿七都),原溪墘是溪滩式自然港岸,地势低,水患频繁,城东南筑有土堤,以捍溪流。明成化四年(1468年),指挥使王景重修。成化九年(1473年),巡抚张瑄始筑石堤岸。成化十八年(1482年),知府姜谅“复甃筑东南城外堤,其上作保安亭”。
  南门溪流到诗浦时转向东北,入诗浦溪,“从诗浦溪上流分而出者为田里港”,康熙七年(1668年)洪水,田里港岸崩,南门溪之水遂从此港直下,而诗浦旧溪沙壅,绕城之水甚微。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陆路提督蓝理捐资建诗浦港,筑坝于诗浦正顺庙前。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四月洪水,“田里港岸崩,南河从田里港直下,而诗浦绕城之水不复环抱”。
  明代上中叶,漳州社会稳定,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集市兴旺,商品充裕,航运发达,物流畅通,民间海外贸易遂兴,月港成为东南沿海名港,郡城作为其依托城市在商品转运等诸多方面,起着不可抹煞的作用,然而对这段历史,现代史学界少以问津,甚至地方志对城南港埠亦缺少记载。明代漳州地方动荡,盗寇横行,海波旋沸,殖民者骚扰,尤其清初乱战、迁界,民不聊生,百业萧条,外贸停顿,人口剧减,许多地方变为荒芜废墟。据方志记载,自明代以来影响郡城主要战乱有: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沙县尤溪邓茂七之乱,数万人围困漳城五十余日。倭寇骚扰焚掠,自嘉靖廿八年(1549年)至隆庆三年(1569年),长达二十余年,所到之处无不焚劫杀掠,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参将戚继光大破倭寇于蔡陂,四十四年(1565年)戚继光于南湾歼倭一万五千人,边境始安。山寇以饶贼为最盛,时间长,危害广,自正统十一年(1446年)始饶寇不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兴城下之师,两度谋袭漳城不克,龙溪南乡、西乡及南靖数遭焚掠,现存许多山寨土堡,多是嘉靖万历间为抵御饶寇而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贼吴双引谋袭漳城不克。崇祯十五年(1642年),平和小溪梁良率贼抵郡城南门,在南桥被官兵击败,贼沿途抢掠而去。明末清初战乱,清政府与郑成功交战,时达四十年之久,郑军两次围困郡城:一在清顺治九年(1652年)四至九月,四郊居民及浙江援兵纷纷入城,斗米五十金,食人炊骨,死者七十余万人(府县志记载里人李耀宗使僧闻晓通收骷髅七十三万,火葬于城南同归所);二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六月,郑经围郡城,龙熕大炮百尊仰攻,城倒塌六十余丈,十月城陷,至康熙十六年(1677年)二月,清政府收复漳州,迄康熙后期,“漳州官民庐舍恢复尚未十分二三”,足见战乱惨状,郡城几乎变为废墟。
  清廷为对付郑氏,采纳黄梧献策,强令沿海四次迁界(即:顺治十八年、康熙三年、十三年、十七年),逼迫沿海百姓内迁,百姓无家可归、无粮可食、无业可安、无生可求,悲惨至极,沿海化为焦土,内地经济大倒退。迄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收复台湾沿海复界,昔日驰名商埠月港已变成“凄草寒烟,一望荒墟”冷落的小圩市。