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江史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949
颗粒名称: 九龙江史话
分类号: K928.4
页数: 47
页码: 168-214
摘要: 清乾隆《漳州府志》描绘漳州形胜写道:“天宝、紫芝奠于后,丹霞、名第拱于前。一水清流,列峰秀出。两山拥翼,二江襟带。”把九龙江西溪、北溪的“二江襟带”作为重要条件,芗城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好地方。漳州市位于福建省南部,东南濒台湾海峡,西北倚博平岭与戴云山山脉,地貌以丘陵平原为主。
关键词: 九龙江 史话 芗城

内容

九龙江史话
  ——南门溪、北溪若干史事
  杨金云 王和贵
  在漳州建置九十六年的唐建中三年(782年),时任漳州刺史柳少安巡视龙溪时,赞赏九龙江西溪下游北岸登高山(明代称紫芝山,今称芝山)下桂林村(今漳州芗城),以“大江南旋而东注,诸峰北环而回顾”的诗句,形容芗城的地理形势,并于兴元元年(784年)具疏申请州治从漳浦李澳川迁入龙溪,然未及获准,柳少安便离任,陈元光玄孙陈谟继任后,又向观察使卢谌建议,终于在建州一百年的贞元二年(786年)十一月十六日获准,从此桂林村成为漳州州治所在地。清乾隆《漳州府志》描绘漳州形胜写道:“天宝、紫芝奠于后,丹霞、名第拱于前。一水清流,列峰秀出。两山拥翼,二江襟带。”把九龙江西溪、北溪的“二江襟带”作为重要条件,芗城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好地方。
  漳州市位于福建省南部,东南濒台湾海峡,西北倚博平岭与戴云山山脉,地貌以丘陵平原为主。九龙江是福建第二条大江,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经龙岩、漳平及漳州所辖的华安、长泰、平和、南靖、芗城、龙文、龙海等地,汇入大海。据1989、1990年漳州北郊莲花池山、竹林山考古发现表明,漳州先民至少在四万年以前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漳州市所辖的县(市、区),除漳浦、云霄、诏安、东山等地外,其余均属九龙江流域范围。河流滋润大地,哺育生灵。三地(龙岩、漳州、厦门)共饮一江水,九龙江是漳州人民的母亲河。
  据《八闽通志》、《漳州府志》载:九龙江“有九龙戏于江”因名。九龙江流域在北纬24°12′~25°44′、东经116°50′~118°02′之间,是闽南最大河流。干流横贯东西,支流延伸南北,总长度1923公里,流域面积14741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2%。下游的漳州平原,是漳州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濒太平洋,面对台湾省,临近港澳和东南亚国家,是闽南“金三角”经济开发区重要的一角,又是著名侨乡和台胞的祖居地。
  九龙江主要干流由北溪和西溪两大河流组成。九龙江北溪发源于龙岩市西北的博平岭山脉梅花山一带。流经龙岩、漳平、华安、长泰、芗城、龙文等地,至龙海福河汇合九龙江西溪,于龙海浮宫汇纳由漳浦流入的南溪,三溪(北溪、西溪、南溪)之水经厦门港注入东海。北溪流域面积9640平方公里,河源至河口全长274公里。芗城区浦南镇位于九龙江北溪两岸,其中:溪园、蓬莱、渡东等村在北岸;金沙、后林、浦林、福林、浯沧、浦南、松州、诗朋、鳌浦、东坑等村在南岸。北溪流经浦南境地全长19.7公里,至东坑村出境。
  九龙江西溪,旧志书曾称兰水、南河、双溪、南门溪等。发源于龙岩戴云山脉南端适中村。西溪水南流入南靖山城,汇合平和花山溪至双溪口叫荆江,折向东流,至南靖靖城与永丰溪、龙山溪汇合,组成西溪干流,流经芗城、龙文、龙海长洲,与北溪汇流后,又流经石码、海澄,于浮宫汇纳南溪,再流入厦门港,注入东海,与北溪构成九龙江整个流程。西溪流域面积3940平方公里,河源至河口长172公里,其中龙海长洲以上的河长166公里。明嘉靖《龙溪县志·地理》卷一载:“南门溪(即九龙江西溪芗城段的旧称)。在南门外,源接南靖县大溪,入县西界,又名西溪。历天宝山之南,圆山之北,绕县西转抱南门。泓澄静深,吞吐潮汐,由薛公桥(今中山桥)而出,逆绕城东,折旋西浦(即诗浦),迤逦出镇门,抵福河会九龙江。”从县志记载中可以看出,九龙江西溪自西向东流经芗城的天宝镇墨溪、塔尾、天宝、山美、茶铺、珠里村;芝山镇谢溪头、前山、渡头、康山、西院、下碑村;以及市区的西桥、新桥2个街道办事处,而后出境流入龙文区步文、兰田2个镇,至龙海市福河长洲汇北溪入海。芗城境地河段:西自墨溪村文昌塔,东至龙文区下洲桂林水闸,全长22.7公里,流域面积174.63平方公里。
  九龙江揽胜及历史名人
  北溪
  命名的由来,志曰:“梁大同年间(即大同六年,公元540年),有九龙游戏于江,因名”,地点就在九龙江北溪的潭口,故又名“龙潭”“九龙潭”。《漳州府志》记述了沿江揽胜,“两山如壁,流十余里,漫而不湍,渊而不测,龙跃即其处”。潭内两山夹峙,岩峻岸峭,纡回十余里,自古有龙潭十八景美誉。在雄峙岸边的峭壁上,刻有笔力劲峻“九龙戏江处”五个大字,为明隆庆庚午四年(1570年)进士赵德懋(华安县丰山镇银塘村人,宋代赵匡胤后裔、明代任过广东新会县令)所题。所谓“龙”者,本系先民所绘之图腾,未必有实物,然而,既有人亲眼看见此物戏于江,而且意达九只之多。是否是“猪婆龙”或“湾鳄之族”,孳生于此,曾为古人所见,传闻所致。也许是人在风狂浪大之时,看到江上的礁石受到风浪冲击形成“九龙戏水”的自然景观。
