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江芗城流域经济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955
颗粒名称: 九龙江芗城流域经济概况
分类号: F129
页数: 7
页码: 185-191
摘要: 九龙江北溪、西溪下游,构成以漳州为中心的广袤五百六十平方公里的一片大平原——漳州平原,是福建省最大的冲积——海积平原。福河以下为河口三角洲,河口的潮区界北溪至龙文郭坑篁渡铁路桥,西溪至漳州东新桥。枯水期咸水界可达北溪的江东桥和西溪的官田。由于下游河床较宽,水流平缓,泥沙容易淤积,加上潮水顶托,每年淤积的泥沙向河口推进200米左右,造成九龙江下游三角洲迅速增长。据地质资料和有关记载,漳州平原在更新统早期,仍是闽南古海湾,受新构造运动的强烈抬升,海底逐渐成陆。唐贞观年间“江之东”还是“汪洋大海,白浪滔滔”。推测江东至角美和南岸的石码一带以及江心浒茂、乌礁等洲地都是唐代以后淤积长成的。
关键词: 九龙江 芗城流域 经济概况

内容

九龙江北溪、西溪下游,构成以漳州为中心的广袤五百六十平方公里的一片大平原——漳州平原,是福建省最大的冲积——海积平原。福河以下为河口三角洲,河口的潮区界北溪至龙文郭坑篁渡铁路桥,西溪至漳州东新桥。枯水期咸水界可达北溪的江东桥和西溪的官田。由于下游河床较宽,水流平缓,泥沙容易淤积,加上潮水顶托,每年淤积的泥沙向河口推进200米左右,造成九龙江下游三角洲迅速增长。据地质资料和有关记载,漳州平原在更新统(地层划分名称)早期,仍是闽南古海湾,受新构造运动的强烈抬升,海底逐渐成陆。唐贞观年间(627~649年)“江之东”还是“汪洋大海,白浪滔滔”。推测江东至角美和南岸的石码一带以及江心浒茂、乌礁等洲地都是唐代以后淤积长成的。
  九龙江流域从漳平至龙海沿江两岸,四季常青,土地肥沃,物产富饶,是福建省农业高产区,有“闽南谷仓”和“水果之乡”之称。粮食作物以稻谷为主,辅以大小麦;经济作物有甘蔗、黄麻、茶叶,烟叶、花生等;果品种类繁多,有著名的芦柑、香蕉、荔枝、龙眼、菠箩、柚子等;有久负盛名的漳州水仙花和各种花卉;热带作物有橡胶、剑麻等;林业主要在华安、南靖、平和等山区县,其中有5万余亩的热带雨林,还有龙海沿海3000亩红树林。漳州市境内有制糖、食品、机械、化工等工业企业;渔业,畜牧生产发达,多种经营历史悠久,商品经济颇为活跃。
  九龙江北溪沿岸的浦南,唐代开始就是开发集镇之一,据《福建财政史》记载,“唐代,福建地方财政对本地区航运交通事业的发展,亦颇多建树。唐代前期,由于漳(州)、汀(州)二州的设置,九龙江航线迅速得到开辟”,“这期间,农田水利建设亦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些工程的兴建,均需动用一定州县库金”。随着开拓九龙江水上交通,沿江人口大增,村落也多依山傍水而建。宋代,北溪流域的社会经济已呈现兴盛,“九龙江全线舟楫通航”,浦南成为连结闽西南物资交流的枢纽。宋嘉熙元年(1237年),扼漳州到福州交通的江东桥(即虎渡桥),将浮桥改为石桥,使北溪航线“舟楫进出自如”。浦南处在潭口下游,河道宽阔,流水平缓,沿线自然港岸优越,水上运输发展到一定规模。同时,沿江丰富的土特产,为开辟集市贸易创造了条件,到了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以后,漳州已成为主要商业城市,农贸市场有浦南市、华封市、店仔圩等。浦南已成为漳平、华安、长泰、安溪等地粮、糖、茶、纸、木材、竹器、水果等物资的主要中转地;同时,还经营漳州、石码、海澄、厦门等地物品的购销与客户汇兑业务。当时北溪航线有“四省通衢、万人过迹”的称誉,浦南即是北溪有名的“浦南港”,仅次于“漳州港”的地位。浦南附近还开辟了一些渡口,如渡东渡(松州渡)、香洲渡(元代设税课局)、鳌浦渡(又名云英渡;宋至清是通往长泰的官渡)、溪园渡、何厝渡等,九龙江北溪形成了以浦南为中心一条水运网络和物资交往的枢纽。清代,北溪沿江盛产的坪山文旦柚、漳州卢柑、浦林橄榄等名优水果,由浦南港输出,运销海内外而享盛誉。