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调整赋税,鼓励生产,改善工商业者地位,开放海禁,闽粤两省设立漳州、广州二个口岸(时月港巳为厦门所取代,作为漳州海关实际上设在厦门镇邦路),扩大对外贸易,经济复苏,郡城商业又再兴盛,以城南(南门溪北岸)重建庐舍恢复迅速,郡南水埠再次呈现,据记载重要建筑修复有:南桥(旧桥)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知府汪世印修复;南城楼,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知县田广英重修;文昌桥,康熙四十六年邑人郭居鼎重修;文昌阁、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郡中诸绅士重建,城南威惠庙与文昌阁并建;坝仔侨,康熙四十年(1701年)邑人唐誉重建;齐天宫、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鹤沙社在港仔墘重兴海神妈祖庙;威镇阁,在城东南隅,乾隆二年(1737年)海防同知刘良璧重建;新兴桥,清雍正间(1723-1735年)重建,为船泊码头;还有后港桥(坝址在南太武)、余使君桥、瀛洲桥、丁方桥(船泊码头)等先后修复。据方志记载,迄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南厢置六保,其中南门溪北岸有:凤林、马惠、上下沙、杉巷、洋老洲等五保,按清代保甲制度,每百户设甲,十甲为保。这说明清初战乱的破坏迄乾隆时代已恢复元气,南门溪北岸江滨一带人烟稠密,时居民五千多户,还有水上乡的许多船民。此时城南市肆繁荣,水运畅通,“贸者、旅者各色人等络绎不绝于市”,时有南桥市,新桥市,还有比邻的南市、诗浦市、以及杉、竹、柴、炭、米、糖、篾器等专业市场。清代船舶码头有洋老洲(三角港、瀛洲桥)、清惠宫、丁方桥、鹤沙港、坝仔桥、水潮埕、南浦亭、新兴桥等。
  民国7年(1918年),粤军陈炯明在漳州建立闽南护法区,进行市政建设,包括拆旧城,筑南门溪北岸石堤岸与驳运码头,拓建街路,将有条件的街路两侧加宽或拓通延长取直,保留富有南国特色的“骑楼式”街廊。首批拓建35条街路,其中在城南为东西走向者3条,即:醒民路(厦门路)、澄观道(江滨大道)、博爱道等。另有城中(含东厢)街路南向直达江滨交汇者有6条,即:大通南路(青年路)、广南路(香港路)、定威南路(延安南路)、永靖路(北京路)、宣流路(下沙路)、亮工路(解放路)等。还有北洋政府时期,从醒民路向东延伸,拓建了竹巷下和草寮街。
  南门溪港暨厦门路、澄观道,兴盛近百年,对促进漳州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西溪逐渐淤积,水运功能衰退,尤其陆运交通迅速发展,公路、铁路取代了水运,自1982年后,水运航线停航,昔日繁华的商贸闹区北移、厦门路、澄观道逐渐冷落下来。
  1995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按照漳州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拆除厦门路、澄观道以及洋老洲、竹巷下、草寮街、竹排沃等全部建筑,成片开发,拟重建新的厦门路和沿江花园式的江滨路。厦门路、澄观道的变迁
  厦门路
  厦门路原称醒民路,位于古城南隅,临近南门溪。该路东西走向,由古街巷拓宽改建而成。东起大庙口,西接青年路,全长1070米,路宽6.1米,原建属甲级石板路,两侧是整齐而具有南国特色的“骑楼式”街廊,民国期间兴盛,是漳州市肆最为繁荣的商贸街道。建国后,1954年改石板路为水泥路面,2000年拆除。1918年秋,粤军陈炯明率师援闽入漳,军事甫定,委周醒南为工务局长,大兴市政改造建设,包括拆除古城垣,利用石料建筑堤岸码头和拓宽改建街道等项目,首批工程于1919年4月动工,至1920年9月竣工,拓宽改建街路35条,其中有一条称为醒民路,则是今厦门路的前称。