  在峰迴路转的九龙江北溪龙潭处,有众多形态各异的礁石,被人们称为“观音石”、“纱帽石”、“石蟾蜍”、“石棺材”、“龙舌”等胜迹。地处龙潭的银塘村,是宋代王朝赵匡胤后裔,许多景观的摩崖石刻,出自明、清时期赵氏族人之手,诸如“龙潭”、“断石渔灯引人入胜”、“中流砥柱”、“月到风来”、“江风山月”、“潭影宜人心”等等。宋绍宗十五年(1145年)进士杨汝南(字彦候,龙溪人,任过赣州、广州学官,古田知县)在描写北溪胜境时,作“夜宿龙头”诗:“江流如箭路如梯,夜宿龙头烟霭迷。两角孤云天一握,晓光不觉玉绳低。”形容江流险恶和江边高山崎径难行的状况。诗中“龙头”,是指《漳州府志》记载的“华葑社之华葑岭,亦名龙头岭,高千余丈,叠磴凿石以梯行人,其下北溪之流经焉。滩濑粗恶,怪石蹉岩,有三硿二华之名,船楫不通,上下皆当逾岭,溪旁有石状如龙头,故名。”在观音石等胜迹附近,有汰内仙字潭,石壁上刻有先民的形象文字,成为千古难以破译之迷。龙潭还有个“宝珠滩”,上有石高丈余,被称为“宝珠石”,石顶上有飞珠之穴,水倾泻潭中,发泡有声,夜闻如漏鼓声,故又名更鼓水。“宝珠滩”则因宋大中祥符年间,渔人邱鄯在此网得大珠而得名。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从崇祯元年(1628年)始,五次福建之行,其中三次历经北溪抵达漳州,他在《游闽日记》中,写下历经北溪诸险之事,北溪“皆从石脊悬泻,舟楫不能过,遂舍舟逾岭”,“下循山麓,俯瞰只一衣带水耳”,“滩石重叠,水势腾激”等等。《徐霞客先生年谱》记载:崇祯六年(1633年)秋,“三赴漳州”。徐霞客这次漳州之行,是专程访友。徐曾对人说:“至人惟一石斋(即黄道周),其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
  潭口下游,河道开阔,水流平缓,有连片沙滩及江心洲,沿岸既有丘陵地带,又有平原地区,北溪水道注入芗城浦南地域。水道流经浦南金沙村的揭鸿岭(今称金沙岭)下,岭上揭鸿寨是唐开漳将领陈政、陈元光驻兵的遗址,《龙溪县志》载:“揭鸿寨,在九龙江西,唐陈将军元光曾驻兵于此,故地名军营,岭极高峻,上有汉唐故道”。如今,岭下有一座二、三百年历史的“吉洋土楼”。这座古建筑有三层,通风采光好,楼下又有活动场地,并配有水井、粮仓、柴棚及粮食加工等设施,经历过台风、地震,仍很安全,无损坏,是一座古建筑文化遗产。在浦南有许多唐代古墓,唐贞元二年(786年),漳州州治从漳浦李澳川迁到龙溪桂林村(今芗城区),开漳刺史陈元光及其部将许天正,李伯瑶、马仁、林孔著、宋用等,骨骸也先后迁葬龙溪县苦草镇松州堡(今芗城区浦南镇)。陈元光墓在园坑村石鼓山,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前五叠石上刻着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翰林院庶吉士蔡世远(漳浦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逝世后,乾隆追封他为礼部尚书,赐谥“文勤”)撰写的修墓记。其部将墓葬分布情况是:许天正墓在诗朋村樟公;李伯瑶墓在渡东村虎仔山;马仁墓在浦南村对面江岸边(今华安县丰山镇碧溪村);林孔著墓在溪园村龙峙山;宋用墓在松州村石鼓山猴坑。在浦南九龙江北溪沿岸的松州村,有一所全国最早建立的书院。唐景龙二年(708年),陈元光之子珦(字伯珙、号松州,万岁通天元年举明经,授翰林承旨直学士),“龙溪县尹席宏隆礼聘主乡校,府君(陈珦)辟出院于松州。”还有一间祭祀陈元光的“将军庙”(宋景和二年〈1120年〉改称为“威惠庙”)。该庙宇于唐贞元二年(786年)建在松州书院内,形成前庙后校,别具一格,整个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明代进士陈天定《北溪纪胜》载:“由溪直上三里许,则唐将军威惠庙在焉。古所为苦草镇松州堡是也。”
  北溪水过了浦南到蓬州,有宋朱熹得意门生、理学名儒陈淳的故里(陈淳别称北溪先生,字安卿,宋龙溪县游仙乡龙州里,即今龙文区朝阳镇石井村蓬州社人,其著作《北溪字义》、《北溪大全集》50卷,均收入《四库全书》)。在北溪下游处江东桥附近,有云洞岩、万松关、瑞竹岩、邺山讲堂等名胜古迹。云洞岩位于九龙江北溪和西溪的南北岸之间、漳州市东大门的龙文区蓝田镇蔡坂村,方圆二十二平方公里,沿国道324线漳州迎宾路段北侧的岐山和鹤鸣山山峦上,象一串璀灿的明珠,撒在九龙江冲积平原上,其主峰耸立,怪石嶙峋,洞壑绵密,远看有千洞万壑之慨,近观如山石盆景之美,山光水色,绮丽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极佳。从五代起至清末,延续一千多年,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二百多处摩崖石刻,素有“闽南第一碑林”之称。万松关座落在九龙江北溪南岸岐山与鹤鸣山之间的万松岭(今龙海市榜山镇梧浦村),雄踞于江东桥之西,自六朝以来就是险要关隘,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郡人陈克聪在沿路两旁种上许多松树,“植松夹道,连阴十里(见《福建通志》山经·卷十二),旅人到此,清风扑脸,疲累顿消,因而被称为万松岭。崇祯二年(1629年),漳州知府施邦曜倡议在此设关,由里人王必标负责施工,建成这座关城。历经数百年战火,万松关城楼遗址,尚存明东阁大学士林釬撰写的《新筑万松关记》,成为后人缅怀历史的古迹。瑞竹岩《名山记》云:“瑞竹岩,在城东三十里。五代僧楚熙在岐山上刳竹引泉,枯竹皆生笋,因名所居曰瑞竹岩。”万松关与瑞竹岩的景致之峻秀,正如明吏部尚书陆完与理学家蔡烈同游时所题:“万松关外瑞竹岩,峰峰峙峙列层嵌,偶来石上凭南眺,一望江上挂远帆。”明林釬、陈天定读书其中,林釬筑“介石云窠”,陈天定凿山通道,门径幽绝,悬崖之上,镌“海日江春”四个大字。1938年,近代名僧弘一法师曾在此岩弘法,并写下《瑞竹岩记》,对瑞竹岩的历史沿革作了详述。邺山讲堂明末大学士黄道周(1585~1646年,漳浦铜山人,字幼平,号石斋。明天启二年进士),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九龙江北溪下游江东桥西侧邺候山麓,建“邺山讲堂”,内有“三近”、“乐性”、“与善”三堂。黄道周讲学不尚天理人欲之空谈,专重亲民爱国之实践。四方士子,仰其德望,来邺侯山求学者,络绎不绝,沿江停舟,数以千计,盛极一时。附近有其亲题摩崖石刻:“蓬莱峡”、“芙蓉峡”、“道不绝风”、“墨池”、“游罄”等5处,今尚有三近堂、乐性堂遗址。西溪
