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952
颗粒名称: 北溪
分类号: K878.4
页数: 6
页码: 172-177
摘要: 命名的由来,志曰:“梁大同年间,有九龙游戏于江,因名”,地点就在九龙江北溪的潭口,故又名“龙潭”“九龙潭”。《漳州府志》记述了沿江揽胜,“两山如壁,流十余里,漫而不湍,渊而不测,龙跃即其处”。潭内两山夹峙,岩峻岸峭,纡回十余里,自古有龙潭十八景美誉。在雄峙岸边的峭壁上,刻有笔力劲峻“九龙戏江处”五个大字,为明隆庆庚午四年进士赵德懋所题。所谓“龙”者,本系先民所绘之图腾,未必有实物,然而,既有人亲眼看见此物戏于江,而且意达九只之多。是否是“猪婆龙”或“湾鳄之族”,孳生于此,曾为古人所见,传闻所致。也许是人在风狂浪大之时,看到江上的礁石受到风浪冲击形成“九龙戏水”的自然景观。
关键词: 九龙江 北溪 漳州

内容

命名的由来,志曰:“梁大同年间(即大同六年,公元540年),有九龙游戏于江,因名”,地点就在九龙江北溪的潭口,故又名“龙潭”“九龙潭”。《漳州府志》记述了沿江揽胜,“两山如壁,流十余里,漫而不湍,渊而不测,龙跃即其处”。潭内两山夹峙,岩峻岸峭,纡回十余里,自古有龙潭十八景美誉。在雄峙岸边的峭壁上,刻有笔力劲峻“九龙戏江处”五个大字,为明隆庆庚午四年(1570年)进士赵德懋(华安县丰山镇银塘村人,宋代赵匡胤后裔、明代任过广东新会县令)所题。所谓“龙”者,本系先民所绘之图腾,未必有实物,然而,既有人亲眼看见此物戏于江,而且意达九只之多。是否是“猪婆龙”或“湾鳄之族”,孳生于此,曾为古人所见,传闻所致。也许是人在风狂浪大之时,看到江上的礁石受到风浪冲击形成“九龙戏水”的自然景观。
  在峰迴路转的九龙江北溪龙潭处,有众多形态各异的礁石,被人们称为“观音石”、“纱帽石”、“石蟾蜍”、“石棺材”、“龙舌”等胜迹。地处龙潭的银塘村,是宋代王朝赵匡胤后裔,许多景观的摩崖石刻,出自明、清时期赵氏族人之手,诸如“龙潭”、“断石渔灯引人入胜”、“中流砥柱”、“月到风来”、“江风山月”、“潭影宜人心”等等。宋绍宗十五年(1145年)进士杨汝南(字彦候,龙溪人,任过赣州、广州学官,古田知县)在描写北溪胜境时,作“夜宿龙头”诗:“江流如箭路如梯,夜宿龙头烟霭迷。两角孤云天一握,晓光不觉玉绳低。”形容江流险恶和江边高山崎径难行的状况。诗中“龙头”,是指《漳州府志》记载的“华葑社之华葑岭,亦名龙头岭,高千余丈,叠磴凿石以梯行人,其下北溪之流经焉。滩濑粗恶,怪石蹉岩,有三硿二华之名,船楫不通,上下皆当逾岭,溪旁有石状如龙头,故名。”在观音石等胜迹附近,有汰内仙字潭,石壁上刻有先民的形象文字,成为千古难以破译之迷。龙潭还有个“宝珠滩”,上有石高丈余,被称为“宝珠石”,石顶上有飞珠之穴,水倾泻潭中,发泡有声,夜闻如漏鼓声,故又名更鼓水。“宝珠滩”则因宋大中祥符年间,渔人邱鄯在此网得大珠而得名。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从崇祯元年(1628年)始,五次福建之行,其中三次历经北溪抵达漳州,他在《游闽日记》中,写下历经北溪诸险之事,北溪“皆从石脊悬泻,舟楫不能过,遂舍舟逾岭”,“下循山麓,俯瞰只一衣带水耳”,“滩石重叠,水势腾激”等等。《徐霞客先生年谱》记载:崇祯六年(1633年)秋,“三赴漳州”。徐霞客这次漳州之行,是专程访友。徐曾对人说:“至人惟一石斋(即黄道周),其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
  潭口下游,河道开阔,水流平缓,有连片沙滩及江心洲,沿岸既有丘陵地带,又有平原地区,北溪水道注入芗城浦南地域。水道流经浦南金沙村的揭鸿岭(今称金沙岭)下,岭上揭鸿寨是唐开漳将领陈政、陈元光驻兵的遗址,《龙溪县志》载:“揭鸿寨,在九龙江西,唐陈将军元光曾驻兵于此,故地名军营,岭极高峻,上有汉唐故道”。如今,岭下有一座二、三百年历史的“吉洋土楼”。这座古建筑有三层,通风采光好,楼下又有活动场地,并配有水井、粮仓、柴棚及粮食加工等设施,经历过台风、地震,仍很安全,无损坏,是一座古建筑文化遗产。在浦南有许多唐代古墓,唐贞元二年(786年),漳州州治从漳浦李澳川迁到龙溪桂林村(今芗城区),开漳刺史陈元光及其部将许天正,李伯瑶、马仁、林孔著、宋用等,骨骸也先后迁葬龙溪县苦草镇松州堡(今芗城区浦南镇)。