  醒民路是由以下古街巷改建串通的(自东至西):大庙口(新桥威惠庙)、坝仔桥(石路头)、节孝坊(钱氏大宗祠)、张厝(盘龙楼)、李厝(七星巷)、丁方桥街(大路头姜公祠)、东闸口(帝君庙)、石佛殿、陈公巷(清惠宫)、杉巷(大道公庙)等路段。拓建之前,狭窄弯曲不一,路面高低不平,两侧房屋破落,商铺参差不齐,市容失雅。拓宽后的醒民路,道路宽畅笔直,两侧店肆行栈毗连,楼房整齐有序,市容市貌大为改观,尤其是“骑楼式”街廊,被誉为中外文化的结合体。
  醒民路的拓宽改建费用,据资料记载:由沿路两侧的业主负担,按石板路路阔20市尺的标准,丈量店铺门面、每10市尺派款25元。沿路两侧的旧店铺门面拆卸,按统一的“骑楼式”街廊款式进行改建,其费用均由业主负担。
  醒民路定称与更名:据民国9年11月10日,护法区工务总局局长周醒南撰《漳州市政征信录初编》记载,新定漳州市马路名称共35处,其中有醒民路(今厦门路)。传说当时局长周醒南不敢公开以自己名字定路称,有意以“醒民”借代之。定称过后不久,醒民路划为两段,以东闸口为界,东闸口以东称醒民东路,其西称醒民西路。民国28年(1939年)12月26日,醒民东路又分为两段,自七星巷至东闸口为醒民中路,置大路头保,俗称大路头,七星巷以东至大庙口称醒民东路。民国33年(1944年)3月,国民党厦门市政府内迁,在漳州大路头设立办事机构(址在醒民中路,原新桥街道办事处的对面红楼),时海澄人黄天爵主持事务。民国33年7-9月间(具体时间不明),将醒民东路、中路、西路合并改称为厦门路(民国33年10月10日编印的《漳州市全图》,图中醒民路已改称为厦门路)。民国34年9月6日抗日战争胜利,日军在厦门投降,嗣后,厦门市政府办事机构从大路头迁回厦门,但厦门路并没有因此更名。解放后,厦门路之称依旧保留,沿用至2000年。现与澄观道、博爱道等路一并拆除,依照漳州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重建。
  澄观道
  澄观道是市区沿南门溪的江滨街道,东接草寮尾,西至洋老洲,路全长1414米,其中自新桥头至旧桥头为主要路段,路长930米,定路名为澄观道。新桥头以东,称澄观东道(新桥头至五通码头,俗称竹排沃;五通码头至陶器厂,俗称草寮尾);自旧桥头以西至瀛洲尾,称澄观西道,俗称洋老洲。1970年,在澄观道中间筑跨越南岸的漳州大桥(俗称战备大桥),此后区志记载,澄观道分三段,沿江由新桥至漳州大桥,名为澄观道,新桥头以东为澄观东道,漳州大桥以西称澄观西道。然而不知何故,未见门牌路称更改。
  澄观道是1918年陈炯明入漳时,委周醒南实施市政改造工程,所拓建的35条街路中唯一一条新筑(填河床辟为路)街道。南门溪北岸原是自然港岸,俗称“溪墘仔”,周醒南利用拆旧城石料,将“溪墘仔”外移十来丈建石堤岸码头,堤岸内侧(旧河床)填土辟为新路。新路东起新桥头西至旧桥头,路全长930米,路宽30余米,沙土路面,1920年9月竣工,正式定称为澄观道。沿堤岸内侧种植一行速生槐花树。
  澄观道自东至西分段依次为:桥顶头、坝仔桥(南河市场)、玫瑰堂(塔仔脚)、七星巷(海关楼)、大路头(码头关)丁方桥(东闸口)、王爷庙仔(宏山厂)、清惠宫(丁八庙)、旧桥头等。澄观道沿路建筑一般与厦门路相连。厦门路为商行、商店店面,直通澄观道,澄观道沿路一般为仓贮作坊,两层建筑、深宅“竹篙厝”。故称厦门路为“内街”,澄观道为“外街”。
  宽敞的澄观道与宏大整齐的堤岸码头配置,极大地提升了南门溪港货物吞吐能力,成为水陆交通要津。
  解放后,南门溪逐渐淤积,水运渐次衰落,常有洪水为患。1959年11月开始在澄观道路中筑建防洪石堤,1961年底防洪堤竣工,澄观道成为堤内的道路,路变窄了,路宽只有以前三分之一,仅为10.3米。随着商贸北移,昔日车水马龙的江滨街道一落千丈,变为冷落的街路。