  九龙江西溪流经靖城文昌塔自墨溪村入境进入芗城区,其风光以幽静著称。明崇祯元年(1628年),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考察北溪后,从浦南上岸,步行进入漳州城,又从西溪乘船到南靖山城,会其族叔徐日升(时任漳州府推官,即审判官),并顺便考察过九龙江西溪。这段西溪水自西向东流经漳州古城南,故又称南门溪、南河。上游在南靖称为荆江,水清沏,多卵石,流三十里到龙溪县游仙乡京元里林坡墨场(今为芗城区天宝镇墨溪村)。墨溪自唐代戴君胄(703~778年),为陈元光、陈珦父子部将,其妻陈怀金为陈元光季女(人称戴郡马),长子戴克纯于唐贞元二年(786年),随州治迁龙溪,到墨场开基的。千年古村墨溪戴氏已繁衍四十多代,名胜古迹众多,至今尚有:戴氏大宗祠堂——追远堂、郡马亭、墨溪石寨、墨湖、墨溪庵等。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进士戴盼,任长垣县令,善于诗文,一时学者多从之,文墨很盛,墨场从此被称为墨溪。西溪水由墨溪流经塔尾、天宝、山美、茶铺诸村后,又流入著名作家林语堂祖籍地五里沙(今珠里村),如今,这里建林语堂纪念馆和玉尊宫,成为漳州旅游景观之一。西溪水再下就进入芝山镇境地,沿江有谢溪头、前山、渡头、康山、院内、瑞京等村。这里河道泥沙多,江畔绿竹护岸成荫,大潭、大塘及内河港道多,较大的内河是三湘江古称三相公港。港宽水深,过去潮汐可至,舟筏紧靠江畔。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林魁(字廷元,号白石山人,龙溪人,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镇江知府)记述三湘江“面引三峰,背拥员峤,紫芝丹霞映带左右,西溪之水绕城而东,潮汐吞吐,风帆浪楫,人烟万井,一指顾而尽得之。”可见其时三湘江环境的幽美及周边繁荣的盛况。
  在芝山镇沿岸丘陵地带小山头有许多文化遗址。如谢溪头虎头山两处商周文化遗址,出土有夹沙陶罐、夹沙陶豆、泥制陶豆、小石锛、硬石锛、石斧等陶片及印纹陶片等古物遗址。1990年在甘棠村东山台地上,发现距今九千至一万三千年间一段人类胫骨化石、二件凹铁利器和镞形器小石器,代表福建沿海地区由旧石器时代末期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称为“漳州文化”。证实了史前人类从这里通往台湾,也说明了九龙江西溪下游的漳州一带,在一万年前已有先民劳作、生活、繁衍在这片土地上。在渡头与康山之间的岭下自然村,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因形如覆船状,故名覆船山遗址,面积约1800平方米,有打制石器、陶片、兽骨、贝壳、贝壳固结物等,属贝丘遗址,其年代推测距今六千年前。还有金峰、龙眼塘、良璞、油记、洋坪、湖内等村的山地,也都有上述少量古物,说明古代先民的聚居,已分布到这些丘陵地带。
  在九龙江西溪南岸,有一座圆山,系漳州古城四大名山之一。其山秀丽浑圆,前后望有十二面,形如覆釜。山下是闻名中外水仙花的故乡。山的东麓,树木苍古,环绕成琵琶状,因名琵琶坂,风景甚佳。琵琶坂上建有岱山岩康长史祠,又名康仙祠、仙祖庙,世称岱山岩、大仙岩,距南门溪上漳州旧桥(南桥、即中山桥)4公里。下游河段有座落在南门溪南岸江畔、丹霞山麓千年古刹的南山寺,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被国务院列为142座汉传佛教重点寺院之一,寺内唐代大石佛、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石经幢、元延佑已末六年(1319年)铜钟、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由王志远撰文、李宓书丹的《南山寺放生池碑记》、明末名宦黄道周书写“南山寺”三字,都是珍贵历史文物。
  在漳州古城南门外有两条横跨九龙江西溪的古桥,中山桥和东新桥。中山桥始建于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初为浮桥。嘉定元年(1208年),漳州知州薛扬祖改建石桥,长二十四丈四尺,是漳州南门溪第一桥,名为“通津桥”,俗称“南桥”、“旧桥”,民间美称“薛公桥”。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农历七月十六日,和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九月二十日,两次极大洪水,桥被冲毁,1925年11月至1926年9月,漳州商贾捐资重建,桥面为钢筋水泥结构,长470米,宽8米,桥墩为坚固石块垒筑,拟取名“南薰桥”,1926年11月北伐军入漳更名“中山桥”,其造型与环境,在当时被称赞为,现代化造型和古老的风格完美的融合,气势雄伟,蜿蜓绵长,似一长龙横卧在碧波荡漾的九龙江上。东新桥在中山桥东面,是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知府韩擢建造,据《龙溪邑侯计公重建文昌桥碑记》称“文昌桥”,俗称“新桥”。当时桥中建有水月亭,祀观音菩萨。桥南建观海楼,刻“文昌桥”三字。桥北建文昌阁,从楼阁上“四望环碧,长桥卧波,萦溪若带,为郡胜览”(见《漳州史迹》)。桥屡毁屡建,1920年采用钢筋混凝土改建,名“东新桥”(“东新桥”三字,系书法家李瑞清,号清道人书写的),护法区工务局局长周醒南撰书碑记。最引人注目的是桥面上昂然挺立的水泥柱桥灯,颇有几分现代气息,每隔几步桥栏边就有一个突出的半圆形的“小港湾”(即“月台”),可供路人休息或饱览江面点点的风帆。东新桥于2002年因危桥被拆除。
