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溪重点防洪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958
颗粒名称: 一、西溪重点防洪工程
分类号: TV87
页数: 6
页码: 204-209
摘要: 明成化四年,漳州指挥使王景,筑土堤以御溪流。明成化九年,因连年洪祸,巡抚张璝命筑石堤,保城基。明成化十五年秋,姜谅任漳州知府,初来接任“水旱相仍,民多为盗”,谅“散粟怀徕之”……十八年,筑外堤,高一丈三尺,长一百余丈,阔十一丈,堤顶建亭,称名“保安”。本郡人陈舒撰写碑记。湮及墨场等六保,”势弥漫不可当”。经费拟向沿江农田及往来船舶征集之。南一水库,是南靖船场溪一级水库的简称。当市区防洪堤达到洪峰流量5100立方米/秒标准时,南一水库加上其他辅助措施,基本上可抗御漳州市建国后最大洪水,即1960年“6.9”特大洪水、洪峰流量6140立方米/秒,相当于33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关键词: 西溪 防洪工程 水利

内容

明成化四年(1468年),漳州指挥使王景,筑土堤以御溪流。
  明成化九年(1473年),因连年洪祸,巡抚张璝命筑石堤,保城基。
  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秋,姜谅任漳州知府,初来接任“水旱相仍,民多为盗”,谅“散粟怀徕之”……十八年(1482年),筑外堤,高一丈三尺,长一百余丈,阔十一丈,堤顶建亭,称名“保安”。本郡人陈舒撰写碑记。
  清康熙六年(1667年),建西河堤,在南靖县西门外,知县白拱薇始筑土坝后,知县邱宪章、彭璋、金鼎锡、沙汉缨相继修。清乾隆版《南靖县志》载;“拱薇始至,以邑多水患,议筑西河坝护城。甫鸠工,洪水骤涨,诸屯落多漂殁,拱薇悉心筹划,收殓赈济……卒成西河坝之功”。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在知县邱宪章任内,由黄方伯领众重修双溪坝。还置义田收租,作为平时维修费用。但这些堤坝“仅捍城西一隅耳”。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蓝理捐资建诗浦港岸。《漳州府志》载:从诗浦溪上流分而出者为田里港……自戊申(注:即1668年、康熙七年)以后,洪水时至,港岸崩陷,西溪之水遂从此港直下,汇出陈州之上入于大溪,而诗浦旧溪沙壅,绕城之水甚微,诸绅士以有关形势,募众填筑寻圮。四十六年,陆路提督郡人蓝理,慨然引为己任,捐资数千金筑之,填塞坚固,从此西溪之水绕而抱城,数十年未竟之志,一旦成功,众以不非提督之大力莫克成,而蓝又肯身任其事,立石以纪之。但好景不长,只经10年,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四月二十七日的大洪水,”田里港岸崩,南河从田里港直下,而诗浦绕城之水不复环抱”。此后,西溪故道改变流向,浦头港航道也逐渐淤积,走向衰落。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南靖文史资料》第14辑载述:……甲戌闰四月十八日洪水灾害……湮及墨场(今称墨溪)等六保,”势弥漫不可当”。时任汀漳龙道观察杨景素建议,增筑长坝,经巡抚陈宏谋亲勘指示机宜,酌定自西门总起……改筑土堤三十六丈,筑高一丈六尺,宽八尺……增筑土堤三百五十丈……接着又从定水桥至塔仔尾,修筑一条长一百五十丈,高一丈二尺,宽四丈土堤,接连龙溪墨场的长堤。龙溪县邑亦帮修十分之三,合计自西门至文昌塔共长六百丈……。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知县吴宜燮重浚墨溪堡石坝。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游靖城已建西河堤连至文昌塔及墨溪,既做村道通行,又保护“东塔”。天宝沿江也“筑堤堰”,相连塔尾,墨溪。其时尚未有陆路,天宝水运很发达,圩市兴旺,筑堤堰既防御洪水保护圩市,又作为码头上下水装卸,还可用于岸路通向靖城。因临江筑堤,商贾较集营于堤旁,故堤顶建庙保佑,堤身迎水坡都成列种竹,堤后种植大片果树,既护堤又蔽荫。二年后,又加固堤身及加筑丁坝二道。