  竹巷下、草寮街
  竹巷下、草寮街,位于厦门路之东,两路相连,东西走向,西接厦门路大庙口,与解放路交会,东至皮革厂,与元光南路交会。该路于1992——1923年由古街巷拓建的,路长500余米,宽6.1米,沙土路面,两侧建筑大部分是两层楼房,“骑楼式”街廊,也保留部分豪门大宅。路由西至东分别有:中街仔、米市巷、打石街、郑厝巷、南方巷(军械厂)、劳动巷、二保巷等,以上路称竹巷下;向东紧接南浦亭、船寮、顺兴巷、审判厅、张厝巷、陶器厂等,以上路称草寮街。
  竹巷下和草寮街是一条被冷落了的老街市。清代中叶,这里人烟稠密,市肆繁荣,有米市、糖市、打石、做篾、修胎、杉竹等行业。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为南厢马惠保、凤林保地域,历来为军事要地,驻目兵(岗哨)10名、汛兵15名,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建凤林“镇南楼”戍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龙溪商会组织民团,在竹巷下设隘门卫护。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竹巷下设立漳州最早的电报店(官督商办),民国元年(1912年)改称电政局,归官办。1924年,北洋军阀张毅在竹巷下南方巷建立军械厂、军服厂,铸劣质银角危害百姓。1927年,国民革命军入漳,在原军械厂铸造纪念币,面值贰角,铸量极少。民国4年(1915年)设龙溪县初级审判厅;民国14年(1925年)1月,在草寮街设立龙溪地方审判厅(属北洋政府),首任庭长韩潮(莆田人)。
  民国期间,草寮街的蔑器作坊兴旺,1941年1月2日,龙溪商会在岗灵保(草寮街)重建篾器同业公会,有会员41家;1942年8月1日,在竹巷下54号重建竹商(经营竹材)同业公会,有会员55家。
  解放后,修建3613机场和鹰厦铁路,需要大量的土箕、竹挑、竹篷等器材,促进竹业行业发展,1956年合作化高潮,建立竹业1至6社,还有竹篷、竹笠、竹椅、竹筷、谷笪、放排等13个单位。随着鹰厦铁路、机场、防洪堤等工程完成,许多竹制品逐渐被其他制品所代替,五十年代繁荣一时的竹业,至1987年全部被兼并或转产。
  杉巷尾
  杉巷尾在厦门路之西,原是南城垣边一小巷,地处偏僻,房屋稀落,是陈炯明拆城辟路之后拓建的(时间未考)。路东西走向,长约150米,宽5米许,两侧楼房多为挑梁式阳台,与厦门路“骑楼式”街廊不同。
  杉巷尾单独一个地名,东与厦门路西端杉巷连接,西至西闸口石板桥(疑为余使君桥,未考证)和西园新运桥,北靠博爱西道(城背顶),南依外城壕,与洋老洲濠沟相隔。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杉巷尾隶属南厢杉巷保(清代保甲制度百户为甲,十甲为保。1934年8月改制,十户为甲,十甲为保)。昔日保的范围广,下分若干角落,亦称社。杉巷、杉巷尾同是杉巷社,社主庙原在与青年路交叉路口,坐北朝南,祀保生大帝。1918年拆城辟路时,将社庙移建于路口榕树边,改为坐南面北,解放后庙废,今为环卫站占用。
  该地段居民较少,建有豆干社和制面社,西侧有木箱厂和人民市场;南侧(环城壕南岸)是洋老洲二巷猪仔圩。
  杉巷尾东端南侧有瀛洲桥,是杉巷跨越护城壕入瀛洲通道,原架木为梁,清乾隆二十六年(1716年)知县吴宜燮改砌为石桥,1918年拓建为街路桥(大通南路)。
