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治漳政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962
颗粒名称: 朱熹治漳政略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8
页码: 217-224
摘要: 朱熹,字元晦、仲晦,号晦翁,祖籍江西婺源。幼颖悟勤学,好探求知识,十九岁登进士,朝廷屡召不仕,只做六任地方官和46天宁宗皇帝待诏兼侍讲,潜心著书讲学40多年,建立深有影响的朱熹学派。朱熹知漳重教化、整弊俗;兴学校、倡儒学;宽赋税,恤民瘼。政绩显著,影响深远。时漳州号称“佛国”,有寺庙600多所。时漳郡民间好诉讼,讼师与官吏交结,诱挟村人之财分利。朱熹认为这是“俗未知礼”造成的。朱熹为刹词讼风布颁《晓谕词讼教》,并“依法判下词讼243道”。朱熹主张“内修明政,外攘金夷,振举纲维,变化风俗,爱养民力,修明军政”。他力褒贤良,怒斥奸宦。
关键词: 历史名人 朱熹 政略

内容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仲晦,号晦翁,祖籍江西婺源。幼颖悟勤学,好探求知识,十九岁登进士,朝廷屡召不仕,只做六任地方官和46天宁宗皇帝待诏兼侍讲,潜心著书讲学40多年,建立深有影响的朱熹学派。朱熹知漳重教化、整弊俗;兴学校、倡儒学;宽赋税,恤民瘼。政绩显著,影响深远。
  教化厉治 严整弊俗
  南宋时期,金兵南侵。朝廷委曲求全,苟且偷安,弊政害民,世风日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以花甲之年知漳州。时漳州号称“佛国”,有寺庙600多所。许多男女聚集寺庙为“传经会”,女不嫁遁入空门,祈望来生福报。众多庙宇,各有拜神之礼,逐月有迎神之会,竞相谢神作淫戏。造成郡民荒废本业,迷于应酬嬉玩。寺庙有的以“劝缘”、“修庙”为名,有的假王公、佛爷之号,岁敛钱数十万。时漳郡民间好诉讼,讼师与官吏交结,诱挟村人之财分利。有些富家豪族称霸一方,仗势欺压善良。
  朱熹认为这是“俗未知礼”造成的。他以教化与厉治,整饬吏治民风。先后布颁《谕俗文》、《晓谕居丧持服教》、《劝女道还俗教》、《朱子家礼》等告示。谕民“不得传习魔教”,“劝谕男女不得以修道为名私创庵寺”,“约束寺院不得以礼佛传经之名,累集男女昼夜混杂”,“约束城乡不得以禳灾祈福为名敛掠财物”,“谕劝遁入空门男女还俗,及时婚嫁”,竭力农耕。
  朱熹为刹词讼风布颁《晓谕词讼教》,并“依法判下词讼243道”。他首先严厉吏治,对“官吏违法扰民,事理彰著者,据法送狱”,劝谕“官户士宦之家,安分循理,克己利人,不可恃强凌弱”。对郡民词讼则区别对待,“蛮横无理的词讼,坐罪遭刑”。对“为些少钱米田宅”引起的词讼,感发其善心,规劝和解,以免伤财废业。对“关系百姓公共利害,非一旦可遽革者,广行咨询后,妥善解决”。朱熹还严查办案者“未知情由便行追对,以致善良被扰”的奸弊,要求“判状委官要调究周祥,公正办案,予夺之间,不得差误,务必不扰良民,不长奸恶。”
  朱熹严革嫁娶丧葬陋俗,劝谕“子女婚嫁费用要随家丰俭不铺张;办丧事要节俭,乡邻亲朋可吊送资助,但不得责备供酒食。”劝谕“遭丧之家及时安葬,不得停丧在家及寺院,如有停寄棺柩灰骨,限一月安葬”,“如违依杖一百,官员不得注官,士民不得应举”。
  朱熹还劝谕大家要“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宗姻,周恤邻里。各修本业,莫作奸盗,莫相论诉,莫纵饮赌博,莫相斗打架,不得宰杀耕牛”。对向善“事迹显著者,依条格旌赏”。对“不率教者,依法究治”。他要求“保伍”和“保人”,要互相劝戒,共同遵法守纪,和睦邻里。