  九龙江西溪过了东新桥、草寮尾后,在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以前,河水从诗浦九渡尾与顶洲之间涌入,沿着港脚、港口等村落向北流到了浦头,形成了一条由南向北抱城状的河道。河水到了浦头后,水流分成二条:一条朝东北,流经渡船头、新店入九十九湾,可通向九龙江北溪;另一条朝东南,流经土坪、后坂、碧湖,与龙溪县颜厝乡古县田里港合流汇入西溪下游,通向石码、海澄、厦门等。清康熙五十六(1717年)“四月二十七日大水,田里港(今颜厝附近)岸崩,南河(即南门溪)从田里港直下,而诗浦绕城之水不复环抱”。致下游河流改道,浦头等内河航道受影响。南门溪十里到丹洲、马洲,又十里到镇头,两山夹峙,叫“狮象把水口”,形似狮和象,过去有陈公城,是明吏部郎中陈天定建来御寇的,惜已不存。新中国成立后为抗御自然灾害,于1963~1969年在这里建水利公路两用的西溪桥闸,长654米,共99孔,成为龙海“西溪水利一条龙”的重要工程,规模雄伟,俨然天堑通途。在颜厝镇白云山腰上有风景幽静的白云岩,登岩远眺,九龙江奔流向东,绿野平畴,溪山如画,与江的北岸云洞岩遥遥相对,并称为“姐妹岩”。岩上白云萦绕,景色迷人,相传为唐代高僧虔诚禅师住锡处;宋代理学家朱熹任漳州知州时,在岩上建紫阳书院,亲手在匾额上题出“与造物游”四字;后人为纪念朱熹,在书院前面建“百草亭”,亭上立一石碑,上书“紫阳夫子解经处”;明代著名学者黄道周,在寺庙门楣上题写“白云深处”隶书四字;清代唐朝彝也在寺庙前面造朱子祠,以祀朱熹。白云岩,历史上曾是文人墨客常至之处,留下许多珍贵墨宝,构成一处旅游景观。
  九龙江航道航运
  九龙江流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北溪在华安潭口以上多高山峻岭,河道比降大,天然落差1240米,滩多流急古来舟楫不通,潭口以下河道开阔,利于航运;西溪在南靖靖城以上流经群山峡谷之中,唯在平和、南靖县城及龙山和宝林一带有几个较大的盆地。靖城以下河道开阔,沿岸为丘陵和平原,丘陵高度一般为35~100米,平原高度在35米以下。
  九龙江,川流于闽西南。河流以北溪为九龙江干流,由北而南流经华安、长泰、芗城、龙文、龙海等地,过浮宫海门岛,于嵩屿附近流入厦门海湾。航道自华安与漳平交界处的涵口起,至龙海猫江屿入海,长196.5公里。航道分三段:涵口至华安县丰山镇碧溪长99公里为上游航道;碧溪至龙海市三叉河(又称福河,北溪与西溪汇合处)长66.5公里为下游航道;三叉河至海澄猫江屿31公里为通海航道,再东航9公里,即抵厦门市。
  芗城境内北溪航道,从浦南金沙至浦南蓬洲,长19.7公里,处于下游航道,江面有400~500米宽,水流平缓,从潭口到浦南镇浦南村,河床多属卵石浅滩沙洲,浦南以下因上游流水泥沙多在此河段沉淤,沙洲发育。河道水位随季节性变化,每年4至8月为降水期,9月至翌年3月为枯水期。
  据浦南水文站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测试:水位最大变幅9米。历年最大流量9400立方米/秒(1960年),最小流量31立方米/秒(1963年),年平均流量258立方米/秒。民国时期航道枯水期水深2~3米,可通航60吨位船舶。1938年国民党军政当局为阻止日军入侵,在九龙江下游至龙海浮宫筑水下封锁线后,航道日浅淤积严重。1971年北溪河口角美沙洲的郭洲头兴建南、北港两座水利闸桥,对航道也有所影响,目前航道宽10~25米,枯水期水深0.5~0.9米,仅维持通航20吨位以下的船舶。
  明、清至民国时期,每日停泊于漳州城区码头和浦头、浦南两港的木帆船达300~500艘,漳州至石码、华安新圩至石码往返的木帆船日以千计。北溪航运自华安新圩经浦南至龙海石码,长76公里。民国初期,北溪各港口木帆船达200多艘;民国37年(1948年),华安新圩、沙建两港计有木帆船168艘,年货运量约1.10万吨。新中国成立初期,木帆船达250多艘,其中:新圩港72艘,航行新圩——浦南——石码航线,客货兼营;沙建港99艘,航行沙建(汰口)——浦南——石码航线(48公里),客货兼营;浦南港45艘,航行浦南——石码航线(29公里),以货运为主,年货运量0.8万吨至1万吨。1953~1956年,漳州机场和鹰厦铁路兴建期间,上自新圩、岭兜,下至郭坑,每日上下运输的木帆船多达500多艘。时至八十年代,仍以机动船维持新圩——浦南——石码航线的运输。
  西溪也是九龙江干流之一,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南靖、芗城、龙文、龙海等地,在福河(三叉河)与北溪交汇,再经石码,由猫江屿入厦门海湾。南靖靖城双溪口以上为西溪上游航道,长95公里;双溪口至三叉河长35公里,为西溪下游,其中芗城境内航道西起天宝墨溪,东至诗浦溪、浦头溪入西溪出口处碧湖港附近(康熙五十六年后,西溪水流改道从田里港直下),长12.6公里,为西溪最繁华河段,沿城区河段称南门溪,由西向东有中山桥、漳州战备大桥、东新桥(2002年危桥拆毁)、漳州大桥。此河段处于漳州平原低洼地带,河道宽500多米,水势平缓,平均比降万分之一点四,河床沙洲发育,淤沙较严重,航道地貌多变。流量和水位季节性变化显著,降水期多集中于每年4~8月水量丰富,9月至翌年3月为枯水期水位下降。多年平均降水量1560~1720毫米,每逢洪水泛滥,下游流域几成泽国。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西溪航道水位,以城区漳州港为中心,有漳州——石码——厦门、漳州——山城——南坑等8条航线。上游抵水潮航道枯水期水深0.5~~1.5米,通航3~6吨位木帆船;下游至石码航道枯水期水深1.5~3米,全年通航吃水深1.8米,航行50~60吨位的汽船和木帆船。海水潮涨可抵东新桥,厦门汽船和木帆船常停泊于新桥头码头。1938年国民党军政当局为阻止日军入侵,在九龙江下游抛石沉船、构筑水下封锁线后,航道淤积年甚一年,海潮仅影响到龙文区步文镇碧湖。1970年在九龙江西溪下游处11公里的洋西,兴建长684米、设有船闸一孔长24米、宽10米的西溪桥闸,使西溪航道变化较大,江心沙洲发育,枯水期沙洲高出航道,水深仅0.4~0.7米,航道宽6~15米,只通航12吨位以下船舶,1980年上游航线停航,1982年后,全线停航,今为小船短途运输且船只亦寥若晨星。
