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四方,弘法利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982
颗粒名称: 云游四方,弘法利生
分类号: B949.9
页数: 3
页码: 263-265
摘要: 民国初年,佛界长老有感于闽南一带教风虽善但僧才缺乏,拟创办佛化学校以培养僧人。厦门南普陀寺在1925年创办闽南佛学院,翌年又在漳州南山寺创办“南山佛化学校”,林子青(广甫)曾在该校学习并教书,后来,他又考入了闽南佛学院专修科学习,两年后毕业。由于当时僧才缺乏,林子青又是品学兼优的学僧,所以1927年毕业时,代理院长觉三长老安排他留校任教,教学国文和历史。教学岗位给林子青提供了大量自学机会,他阅读大量佛教书籍,又利用近在咫尺的厦门大学之便,学习梵文、日文和英文,使其日后成为博大精深的学者奠定坚实基础。坐牢一年,慧云法师痛感亡国之恨。一腔爱国豪情,使林子青人生进入新的里程。
关键词: 林子青 事迹 漳州

内容

民国初年,佛界长老有感于闽南一带教风虽善但僧才缺乏,拟创办佛化学校以培养僧人。厦门南普陀寺在1925年创办闽南佛学院,翌年又在漳州南山寺创办“南山佛化学校”,林子青(广甫)曾在该校学习并教书,后来,他又考入了闽南佛学院专修科学习,两年后毕业。由于当时僧才缺乏,林子青又是品学兼优的学僧,所以1927年毕业时,代理院长觉三长老安排他留校任教,教学国文和历史。教学岗位给林子青提供了大量自学机会,他阅读大量佛教书籍,又利用近在咫尺的厦门大学之便,学习梵文、日文和英文,使其日后成为博大精深的学者奠定坚实基础。
  1929年开始,年方十九岁的林子青以僧人身份云游四方,此后七八年时间,他既有佛僧清净无染的思想境界又有入世弘法的慈悲心态,加之诗艺精湛,进入诗作高产阶段。三十年代的上海滩是中国文艺繁荣地,林子青这段时间以“慧云”法名在江浙沪一带行脚纪游,写出大量蕴含禅味的写景诗而跻身上海文坛,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其时,清华大学教授、学者、诗人吴宓评价其诗:“真切流利、雄浑超逸。游历之迹广,故写景特长;爱国之心热,故攘夷有志。又复渊源寄禅,瓣香曼殊,合情与道,纤绮入禅。确是少年天才之诗,应属浪漫自然一派。以格律论,纯系唐音,弥觉可贵。”当时的上海《社会日报》评论誉其为“苏曼殊第二”,著名的高僧弘一法师为其诗作欣然题写书名《烟水庵诗稿》,当时报载“慧诗显名于国中”。
  1934年,慧云法师(林子青)应台湾道友邀请赴台弘法。日本自占领台湾以来,禁止汉语的传播,唯独开禁吟风弄月的古诗词,当时台湾同胞为怀念祖国而寄托于建诗社开诗会。慧云赴台即大受欢迎,到处大开诗会以礼请,日本政府治台当局却罗织罪名将其逮捕,投入监狱一年。坐牢一年,慧云法师痛感亡国之恨。在无纸无笔情况下作诗百余首,至出狱时凭记忆录下五十二首《台湾狱中杂诗》并编入《烟水庵诗稿》。面对日酋的凶狠,慧云斥之“眼前罗刹狰狞笑,挥剑斩魔恨未能。”每一首诗充满忧国思乡,悲愤慷慨之情,其中一首写道:“胡马频闻压旧畿,而今草檄已嫌迟。背人哀怨非豪杰,赴死从容要健儿。自悔空流忧国泪目,何心更作断肠诗。山僧若使能归去,愿脱袈裟执战旗。”一腔爱国豪情,使林子青人生进入新的里程。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芗城区新华西路史话、漳州刺绣、漳州布行名店、漳州中山公园史话、青年路的概况与变迁、何衙内始建时间及其他、修文路上史海钩沉、威镇阁古楹联补叙、北京路古街段史事钩沉、朱熹治漳政略、芝山三亭及其台堂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庄宗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林子青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