  古代杉巷、杉巷尾兴盛与西南环城壕有关,因西溪上游杉木集中运入西南壕而结市,杉行林立故名。护城壕亦称环城壕,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因城缩小,重挖浚环城壕“西起西北环西门至西南城,深1.8丈,宽4丈”。西南壕在杉巷尾引水入西闸(博爱道西端),进城中由东闸口出。西南壕东抵旧桥头汇入南门溪,西连三湘江,承康山合宝寨东流之水,经西院、上墩、下碑汇于三湘江,南下三角港入西溪。以上可见西南壕由来已久,可通舟楫,但由于生齿日繁,壕常壅塞,屡次疏浚。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由绅士捐资重修。自民国以来,因市政改造,街路拓建,水系遭破坏,三湘江及城内外壕变成臭水河。从1985年开始规划,对环城壕河进行整治。
  南门溪港概况
  南门溪港的形成
  九龙江西溪上承花山溪、船场溪、龙山溪、永丰溪诸流,在南靖县靖城镇双溪口汇合,流经文昌塔之侧入芗城区域,经天宝、茶铺、城南、龙文区小港、龙海市镇头宫,在三叉河与北溪交汇。双溪口至三叉河长35公里,为西溪下游干道,客货船只川流不息,是芗城主要水运航线。
  古代漳州的水路航运较为发达,航线四通八达,构成了内陆和沿海各地的货物流通。明代著名的月港(今海澄)崛起,随后锦江(今石码)、石美、浦头(二十七都)应运兴盛,长达二、三百年之久,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开发起了巨大作用。自清代康乾盛世以来,城南南门溪港逐步兴旺(明末清初战乱原港埠几乎毁尽),迅速成为漳州城区主要货物集散中心、商贸港市。但由于航道淤积制约,陆运逐步替代水运,城南南门溪港兴盛二百年,迅速衰落。
  南门溪港位于城区南域,南门溪北岸,港岸西起三角港(瀛洲尾),东至九渡尾(皮革厂),长2170米,港域水面阔500多米,昔日水深,海水潮汐至港。民国期间,港口航道水位尚深,可通航60吨位大木帆船,航线沟通内地和沿海各地,时为城区繁华的商贸港市。
  往昔南门溪港原是溪滩式自然港岸、简易石踏步码头。民国八年(1919年)拆旧城,利用旧石料在南门溪北岸修建一条石砌驳岸,称“澄观道堤岸”,沿岸筑有二十多座石砌驳岸码头(包括简易踏步码头),可同时停靠百艘大小商船作业,日进出港口船只多达五百余艘。抗日战争初期,西溪下游堵江封锁,从此港道逐渐淤积,水深仅1—3米,每遇洪水航道变化移位。建国以后,人民政府修建延伸江滨石堤的洋老洲尾和草寮尾两段,多次组织船民清港除障,维持通航,并设置航道安全简易标志10多处。但由于上游森林过伐,水土流失严重,以及水利工程阻江建闸筑坝等诸多因素,造成港域水位下降,航道淤浅,船舶入港靠泊作业困难。为了抵御水患,1960年10月,澄观道兴建一条保护市区的防洪石堤,对堤外码头留设旱闸门十二座。此后南门溪港迅速衰落,水运物资多为陆路车运取代,繁华的港口于1982年后,航运停航,码头闲置。
  码头的分布概况:
  1、摆渡头码头:古渡口,简易踏步码头,1960年新建石堤驳岸,位于今瀛洲亭下游,是平和琯溪帮和南靖水潮船常泊点。
  2、猪仔圩码头:址在今洋老洲二巷,瀛洲桥上游,为西南护城壕码头,古代杉排、柴炭靠岸上水,民国期间为家畜、农产品圩场。
  3、春兴埕码头:位于青年路南端,为石砌凸形八字状踏步码头,为运载上游粮食、肥料船舶停泊点,年吞吐12000吨。
  4、八间仔码头:位于春兴埕下游、壕沟口上侧,简易石踏步码头。1972年时,码头长3米,宽17.1米,为粮食、杂货船舶停泊点。
  5、陈公巷码头:位于中山桥下游,原清惠宫(丁八夫人庙)前,为石砌驳岸码头,为运载红糖、大豆等五谷货运船舶停泊点,由于码头港道淤滞,六十年代已闲置。6、杉巷王爷庙码头:在延安路南端,因宏山锯木厂边有衡义殿祀池府王爷而名,石阶驳岸码头,为木材、粮食、豆饼、化肥和五谷货运船舶停泊点,因港道淤滞于六十年代闲置。7、担水巷码头:在东闸口上侧,于1924年增筑,为凸形,石砌八字形踏步码头,为运载陶瓷、土纸、麻袋等货运船舶停泊点。