  九龙江芗城流域经济概况
  九龙江北溪、西溪下游,构成以漳州为中心的广袤五百六十平方公里的一片大平原——漳州平原,是福建省最大的冲积——海积平原。福河以下为河口三角洲,河口的潮区界北溪至龙文郭坑篁渡铁路桥,西溪至漳州东新桥。枯水期咸水界可达北溪的江东桥和西溪的官田。由于下游河床较宽,水流平缓,泥沙容易淤积,加上潮水顶托,每年淤积的泥沙向河口推进200米左右,造成九龙江下游三角洲迅速增长。据地质资料和有关记载,漳州平原在更新统(地层划分名称)早期,仍是闽南古海湾,受新构造运动的强烈抬升,海底逐渐成陆。唐贞观年间(627~649年)“江之东”还是“汪洋大海,白浪滔滔”。推测江东至角美和南岸的石码一带以及江心浒茂、乌礁等洲地都是唐代以后淤积长成的。
  九龙江流域从漳平至龙海沿江两岸,四季常青,土地肥沃,物产富饶,是福建省农业高产区,有“闽南谷仓”和“水果之乡”之称。粮食作物以稻谷为主,辅以大小麦;经济作物有甘蔗、黄麻、茶叶,烟叶、花生等;果品种类繁多,有著名的芦柑、香蕉、荔枝、龙眼、菠箩、柚子等;有久负盛名的漳州水仙花和各种花卉;热带作物有橡胶、剑麻等;林业主要在华安、南靖、平和等山区县,其中有5万余亩的热带雨林,还有龙海沿海3000亩红树林。漳州市境内有制糖、食品、机械、化工等工业企业;渔业,畜牧生产发达,多种经营历史悠久,商品经济颇为活跃。
  九龙江北溪沿岸的浦南,唐代开始就是开发集镇之一,据《福建财政史》记载,“唐代,福建地方财政对本地区航运交通事业的发展,亦颇多建树。唐代前期,由于漳(州)、汀(州)二州的设置,九龙江航线迅速得到开辟”,“这期间,农田水利建设亦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些工程的兴建,均需动用一定州县库金”。随着开拓九龙江水上交通,沿江人口大增,村落也多依山傍水而建。宋代,北溪流域的社会经济已呈现兴盛,“九龙江全线舟楫通航”,浦南成为连结闽西南物资交流的枢纽。宋嘉熙元年(1237年),扼漳州到福州交通的江东桥(即虎渡桥),将浮桥改为石桥,使北溪航线“舟楫进出自如”。浦南处在潭口下游,河道宽阔,流水平缓,沿线自然港岸优越,水上运输发展到一定规模。同时,沿江丰富的土特产,为开辟集市贸易创造了条件,到了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以后,漳州已成为主要商业城市,农贸市场有浦南市、华封市、店仔圩等。浦南已成为漳平、华安、长泰、安溪等地粮、糖、茶、纸、木材、竹器、水果等物资的主要中转地;同时,还经营漳州、石码、海澄、厦门等地物品的购销与客户汇兑业务。当时北溪航线有“四省通衢、万人过迹”的称誉,浦南即是北溪有名的“浦南港”,仅次于“漳州港”的地位。浦南附近还开辟了一些渡口,如渡东渡(松州渡)、香洲渡(元代设税课局)、鳌浦渡(又名云英渡;宋至清是通往长泰的官渡)、溪园渡、何厝渡等,九龙江北溪形成了以浦南为中心一条水运网络和物资交往的枢纽。清代,北溪沿江盛产的坪山文旦柚、漳州卢柑、浦林橄榄等名优水果,由浦南港输出,运销海内外而享盛誉。
  九龙江西溪北岸的天宝,自古以来就是“天宝香蕉”的主产区,蕉园连片如林,有“十里蕉香”美称。天宝背靠天宝山(海拔928.8米),面临九龙江西溪,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开阔平坦,是“漳州平原”组成部分的“天宝平原”,这片肥沃土地,历史上是漳州粮食产区和商品粮主要基地。境内较大的内河有两条:一是发源于五凤山(又名五峰山,海拔775米)的崎下溪;二是大水港,发源于天宝山与五凤山,集雨面积109平方公里,泄流入西溪。大水港古称“浊水港”,《龙溪县志》载:“浊水港,发源天宝山,流十余里,南至乐仁(今茶铺)汇溪,其水常浊”,所以被称“浊水港”。该港道周边和西溪江畔,地势低,约有八千亩低洼地,常年内涝成灾,粮食难得高产。新中国成立后,兴修水利,改造低洼地,实施种养结合的“立体农业”模式,将洼地改造为鱼塘、种果和放养禽畜,多层次农业生产基地,取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如今,水渍地变为水产地、水果地,低产田的洼地成为高效益的宝地。
  天宝是九龙江西溪沿江的古镇之一。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漳州知州王冕将渔夫邱鄯网得一颗大宝珠进贡朝廷,为此该地被赐名“天宝”。宋理宗期间,里人郑玠中京元,故又名“京元”。天宝境地山水相连,村社紧邻,前有西溪水道,后有天宝山、风霜岭等山径古道,物资十分丰富。宋代就有天宝墟、天宝市。明代在天宝就有官方赋税入库,据明《南靖县志》载:“本县带办天宝税课局,岁办各色课钞壹千陆拾锭肆贯陆百玖拾壹文。”天宝处于九龙江西溪畔,河道宽阔,水流平缓,是很好的自然港岸,宋、元时期已是西溪主要航运港口之一,称“天宝港”。明、清时期,航线上通平和、南靖各内河,下达漳州、石码一带商埠。天宝港附近,还有塔尾渡、茶铺码头。
  芝山镇在天宝的下游,地处郡城西边,民国以前西湖、三湘江的水系与西溪江水相通,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丰产地带,但地势较低,常有洪涝灾害。1992年,“金峰工业开发区”在芝山境地蓬勃兴起,如今已经成为芗城工业基地。