  朱熹的教化与厉治改变了漳郡陋俗,歪风邪气受到整肃。“传经会一禁而尽”,“女入空门者都还俗”。藉故敛财者消声匿迹,民讼不敢饰虚词,奸究也畏法不敢复出。一些纠纷“相解而自止”。后人说“自晦翁过化以来,民知婚丧祭祀之礼,士习尧舜周孔之学,天下称之”。
  笃意学校 力倡儒学
  朱熹一生对教育与学术的贡献昭著,修建了当时全国四大书院中的白鹿书院和岳麓书院,创建闻名的考亭书院,还建立了武夷书院、紫阳书院、晦庵书院、建安书院。他的学生数以千计,高第者即有六十八名。朱熹知漳,把“笃意学校,力倡儒学”,作为改变漳郡“俗未知礼”的方略。提出“身修家齐,风俗严整,人心和平,万物顺治,隆及后世”的要求。为办好学校,他牒延八位“耆儒入学表率”。如黄樵仲,淳熙进士,官承福尉,俸外分文不受,有善政清廉之名,他以“俸薄给亦足,官卑清自尊”自愉。去官回乡,邑望甚高。还有陈淳、杨士训、林易简、施允寿、石洪庆、李唐咨等人,都是漳邑名士。朱熹本人则定期赴校视事讲学,“每五天一诣学,为诸生讲说”,“每旬之二日必领学官下州学,六日下县学”。学校不但习文,还有习武,所创“受成斋”,就是“教养武生员,练习骑射”。朱熹还公开讲学,据漳州府志载,“朱子当过白云山(漳南郊,今白云岩)讲《诚意篇》”。至今白云岩尚留朱熹讲学的遗址,有石碑刻“紫阳夫子讲学处”,碑高二米,宽八十公分,字大二十公分上下,碑前有二支石柱,刻有朱熹手书:“日月每从肩上过,江山常在掌中看”。朱熹在漳郡办学,有长期的打算与宏伟的计划。他拟“移贡院,扩州学”,以贡院之地建“东诸斋”,他甚至要“移行衙于马棚”,以衙址建“西诸斋”。学校规模很大,要求“仿都城太学规划”。朱熹的宏愿虽因去任而未果,但兴学重教之风,却在漳郡留下深刻影响。
  朱熹对哲学、经济、史学、文学、教育,以至自然科学都作深入的研究,撰著、编次、注释、校刊许多名著。朱熹一生用力最精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注释,即《四书章句集注》,就是在知漳州期间完成及刊行的。《四书集注》被誉为“圣经章句”,是士子必读之本,是科举仕试的内容。漳州师从朱熹的有陈淳、王遇等,均以精通理学,德高望重而盛名。朱学在漳郡影响很大,郡民由“好佛”而“崇儒”,由“嬉顽”而“习礼”。社俗民风趋向严整。朱学在漳郡代代相传,有元代王吉才,明代陈真晟、蔡烈、周瑛、林雍,清代蔡世远、庄亨阳、王履亨等,都是博学多才,颇具影响的朱学学者。
  减轻赋税 倡行经界
  南宋役繁税苛。夏秋正税外,还有经总制钱,预借钱等等。朱熹体恤民瘼,屡办“荒政”。他认为“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实在于省赋”。他极力蠲减赋税,“奏除属县无名之赋七百万,减轻总经制钱四百万”。后又奏罢“科茶钱”。漳郡濒海产盐,原无官卖。官府为弥补费用,改为“官卖”,按月“抑配”,吏役乘机敲剥,甚至“盐不时给,徒责要钱”。官盐害民,也被朱熹废除。
  漳郡因土地兼并,田税不均,郡民陷入困境,这也是朱熹深为不安的大事。据传,一天朱熹到农村查考,顺路造访陈淳。陈见朱临门,十分高兴,忙备餐相待,因只有麦饭及二碟菜,心中甚歉。在餐上说:“一碟葱姜一碟鱼,呼童捧出且踌躇,若还不是知情者,谁肯烦翁下草庐”。朱熹想到郡民穷困潦倒,对粗茶淡饭已是满意,即信口答说:“莫道麦饭与姜鱼,姜补丹田麦补脾,饭后试登墙上看,民间还有未炊时”。朱熹看到土地兼并,农民无地耕作,饥寒交迫,又伤心又愤慨,上书朝廷要求“行经界”,奏诉漳郡“本册田税不均,隐漏官物,动以万计。公私田土,皆为豪家大姓诡名冒占,而郡民产去税存,或受依寄之租,困苦狼狈,无从所出”。朱熹认为土地兼并,田税不均,是“拙政病民之源,细民从乱之因”。只有“行经界”才能解决土地兼并与田税不均的矛盾。朱熹的“行经界”,即核实田亩,编造鱼鳞图,“置立土封桩标界至”,按人口占有土地,禁止土地买卖,以解决土地兼并与赋税不均。行经界“榜之通衢,郡民欢跃鼓舞”,广为拥护。可是“行经界”遭到豪门大族的抵制和反对。等到皇上诏准,已是春忙季节,打量经量,有碍农事,未能立即实行。后因朱熹离任,行经界未能实现。