  清光绪十年(1884年),因连年洪患,西溪沿岸的渡头、康山和诗浦、下洲,都修堤或建陂圳护村;城西洋老洲——三相公港建堤,堤上置土地亭一座。并配水闸二处作为引、排水之用。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修天宝防洪堤。山美、塔尾、后坑三村立石碑,铭《功德碑记》:光绪十八年,秋遇旱,知县孙兴寿(浙江嘉善人)就地捐资,乘冬水涸季节修理堤,于四月工竣而堤之……。
  上述这些堤堰,从靖城至下洲,长20多公里,是经过数百年才完成的,但质量差,抗洪能力低,只能抵御一般小洪水,大洪水则出现崩塌或决口。1908年特大洪水,堤堰大多被摧毁夷平,仅留靖城、天宝二条残缺不全、百孔千疮的土堤和诗浦堤段的几处沙墩、基迹,以后,仅是靠农民修修补补。有一首民谚:“江水清、好年景;江水涝(混浊)、性命无”,这是说洪灾的情况。
  民国期间,因战事频繁,基本没有投入较大水利建设。民国33年(1944年),由于经历多次大洪水,使沿江人民遭受严重灾难,鉴于舆论及灾民呼声的压力,当局派出行政院水利委员会驻闽水利专员、兼中国农民银行技术专员杨建等一行,视察九龙江。经视察沿江及上游诸县后,报告称:“九龙江沿江童山濯濯,而后泥沙直泄而下,上游溪床较陡,泥沙被水冲流不足为患;及抵下游,自南靖水潮以下与在龙溪(漳州)、海澄县境,江面辽阔,水流转缓,泥沙遂得沉淀,江床普遍淤积,航行甚感困难。且遇山洪,农田辄遭淹没,又江中深水道变化无常,其接近江岸时,先将堤防基脚刷空,堤身随之下崩,而对岸反行淤涨,如此轮流更替,永无止境。及抵龙溪、海澄境内,江流复受潮汐影响,为害更烈。沿江土堤年筑年毁损失难以估计,故三县农民因环境所迫,对于农田水利向所注意,农闲筑堤培土,认为惯例,沿江新筑工程在在皆是……惟查堤防崩溃之原因,关系堤防本身筑之优劣者少,而关系水道之变迁者大,如当局对于水道无整治办法,堤防决无保障。……”
  当时提请福建省水利局召集南靖、龙溪、海澄、华安、长泰五县代表,组织九龙江水道整理委员会,成立工程处进行测量设计工作,分别举办航道整理与保护堤防工作。经费拟向沿江农田及往来船舶征集之。事后,各县以“浚河捐”名义,向船户、码头舟渡和货物装卸等客户征集经费,不知收取多少,但未见修建防洪工程。据说,只有漳州的草寮尾河段护用二条捞沙船清浚河沙和修建一条十多米长丁坝。
  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的运动,依靠集体力量,各地掀起了以治水为中心的兴修防洪工程的高潮,至1965年西溪沿江修建的重点防洪堤有:南靖县的靖城(3.6公里)、郑店(6.3公里),径溪(4.2公里)计长14.1公里;漳州(今芗城)的康山(5.04公里)、石堤(2.17公里)、下洲(3公里)、南岸(1.33公里)、天宝(7.12公里),前山一渡头(2.612公里)计长21.272公里;龙海的步文(6.4公里)、九湖(3.8公里),颜厝(9.83公里)、榜山(10.12公里)计长30.15公里;平和县防洪堤总长10.51公里。
  此外,为削减洪峰流量,保护沿江堤防的安全,提高防洪标准,1990年于上游南靖建成“南一水库”。
  南一水库,是南靖船场溪一级水库的简称。控制流域面积522平方公里,最大坝高96.8米,总库容1.58亿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有发电、灌溉和供水等效益的大型水库。
  1、可削减漳州堤段洪峰流量680--940立方米/秒;
  2、可削减南靖县城关洪峰流量1150立方米/秒,使南靖防洪堤由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提高到36年一遇。
  3、坝后发电站装机二万千瓦,平均年发电量6760万千瓦时,并增加下游各梯级电站年发电量4440万千瓦时。
  4、枯水季节,可增加西溪流量2--8立方米/秒。
  当市区防洪堤达到洪峰流量5100立方米/秒标准时,南一水库加上其他辅助措施,基本上可抗御漳州市建国后最大洪水,即1960年“6.9”特大洪水、洪峰流量6140立方米/秒,相当于33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芗城区新华西路史话、漳州刺绣、漳州布行名店、漳州中山公园史话、青年路的概况与变迁、何衙内始建时间及其他、修文路上史海钩沉、威镇阁古楹联补叙、北京路古街段史事钩沉、朱熹治漳政略、芝山三亭及其台堂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