  九龙江西溪自西向东流入漳州市区南边,从洋老洲至草寮尾河段古称“南门溪”。漳州港也是西起洋老洲,东至草寮尾,历史上是漳州古城和龙溪县水上交通主要口岸,也是九龙江西溪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和水上运输的交通枢纽。往昔水深河宽,江水与海水潮汐相通,自然港岸条件良好。宋代,船舶通达各地,明、清时期,列为福建省著名商港之一,航运更为发展,上承南靖、平和客货运输,下抵石码、海澄、厦门各大商埠,进出船只达500艘/日左右,60吨级木帆船也可以进出,驶向各地。南门溪水经古城西闸口与东闸口流入护城河,可航驶小舟运载货物,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在今北京路与南昌路交叉处建渔头庙石砌台阶码头,直至宋末元初城濠淤塞。元、明、清时期,漳州城的客运、货运移至城东的浦头港码头,或者由浦头港驶入城东顶田下通广桥码头(装卸苏广杂货、南北药材等物资)。民国8~11年(1919~1922年),陈炯明、周醒南在漳州城区进行市政建设时,用拆除旧城墙的条石,在南门溪漳州港北岸修建一条石砌驳岸,称澄观道。沿驳岸西起洋老洲,东至草寮尾,长1716米,兴建12座石阶驳岸码头、12个简易踏步码头。民国13年(1924年)又建七星巷码头。各码头列表如下:
  附:漳州港(南门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四个专用码头;旧桥烧灰巷壳灰码头;旧桥南驿路街柴灰码头;新桥南芒果树脚水果壳灰码头;下洲砖瓦红料码头。
  (原载《芗城区交通志》)
  从“芗城区新旧码头概况表”可以看出,南门溪(漳州港)各码头装卸主要物资有:稻谷、红糖、木材、毛竹、建筑材料、棉纱、烟叶、油料、水产品、纸、日用杂货、农副产品等,说明民国时期至新中国初期,南门溪沿江的澄观道、厦门路是漳州城区最繁荣地段之一,也是沿江经济概况的缩影。1958年漳州火车站通车后,货运多弃舟就陆,码头日渐逊色。1982年后西溪淤浅,漳州、石码、厦门航线停航,码头也淤塞废置,唯有1960年在大路头码头下侧与1961年在塔仔脚新建的这两座栈桥式码头,为机动车装溪沙使用。
  九龙江的洪水灾害
  漳州倚山面海,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降水在时空分布上很不均衡。大气干、湿环境在季节上的交替变换,形成了漳州气候干湿两季特别分明;复杂地形的影响又造成区域特殊气候小环境。4~6月间,常阴雨连绵,时而引发中、小洪水。7~9月发生于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形成的台风(热带风暴)经常登陆或影响漳州市。据水利部门1951-1983年统计,漳州平均每年受台风影响3.03次、南靖4.2次、平和4.1次,特别是从广东汕头至海陆丰之间登陆的台风,侧面影响带来的大暴雨,常造成洪涝灾害。台风暴雨对九龙江西溪影响尤为严重,在其上游有四条主要支流分布如扇状,山洪急流呈幅射状,加上坡降陡,河道短,集流快,形成峰高量大的洪水,且发洪时间又多在早、晚稻生长季节,更加重了洪水的危害性。长期以来,洪水灾害对漳州市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造成重大威胁。
  据志书记载,漳州洪涝灾害频繁。洪水危害以九龙江西溪尤甚,自宋咸平二年(999年)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910年间,发生大洪水有44次,平均约20年一次。其中洪峰流量达8500~10000立方米/秒的特大洪水5次,分别发生在明成化十年(1474年)、隆庆四年(1570年)、清康熙七年(1668年)、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5000~8000立方米/秒的大洪水16次。二十世纪以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农历九月二十二日洪水为最大,据调查推算西溪干流洪峰流量达8850立方米/秒,相当于110年一遇;其次为光绪三十年(1904年)农历七月十六日,经调查推算洪峰流量为7500立方米/秒,相当于79年一遇。历次洪水损失,虽无详尽统计,但从文献记载可以看出,灾情是十分惨重的。附:历史上台风,洪水灾情记载。
  (原载《漳州市水利志》)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溪发生较大洪水8次,其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4次,八十年代4次,以1960年的“六·九洪水”灾情最重,洪峰流量达6140立方米/秒,相当于33年一遇,由于五十年代兴建的防洪堤尚未建成,洪水泛滥,漳州平原一片汪洋;北溪发生2次大洪水,最大也是1960年的“六·九洪水”,洪峰流量达9400立方米/秒,相当于50年一遇,其次为1961年的“九·一三洪水”,洪峰流量达8930立方米/秒。附:新中国成立后历年台风、洪水灾情简况:新中国成立后历年台风、洪水灾情简况
  (原载《漳州市水利志》)