  8、东闸口码头:在东闸下侧、古丁方桥前,石阶驳岸码头,为运载红料(砖瓦)、烟叶、杂货、土纸、黄麻、油料等船舶停泊点。
  9、临江楼码头:在东闸口下游,以临江楼客货栈而名,石阶驳岸码头,是琯溪、山城小汽船、木帆船常泊处,为上游航线客、货运码头及红料、杂货船舶停泊点。
  10、大路头码头:紧靠临江楼,石阶驳岸码头(原丁方桥古码头),解放前曾经是漳厦电船(汽客船)和漳码小客船停泊点。为运载稻谷、红糖、药材、五谷、杂货等船舶停泊处。可泊8吨船,靠船6艘,年吞吐量42618吨。
  11、七星巷码头:在大路头下游,1924年增建,凸形石砌八字形踏步码头,为运载红糖、豆饼、化肥、烟叶、茶叶、花生等货运船舶停泊处。1937年10月,七星巷为漳州海关址。
  12、塔仔脚码头:在七星巷码头下游,石阶驳岸码头,为运载棉纱、布匹、红糖、日杂百货等货运船舶停泊处。1972年可泊7吨位船,靠船6艘,年吞吐量42618吨。
  13、坝仔桥码头:古码头,址在南河市场口,石阶驳岸码头,为运载水果、柴炭、五谷、豆饼等货运船舶停泊处。
  14、新桥电船码头:位于东新桥下侧,石阶驳岸码头,为漳码厦汽船、木帆船停泊处。民国时期,码头有竹篷搭成的售票处和候船亭阁,竹亭阁于1949年初被洪水冲毁。为载运旅客、行李包裹、棉纱布匹、日杂百货等,是客货两用码头。
  15、帝君庙码头:在电船码头下侧(原为水潮埕古码头)、关帝庙前、石阶驳岸码头,是石美、石码、海澄、浮宫和北溪客货船舶常泊处,包括木、竹排、鱼货、水果等货物上水。
  16、五通码头:在帝君庙码头下游、竹排沃与草寮街相接的大榕树前,石阶驳岸码头,是厦门货运机帆船、大木帆船的常泊处,杉排、竹排停泊上水。17、灵兴宫码头:在五通码头下游,灵兴宫前,简易石阶踏步码头,同安花生油船起驳码头,因每趟都为宫庙添油答谢,故亦称油王庙码头。解放后为农运船舶停泊点。
  18、九渡尾码头:位于草寮尾陶器厂前,古渡口,解放后新筑单向石阶踏步码头,亦称交力埕码头,为运载陶瓷、茅草、稻草、农肥等农运船舶停泊点。
  1960年6月9日大洪灾后,南门溪河道淤积日甚,船舶不能靠岸作业。龙溪航管总站于当年冬季,在大路头码头下侧,新建一座钢筋混凝土栈桥式码头,双向式台阶,长18米,宽5米,深12.3米。1961年又于塔仔脚码头驳岸,新建钢筋混凝土栈桥式码头一座,双向式台阶,长20米,宽5米,深10米,距水面高3.7米。两处新建码头均可停靠货运汽车进行装卸作业。
  1982年后,漳码厦航线停航,码头淤塞废置,唯新建两座栈桥式码头,今为机动车装运溪沙使用。洋老洲春兴埕码头也为装运溪沙使用。
  此外,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南门溪畔还有以下专用码头:
  1、蜈蚣山水坞:木材公司专用,是停泊木材(排)和起水码头。
  2、中山桥南,驿路街柴炭码头。
  3、顶洲红林窑,红料(砖瓦)、茅草码头。4、新桥南望高楼,水果和壳灰码头。
  5、中山桥烧灰巷,壳灰码头。6、洋老洲伙夫窑码头,在今瀛洲亭址。7、竹排水坞在竹排沃庙前,沿岸停泊。
  8、“尿船仔”码头:东乡、南乡运载人粪尿的农运船,停泊于草寮尾和东闸口两处,农民挑尿桶入城买尿,倒入船“肚”集中运回;西乡“尿船仔”停泊于洋老洲摆渡头,都以尿桶盛装,不倒入船“肚”,船比较“干净”。9、红料(砖瓦)简易码头,在东闸口至临江楼码头之间,有2—3座为单向码头。漳州码头关、海关、报关行
  码头关(码头捐)