  九龙江西溪北岸的天宝,自古以来就是“天宝香蕉”的主产区,蕉园连片如林,有“十里蕉香”美称。天宝背靠天宝山(海拔928.8米),面临九龙江西溪,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开阔平坦,是“漳州平原”组成部分的“天宝平原”,这片肥沃土地,历史上是漳州粮食产区和商品粮主要基地。境内较大的内河有两条:一是发源于五凤山(又名五峰山,海拔775米)的崎下溪;二是大水港,发源于天宝山与五凤山,集雨面积109平方公里,泄流入西溪。大水港古称“浊水港”,《龙溪县志》载:“浊水港,发源天宝山,流十余里,南至乐仁(今茶铺)汇溪,其水常浊”,所以被称“浊水港”。该港道周边和西溪江畔,地势低,约有八千亩低洼地,常年内涝成灾,粮食难得高产。新中国成立后,兴修水利,改造低洼地,实施种养结合的“立体农业”模式,将洼地改造为鱼塘、种果和放养禽畜,多层次农业生产基地,取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如今,水渍地变为水产地、水果地,低产田的洼地成为高效益的宝地。
  天宝是九龙江西溪沿江的古镇之一。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漳州知州王冕将渔夫邱鄯网得一颗大宝珠进贡朝廷,为此该地被赐名“天宝”。宋理宗期间,里人郑玠中京元,故又名“京元”。天宝境地山水相连,村社紧邻,前有西溪水道,后有天宝山、风霜岭等山径古道,物资十分丰富。宋代就有天宝墟、天宝市。明代在天宝就有官方赋税入库,据明《南靖县志》载:“本县带办天宝税课局,岁办各色课钞壹千陆拾锭肆贯陆百玖拾壹文。”天宝处于九龙江西溪畔,河道宽阔,水流平缓,是很好的自然港岸,宋、元时期已是西溪主要航运港口之一,称“天宝港”。明、清时期,航线上通平和、南靖各内河,下达漳州、石码一带商埠。天宝港附近,还有塔尾渡、茶铺码头。
  芝山镇在天宝的下游,地处郡城西边,民国以前西湖、三湘江的水系与西溪江水相通,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丰产地带,但地势较低,常有洪涝灾害。1992年,“金峰工业开发区”在芝山境地蓬勃兴起,如今已经成为芗城工业基地。
  九龙江西溪自西向东流入漳州市区南边,从洋老洲至草寮尾河段古称“南门溪”。漳州港也是西起洋老洲,东至草寮尾,历史上是漳州古城和龙溪县水上交通主要口岸,也是九龙江西溪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和水上运输的交通枢纽。往昔水深河宽,江水与海水潮汐相通,自然港岸条件良好。宋代,船舶通达各地,明、清时期,列为福建省著名商港之一,航运更为发展,上承南靖、平和客货运输,下抵石码、海澄、厦门各大商埠,进出船只达500艘/日左右,60吨级木帆船也可以进出,驶向各地。南门溪水经古城西闸口与东闸口流入护城河,可航驶小舟运载货物,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在今北京路与南昌路交叉处建渔头庙石砌台阶码头,直至宋末元初城濠淤塞。元、明、清时期,漳州城的客运、货运移至城东的浦头港码头,或者由浦头港驶入城东顶田下通广桥码头(装卸苏广杂货、南北药材等物资)。民国8~11年(1919~1922年),陈炯明、周醒南在漳州城区进行市政建设时,用拆除旧城墙的条石,在南门溪漳州港北岸修建一条石砌驳岸,称澄观道。沿驳岸西起洋老洲,东至草寮尾,长1716米,兴建12座石阶驳岸码头、12个简易踏步码头。民国13年(1924年)又建七星巷码头。各码头列表如下:
  附:漳州港(南门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四个专用码头;旧桥烧灰巷壳灰码头;旧桥南驿路街柴灰码头;新桥南芒果树脚水果壳灰码头;下洲砖瓦红料码头。
  (原载《芗城区交通志》)
  从“芗城区新旧码头概况表”可以看出,南门溪(漳州港)各码头装卸主要物资有:稻谷、红糖、木材、毛竹、建筑材料、棉纱、烟叶、油料、水产品、纸、日用杂货、农副产品等,说明民国时期至新中国初期,南门溪沿江的澄观道、厦门路是漳州城区最繁荣地段之一,也是沿江经济概况的缩影。1958年漳州火车站通车后,货运多弃舟就陆,码头日渐逊色。1982年后西溪淤浅,漳州、石码、厦门航线停航,码头也淤塞废置,唯有1960年在大路头码头下侧与1961年在塔仔脚新建的这两座栈桥式码头,为机动车装溪沙使用。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芗城区新华西路史话、漳州刺绣、漳州布行名店、漳州中山公园史话、青年路的概况与变迁、何衙内始建时间及其他、修文路上史海钩沉、威镇阁古楹联补叙、北京路古街段史事钩沉、朱熹治漳政略、芝山三亭及其台堂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