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雪贤良 褒扬气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966
颗粒名称: 昭雪贤良 褒扬气节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222-224
摘要: 朱熹主张“内修明政,外攘金夷,振举纲维,变化风俗,爱养民力,修明军政”。他力褒贤良,怒斥奸宦。朱熹知漳,知郡人高登蒙冤受屈,他上书《乞褒录高登状》,竭力陈情昭雪。第二年,高登又与陈东在宣德门上书,请求罢主和派太宰李邦彦,启用主战派李纲,受到京都数千人的声援与支持。高登被贬古县令,仍满身正气,秉公办事;疾恶如仇,敢斗权贵。由于高登刚正耿直,力主抗金,奏劾奸党,屡被诬陷。朱熹上状为高登昭雪,朝官纷纷响应,光宗被迫下诏,对高登“追复原官,仍赠承务郎”。还题写一付对联和两道横额,对联是“获鹿感鱼千秋称孝子,明东仇桧万古识忠臣”。从毁秦桧祠到为高登昭雪,可看出朱熹的高尚气节和抗金立场。
关键词: 历史名人 朱熹 政略

内容

南宋时,金兵南侵,国难当头,因奸臣揽政,贤良力主抗金,屡被贬杀。朱熹主张“内修明政,外攘金夷,振举纲维,变化风俗,爱养民力,修明军政”。他力褒贤良,怒斥奸宦。知漳前,他任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司,拆毁秦桧祠,撰写文告,历数秦桧罪状,奏劾不法官吏,事震朝野。朱熹知漳,知郡人高登蒙冤受屈,他上书《乞褒录高登状》,竭力陈情昭雪。高登(1104~1159年),号东溪,漳浦县人,二十岁入太学。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犯京师,高登以国家兴亡为念,提出强国、强兵、强民良策,力排和议,力主“内修政事,外攘夷狄”,他与太学生陈东等人联名上书请诛蔡京、童贯等六名主和派奸党。第二年,高登又与陈东在宣德门上书,请求罢主和派太宰李邦彦,启用主战派李纲,受到京都数千人的声援与支持。绍兴初,高登任政事堂审察,深入检查,反映民意,写出《时议》、《蔽主》、《蠹国》、《害民》等奏疏,评击“贤才未用,冗官贪残”等时弊,揭露秦桧奸党“玩弄权术、陷害贤良”的罪行。高登被贬古县令,仍满身正气,秉公办事;疾恶如仇,敢斗权贵。由于高登刚正耿直,力主抗金,奏劾奸党,屡被诬陷。后负冤被徒,绍兴廿九年(1159年)死于容州。朱熹上状为高登昭雪,朝官纷纷响应,光宗被迫下诏,对高登“追复原官,仍赠承务郎”。郡人念高登刚正忠烈,建高东溪祠。朱熹亲自撰写“高东溪先生祠记”,赞扬他“学博行高,议论慷慨”,毕生都是“忠臣孝子之言,舍生取义之意”,“陈本指斥寻谀不遗余力”,可谓“一世之人豪”。祠建成后,又写了“谒高东溪祠文”。还题写一付对联和两道横额,对联是“获鹿感鱼千秋称孝子,明东仇桧万古识忠臣”。两道横额是“忠孝双全”、“百世师表”。从毁秦桧祠到为高登昭雪,可看出朱熹的高尚气节和抗金立场。
  朱熹知漳约一年,“约馈、宽赋、简役、劝农、办学、善政”,社风民俗日上。“官曹励志节而不敢纵所欲,宦族循法度而不敢干以私。胥徒易虑而不敢行奸,豪猾敛踪而不敢冒法”,社会安宁。朱熹于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离任,漳郡父老于“芝山之阳,建朱于祠”,祀颂朱熹德政。朱熹颁谕的礼教,郡民“遵若金科玉律,遗教越数百载”。由于朱熹的“过化”,漳郡逐渐由“俗未知礼”,而成为“礼义之邦”、“海滨邹鲁”。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芗城区新华西路史话、漳州刺绣、漳州布行名店、漳州中山公园史话、青年路的概况与变迁、何衙内始建时间及其他、修文路上史海钩沉、威镇阁古楹联补叙、北京路古街段史事钩沉、朱熹治漳政略、芝山三亭及其台堂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郭上人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