  1918年秋,粤军陈炯明入漳,建立闽南护法区,拓建澄观道,沿溪北岸筑石堤,建码头,经费统筹征收。筹饷局长周煜卿(即周醒南、工务局长)以建堤岸码头为由,设立码头捐名目,按出入口货物为征收对象计征。码头关址在澄观道54—56号,这是一座面阔五间,二进,中有大埕,款式新颖的四方楼建筑。当时大路头是漳州中心港埠,来往船只和起驳货物最繁,江心又有方壶洲为缓冲地带。码头关何时废止无考。抗日战争前该楼已改为民用住宅,里面居住许多户基督教信徒(漳南教会)。解放后,当地群众仍称该楼为“码头关”,1970年,因建“战备大桥”,码头关拆除。
  漳州海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次年厦门沦陷,厦门海关内迁,址在漳州澄观道门牌33号(七星巷东侧),这是一座洋式“番仔楼”,1937年10月15日开始办公,关长谢从周。嗣后,厦门市政府也内迁,在漳州大路头(厦门路中段)设立办事机构。抗日战争胜利后,海关和厦门市政府办事机构先后迁回厦门。海关在澄观道办公的时间不长,大约八、九年。之后,“洋楼”转为他用,人们仍习惯称之“海关楼”。
  海关是国家对出入国境的物品进行监督检查和征收关税的机构。明初,漳州对外贸易由泉州或广州转口(民间有海上走私贸易)。明隆庆元年(1567年),在漳州月港(海澄)开放海禁,设立督饷馆,征收出入口关税。明末清初,战乱旷日持久,清廷实行海禁和四次“迁海”政策,漳州对外贸易停顿,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内附,战事平息,但月港变为“凄草寒烟、一望荒墟”,从此一蹶不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是四大海关之一(广州、漳州、宁波、上海),时漳州海关已不在月港,已为天然良港厦门岛所取代,漳州海关实际上设在厦门的岛美路头(即现在厦门市镇邦路),何时更称为厦门海关无考。
  漳州市区船务报关行
  船务报关行是代客户提供申报进出关手续,代海关收取船钞货税等服务项目,收取各种服务的手续费。抗日战争期间,厦门海关曾经在澄观道33号设立分支机构,于是,漳州市区的船务报关行应运而生。据何池先生资料记载,市区有如下报关行。
  联达行:在澄观道32号,老板蓝菜合、股东戴秀彬、阮振万、吴仔鑫、吴绸、冯永聪等,有伙计10余人,为漳州报关行中实力最雄厚者。伙计月薪最高可达银元20多元。
  利商行:在澄观道41号,属石码联长号驻漳分理机构,老板人称“豆粒仔”,姓名待查。伙计约5人。
  永年行:在澄观道45号,老板王松年,伙计约5人。
  捷敏行:在澄观道47号,由永年号拆股分出,由王井海等人重新合股开办,伙计4、5人。
  永兴行:在澄观道49号,由股东阮振万等人经营。
  惠通行:在澄观道46号,老板系惠安人颜水金,有伙计6、7人。
  商民行:在澄观道44号,老板陈毓光,陈为漳州军统一头目,“汀漳通讯社”、《大刀报》社长,这是当时漳州市区唯一的一家国民党人员创办的船务报关行,有伙计10余人。该行于抗战后在浦南派驻分行。
  此外,还有航昌行等,规模较小。这些报关行,除商民行外,均为合股经营性质,股金每股百元左右。因为行址都比邻而居,竞争十分激烈,小本经营者往往遭淘汰,也有因内部矛盾而拆股重立旗号的,如捷敏号等。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漳州市区海关(包括浦南)撤销,船务报关行也同时停业。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为福建省漳州市芗城文史资料汇编,包括古街史话、古镇史话、地方名人名事、金融史事、地方特产、往事回眸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韩海榕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