  据漳州气象台1884~1990年的106年资料分析,登陆和影响漳州市的台风(热带风暴)共195次,平均每年1.8次,其中正面袭击40次,平均2.5年1次,侧面影响155次,平均每年1.4次。台风的灾情,史志记载不完整。新中国成立以来,1959年8月23日3时,3号台风在海澄镇海(今龙海镇海)附近登陆,最大风速为50米/秒,又逢大潮,海澄、龙溪一带狂风连续4小时,灾情严重。1960年6月9日3时,1号台风在香港登陆,转向东北方向移动,横扫漳州市及九龙江流域,北溪浦南站洪峰流量9400立方米/秒,相当五十年一遇,5天洪水总量14.7亿立方米;西溪郑店站洪峰流量6140立方米/秒,相当三十三年一遇,5天洪水总量7.45亿立方米,沿江堤防均漫顶溃决,九龙江平原一片汪洋,漳州市区水漫街巷,舟行于市,许多民众被洪水围困,驻军陆、海、空齐出动,飞机空投食品救济灾民。1981年9月22日,16号台风在广东陆丰登陆,西溪中山桥水位超过警戒线4米以上,时间长达20小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洪水高水位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市区防洪堤经受考验,安然无恙。1985年6月26日,4号台风于6月24日12时在广东汕头附近登陆,后由西北转向偏东,穿过漳州市,过程雨量300毫米以上,西溪中山桥洪峰水位达14.70米,是建堤以来最高水位,洪峰流量4080立方米/秒,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三大洪水;北溪浦南站洪峰流量6120立方米/秒,漳州市区安然无恙。
  附:芗城若干年台风、洪水重灾年灾情简况。
  (原载《漳州市水利志》)
  九龙江西溪、北溪的水利设施
  漳州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对洪水灾害进行长期艰苦的治理,建设一批水利工程,积累了治水经验。根据史料记载,自唐代以后,水利逐渐兴修,两宋时期和明代发展较快,不过工程简陋,抗灾能力低,屡建屡毁,能保留下来的不多。历代水利设施有兴有衰,反映了古人治水兴利除害的成就,在各个历史时期,对农业生产的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历史记载欠缺或不完整,仅将现有旧志书及资料简介如下:
  一、西溪重点防洪工程
  明成化四年(1468年),漳州指挥使王景,筑土堤以御溪流。
  明成化九年(1473年),因连年洪祸,巡抚张璝命筑石堤,保城基。
  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秋,姜谅任漳州知府,初来接任“水旱相仍,民多为盗”,谅“散粟怀徕之”……十八年(1482年),筑外堤,高一丈三尺,长一百余丈,阔十一丈,堤顶建亭,称名“保安”。本郡人陈舒撰写碑记。
  清康熙六年(1667年),建西河堤,在南靖县西门外,知县白拱薇始筑土坝后,知县邱宪章、彭璋、金鼎锡、沙汉缨相继修。清乾隆版《南靖县志》载;“拱薇始至,以邑多水患,议筑西河坝护城。甫鸠工,洪水骤涨,诸屯落多漂殁,拱薇悉心筹划,收殓赈济……卒成西河坝之功”。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在知县邱宪章任内,由黄方伯领众重修双溪坝。还置义田收租,作为平时维修费用。但这些堤坝“仅捍城西一隅耳”。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蓝理捐资建诗浦港岸。《漳州府志》载:从诗浦溪上流分而出者为田里港……自戊申(注:即1668年、康熙七年)以后,洪水时至,港岸崩陷,西溪之水遂从此港直下,汇出陈州之上入于大溪,而诗浦旧溪沙壅,绕城之水甚微,诸绅士以有关形势,募众填筑寻圮。四十六年,陆路提督郡人蓝理,慨然引为己任,捐资数千金筑之,填塞坚固,从此西溪之水绕而抱城,数十年未竟之志,一旦成功,众以不非提督之大力莫克成,而蓝又肯身任其事,立石以纪之。但好景不长,只经10年,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四月二十七日的大洪水,”田里港岸崩,南河从田里港直下,而诗浦绕城之水不复环抱”。此后,西溪故道改变流向,浦头港航道也逐渐淤积,走向衰落。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南靖文史资料》第14辑载述:……甲戌闰四月十八日洪水灾害……湮及墨场(今称墨溪)等六保,”势弥漫不可当”。时任汀漳龙道观察杨景素建议,增筑长坝,经巡抚陈宏谋亲勘指示机宜,酌定自西门总起……改筑土堤三十六丈,筑高一丈六尺,宽八尺……增筑土堤三百五十丈……接着又从定水桥至塔仔尾,修筑一条长一百五十丈,高一丈二尺,宽四丈土堤,接连龙溪墨场的长堤。龙溪县邑亦帮修十分之三,合计自西门至文昌塔共长六百丈……。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知县吴宜燮重浚墨溪堡石坝。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游靖城已建西河堤连至文昌塔及墨溪,既做村道通行,又保护“东塔”。天宝沿江也“筑堤堰”,相连塔尾,墨溪。其时尚未有陆路,天宝水运很发达,圩市兴旺,筑堤堰既防御洪水保护圩市,又作为码头上下水装卸,还可用于岸路通向靖城。因临江筑堤,商贾较集营于堤旁,故堤顶建庙保佑,堤身迎水坡都成列种竹,堤后种植大片果树,既护堤又蔽荫。二年后,又加固堤身及加筑丁坝二道。
  清光绪十年(1884年),因连年洪患,西溪沿岸的渡头、康山和诗浦、下洲,都修堤或建陂圳护村;城西洋老洲——三相公港建堤,堤上置土地亭一座。并配水闸二处作为引、排水之用。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修天宝防洪堤。山美、塔尾、后坑三村立石碑,铭《功德碑记》:光绪十八年,秋遇旱,知县孙兴寿(浙江嘉善人)就地捐资,乘冬水涸季节修理堤,于四月工竣而堤之……。
  上述这些堤堰,从靖城至下洲,长20多公里,是经过数百年才完成的,但质量差,抗洪能力低,只能抵御一般小洪水,大洪水则出现崩塌或决口。1908年特大洪水,堤堰大多被摧毁夷平,仅留靖城、天宝二条残缺不全、百孔千疮的土堤和诗浦堤段的几处沙墩、基迹,以后,仅是靠农民修修补补。有一首民谚:“江水清、好年景;江水涝(混浊)、性命无”,这是说洪灾的情况。