  朱熹的减赋税、行经界,体现他体恤民瘼,注重民心的思想。他认为“民心与财富之间,应以民心为重”,因“财散犹可复聚,民心一失不可复收”。朱熹体恤民瘼,缓和了矛盾,顺应了民心,深得尊崇与爱戴。漳州府志载:朱熹“以道德正大行之民心”,“漳民蒙泽,敬若神明”。
  昭雪贤良 褒扬气节
  南宋时,金兵南侵,国难当头,因奸臣揽政,贤良力主抗金,屡被贬杀。朱熹主张“内修明政,外攘金夷,振举纲维,变化风俗,爱养民力,修明军政”。他力褒贤良,怒斥奸宦。知漳前,他任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司,拆毁秦桧祠,撰写文告,历数秦桧罪状,奏劾不法官吏,事震朝野。朱熹知漳,知郡人高登蒙冤受屈,他上书《乞褒录高登状》,竭力陈情昭雪。高登(1104~1159年),号东溪,漳浦县人,二十岁入太学。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犯京师,高登以国家兴亡为念,提出强国、强兵、强民良策,力排和议,力主“内修政事,外攘夷狄”,他与太学生陈东等人联名上书请诛蔡京、童贯等六名主和派奸党。第二年,高登又与陈东在宣德门上书,请求罢主和派太宰李邦彦,启用主战派李纲,受到京都数千人的声援与支持。绍兴初,高登任政事堂审察,深入检查,反映民意,写出《时议》、《蔽主》、《蠹国》、《害民》等奏疏,评击“贤才未用,冗官贪残”等时弊,揭露秦桧奸党“玩弄权术、陷害贤良”的罪行。高登被贬古县令,仍满身正气,秉公办事;疾恶如仇,敢斗权贵。由于高登刚正耿直,力主抗金,奏劾奸党,屡被诬陷。后负冤被徒,绍兴廿九年(1159年)死于容州。朱熹上状为高登昭雪,朝官纷纷响应,光宗被迫下诏,对高登“追复原官,仍赠承务郎”。郡人念高登刚正忠烈,建高东溪祠。朱熹亲自撰写“高东溪先生祠记”,赞扬他“学博行高,议论慷慨”,毕生都是“忠臣孝子之言,舍生取义之意”,“陈本指斥寻谀不遗余力”,可谓“一世之人豪”。祠建成后,又写了“谒高东溪祠文”。还题写一付对联和两道横额,对联是“获鹿感鱼千秋称孝子,明东仇桧万古识忠臣”。两道横额是“忠孝双全”、“百世师表”。从毁秦桧祠到为高登昭雪,可看出朱熹的高尚气节和抗金立场。
  朱熹知漳约一年,“约馈、宽赋、简役、劝农、办学、善政”,社风民俗日上。“官曹励志节而不敢纵所欲,宦族循法度而不敢干以私。胥徒易虑而不敢行奸,豪猾敛踪而不敢冒法”,社会安宁。朱熹于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离任,漳郡父老于“芝山之阳,建朱于祠”,祀颂朱熹德政。朱熹颁谕的礼教,郡民“遵若金科玉律,遗教越数百载”。由于朱熹的“过化”,漳郡逐渐由“俗未知礼”,而成为“礼义之邦”、“海滨邹鲁”。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芗城区新华西路史话、漳州刺绣、漳州布行名店、漳州中山公园史话、青年路的概况与变迁、何衙内始建时间及其他、修文路上史海钩沉、威镇阁古楹联补叙、北京路古街段史事钩沉、朱熹治漳政略、芝山三亭及其台堂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郭上人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