陈元光墓在园坑村石鼓山,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前五叠石上刻着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翰林院庶吉士蔡世远(漳浦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逝世后,乾隆追封他为礼部尚书,赐谥“文勤”)撰写的修墓记。其部将墓葬分布情况是:许天正墓在诗朋村樟公;李伯瑶墓在渡东村虎仔山;马仁墓在浦南村对面江岸边(今华安县丰山镇碧溪村);林孔著墓在溪园村龙峙山;宋用墓在松州村石鼓山猴坑。在浦南九龙江北溪沿岸的松州村,有一所全国最早建立的书院。唐景龙二年(708年),陈元光之子珦(字伯珙、号松州,万岁通天元年举明经,授翰林承旨直学士),“龙溪县尹席宏隆礼聘主乡校,府君(陈珦)辟出院于松州。”还有一间祭祀陈元光的“将军庙”(宋景和二年〈1120年〉改称为“威惠庙”)。该庙宇于唐贞元二年(786年)建在松州书院内,形成前庙后校,别具一格,整个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明代进士陈天定《北溪纪胜》载:“由溪直上三里许,则唐将军威惠庙在焉。古所为苦草镇松州堡是也。”
  北溪水过了浦南到蓬州,有宋朱熹得意门生、理学名儒陈淳的故里(陈淳别称北溪先生,字安卿,宋龙溪县游仙乡龙州里,即今龙文区朝阳镇石井村蓬州社人,其著作《北溪字义》、《北溪大全集》50卷,均收入《四库全书》)。在北溪下游处江东桥附近,有云洞岩、万松关、瑞竹岩、邺山讲堂等名胜古迹。云洞岩位于九龙江北溪和西溪的南北岸之间、漳州市东大门的龙文区蓝田镇蔡坂村,方圆二十二平方公里,沿国道324线漳州迎宾路段北侧的岐山和鹤鸣山山峦上,象一串璀灿的明珠,撒在九龙江冲积平原上,其主峰耸立,怪石嶙峋,洞壑绵密,远看有千洞万壑之慨,近观如山石盆景之美,山光水色,绮丽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极佳。从五代起至清末,延续一千多年,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二百多处摩崖石刻,素有“闽南第一碑林”之称。万松关座落在九龙江北溪南岸岐山与鹤鸣山之间的万松岭(今龙海市榜山镇梧浦村),雄踞于江东桥之西,自六朝以来就是险要关隘,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郡人陈克聪在沿路两旁种上许多松树,“植松夹道,连阴十里(见《福建通志》山经·卷十二),旅人到此,清风扑脸,疲累顿消,因而被称为万松岭。崇祯二年(1629年),漳州知府施邦曜倡议在此设关,由里人王必标负责施工,建成这座关城。历经数百年战火,万松关城楼遗址,尚存明东阁大学士林釬撰写的《新筑万松关记》,成为后人缅怀历史的古迹。瑞竹岩《名山记》云:“瑞竹岩,在城东三十里。五代僧楚熙在岐山上刳竹引泉,枯竹皆生笋,因名所居曰瑞竹岩。”万松关与瑞竹岩的景致之峻秀,正如明吏部尚书陆完与理学家蔡烈同游时所题:“万松关外瑞竹岩,峰峰峙峙列层嵌,偶来石上凭南眺,一望江上挂远帆。”明林釬、陈天定读书其中,林釬筑“介石云窠”,陈天定凿山通道,门径幽绝,悬崖之上,镌“海日江春”四个大字。1938年,近代名僧弘一法师曾在此岩弘法,并写下《瑞竹岩记》,对瑞竹岩的历史沿革作了详述。邺山讲堂明末大学士黄道周(1585~1646年,漳浦铜山人,字幼平,号石斋。明天启二年进士),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九龙江北溪下游江东桥西侧邺候山麓,建“邺山讲堂”,内有“三近”、“乐性”、“与善”三堂。黄道周讲学不尚天理人欲之空谈,专重亲民爱国之实践。四方士子,仰其德望,来邺侯山求学者,络绎不绝,沿江停舟,数以千计,盛极一时。附近有其亲题摩崖石刻:“蓬莱峡”、“芙蓉峡”、“道不绝风”、“墨池”、“游罄”等5处,今尚有三近堂、乐性堂遗址。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芗城区新华西路史话、漳州刺绣、漳州布行名店、漳州中山公园史话、青年路的概况与变迁、何衙内始建时间及其他、修文路上史海钩沉、威镇阁古楹联补叙、北京路古街段史事钩沉、朱熹治漳政略、芝山三亭及其台堂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