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闽南杰出的铸造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969
颗粒名称: 清代闽南杰出的铸造师
其他题名: 黄取
分类号: K825
页数: 3
页码: 228-230
摘要: 漳州旧桥南岸布观音社人。其先祖世居南靖县湖山乡寨仔顶,明万历间迁居漳州。黄取祖上世代以冶铸为业,父黄太极经营“金宝兴”号鼎炉。黄太极共有四子:老大、老二系前妻所出;三子黄三、四子黄取是后妻所生。当时尽管家境困难,但黄取还是一心一意想恢宏祖业,他努力冶铸之外,还用心耕种租来的田地。黄取一家一下子增加了三口,生活更为困难,幸好胞兄黄三宁可不娶,加以救济,才勉强把家庭维持下来。养子成人后,家境渐有起色;加上黄取用力经营冶铸,终于恢复“宝兴号”鼎炉作坊。表示回家研究并做好准备工作。黄取到了晚年才有自己的亲生儿子。事实上,黄取的后代果然是很出色的,其一生的业绩在历史上也是很有影响的。
关键词: 黄取 历史名人 漳州

内容

黄取(1799~1861年),字取生。漳州旧桥南岸布观音社人。其先祖世居南靖县湖山乡寨仔顶,明万历间迁居漳州。
  黄取祖上世代以冶铸为业,父黄太极经营“金宝兴”号鼎炉。黄太极共有四子:老大、老二系前妻所出;三子黄三、四子黄取是后妻所生。黄太极过世后,老大、老二占去了家业;黄三、黄取只能过着“终窭且贫”的生活。兄弟俩单做铸工还是维持不了一日三餐,于是向地主租来几亩田地耕种。当时尽管家境困难,但黄取还是一心一意想恢宏祖业,他努力冶铸之外,还用心耕种租来的田地。
  清道光元年(1820年),黄取已二十一岁,但家境困难,还是无法成家。这时,村里有家姓林的庄氏寡妇,亡夫留下两个儿子,生活甚是艰难,经村里好心人撮合,黄取就和庄氏结合。黄取一家一下子增加了三口,生活更为困难,幸好胞兄黄三宁可不娶,加以救济,才勉强把家庭维持下来。
  养子成人后,家境渐有起色;加上黄取用力经营冶铸,终于恢复“宝兴号”鼎炉作坊。
  黄取经营作坊,不仅继承了家传工艺技术,而且还能大胆创新。他种过田,深知犁铧等农具的结构和体型,要适应不同的土质才能收到最高的效率。长泰岩溪和平和小溪,两地相去甚远,土质全不一样;另外,砂砾地和烂泥田也不一样,因此,他因地制宜地设计了不同类型的犁耳犁铧。这些改良的农具都刻有H的标志,一上市便受到各地农民的欢迎,至今老农还念念不忘H字号的犁耳犁铧。
  闽南地区盛产甘蔗,为便利榨蔗熬糖,他考虑产量多寡和用户的实际需要,设计了大、中、小三种类型熬糖大锅,取名为“大糖”、“小冬”、“饭糖”。又从漳州制冰糖需要出发,设计了一种深底的“折瓯”。黄取当时浇铸的改良农具,确为农业生产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除此以外,黄取还为古庙铸钟,今龙海九龙岭木棉庵尚存一口。漳州一带庙宇的大钟、香炉多为黄取及其后人所造。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封闭关锁的大门被打开,厦门辟为通商口岸,这样漳州便成为第一道的海防前线。为此,清政府也采取了一些应急措施,由福建巡抚责令汀漳龙道和漳州知府从速铸造龙熕(铁炮),以固海疆。监造委员骆楷不知所措,就找上已负盛名的铸造师黄取商量。黄取琢磨一番,说:“我家祖传的只是铸造糖鼎和各种农具,龙熕从来没有造过;但国家安危,小百姓也有责任,这铸造的事我怎好推卸。”表示回家研究并做好准备工作。
  经过周密筹备,终于开工。那天,十多个土高炉同时升火,呼呼的风声,熊熊的烈焰,在这通红的火光下,百多人来回加料添炭,甚是壮观。约莫过了两个时辰,浇铸成功了,一尊几千斤重的龙熕终于铸造出来了。
  据不完全统计,自1840年至1850年,前后十年间,黄取铸造大小龙熕约有百尊;从新近发现的龙熕看,最重的竟有三千斤。当时没有任何先进的机械设备,只靠人工操作,而熔十数炉铁水于一模具,计算投料、掌握火候,必须十分准确,黄取真是一位十分灵巧的铸造师。
  黄取到了晚年才有自己的亲生儿子。他恢宏祖业的目的已经达到,但切身的体会:不读书,没有文化是经营事业、提高技艺的障碍。于是立下家训:“后世子孙,除继承祖业外,还须学读书、学会讲官话(国语)。”黄取虽是铸工,但积一生之经验,对培育人才的见解,是很深刻的。事实上,黄取的后代果然是很出色的,其一生的业绩在历史上也是很有影响的。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芗城区新华西路史话、漳州刺绣、漳州布行名店、漳州中山公园史话、青年路的概况与变迁、何衙内始建时间及其他、修文路上史海钩沉、威镇阁古楹联补叙、北京路古街段史事钩沉、朱熹治漳政略、芝山三亭及其台堂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典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黄取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