  民国期间,因战事频繁,基本没有投入较大水利建设。民国33年(1944年),由于经历多次大洪水,使沿江人民遭受严重灾难,鉴于舆论及灾民呼声的压力,当局派出行政院水利委员会驻闽水利专员、兼中国农民银行技术专员杨建等一行,视察九龙江。经视察沿江及上游诸县后,报告称:“九龙江沿江童山濯濯,而后泥沙直泄而下,上游溪床较陡,泥沙被水冲流不足为患;及抵下游,自南靖水潮以下与在龙溪(漳州)、海澄县境,江面辽阔,水流转缓,泥沙遂得沉淀,江床普遍淤积,航行甚感困难。且遇山洪,农田辄遭淹没,又江中深水道变化无常,其接近江岸时,先将堤防基脚刷空,堤身随之下崩,而对岸反行淤涨,如此轮流更替,永无止境。及抵龙溪、海澄境内,江流复受潮汐影响,为害更烈。沿江土堤年筑年毁损失难以估计,故三县农民因环境所迫,对于农田水利向所注意,农闲筑堤培土,认为惯例,沿江新筑工程在在皆是……惟查堤防崩溃之原因,关系堤防本身筑之优劣者少,而关系水道之变迁者大,如当局对于水道无整治办法,堤防决无保障。……”
  当时提请福建省水利局召集南靖、龙溪、海澄、华安、长泰五县代表,组织九龙江水道整理委员会,成立工程处进行测量设计工作,分别举办航道整理与保护堤防工作。经费拟向沿江农田及往来船舶征集之。事后,各县以“浚河捐”名义,向船户、码头舟渡和货物装卸等客户征集经费,不知收取多少,但未见修建防洪工程。据说,只有漳州的草寮尾河段护用二条捞沙船清浚河沙和修建一条十多米长丁坝。
  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的运动,依靠集体力量,各地掀起了以治水为中心的兴修防洪工程的高潮,至1965年西溪沿江修建的重点防洪堤有:南靖县的靖城(3.6公里)、郑店(6.3公里),径溪(4.2公里)计长14.1公里;漳州(今芗城)的康山(5.04公里)、石堤(2.17公里)、下洲(3公里)、南岸(1.33公里)、天宝(7.12公里),前山一渡头(2.612公里)计长21.272公里;龙海的步文(6.4公里)、九湖(3.8公里),颜厝(9.83公里)、榜山(10.12公里)计长30.15公里;平和县防洪堤总长10.51公里。
  此外,为削减洪峰流量,保护沿江堤防的安全,提高防洪标准,1990年于上游南靖建成“南一水库”。
  南一水库,是南靖船场溪一级水库的简称。控制流域面积522平方公里,最大坝高96.8米,总库容1.58亿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有发电、灌溉和供水等效益的大型水库。
  1、可削减漳州堤段洪峰流量680--940立方米/秒;
  2、可削减南靖县城关洪峰流量1150立方米/秒,使南靖防洪堤由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提高到36年一遇。
  3、坝后发电站装机二万千瓦,平均年发电量6760万千瓦时,并增加下游各梯级电站年发电量4440万千瓦时。
  4、枯水季节,可增加西溪流量2--8立方米/秒。
  当市区防洪堤达到洪峰流量5100立方米/秒标准时,南一水库加上其他辅助措施,基本上可抗御漳州市建国后最大洪水,即1960年“6.9”特大洪水、洪峰流量6140立方米/秒,相当于33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二、北溪重点水利工程
  北溪有丰富的水源,流域的集雨面积9640平方公里,上游山多林密来水量旺盛,河道多是山地性河流,滩多流急,天然落差为1240米,年均径流量82.3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的理论蕴藏量为90万千瓦,占九龙江河系水力资源总量的81%。旧社会,这样丰富的水能除用于航运外,未能发挥水利的作用,人们称“水在江里流,田在岸上旱”、“白看流水向大海”。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利用北溪良好的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地兴建众多水利工程。其中较大的水利建设工程有:
  (1)华安水电站。位于华安县境,控制流域面积6880平方公里。系利用华安县城至新圩,长22公里河段,落差53.8米,在城关附近建拦河坝,引水到新圩附近的红旗山建厂发电。于1971年10月动工,1979年9月竣工发挥效益。它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是闽西南电网的骨干电厂。又是一座渠道、隧洞混合引水径流开发的水电站,总装机容量6万千瓦,年均发电量3.6亿千瓦时。
  建站后,缓和了当时闽西南缺电问题,对支援龙岩、漳州及厦门的工农业生产用电和人民生活用电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水电站的工程设施与当地的自然风光,巧妙的结合,竟成为华安县一处别致的景点。“华安九龙大观园”称水电站坝区为“万顷平湖”。锁住湍急的北溪之水,使华安城关形成一个十多公里长的带状人工湖,使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城如妙龄少女临镜梳妆,益发婀娜多姿……。春夏雨季,闸坝泄洪,坝下雷声轰鸣,波涛飞卷,极为壮观;秋冬之际,湖面碧波万顷,垂钓者沿堤而聚,陶然于水趣,欣然于所获,其乐无穷。
  (2)北溪引水工程北溪引水工程,位于北溪下游左岸,龙海河段江东附近,古代曾建成官港。有关史料述:宋时,龙溪县角尾沿江一带,因田地咸卤,开港道一条接入柳营江水冲淡以利耕作,每当农闲,当地官员就督导乡里民力修建,故被称官港。1956年修建成为靠潮水顶淡、引水蓄在港道的江东引水工程;1967年又在引水口上游增建电力灌溉站,补充旱时供水。北溪引水工程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扩建、新建的。工程主要由郭洲头南港、北港两座拦河桥闸和左、中、右三条大干渠组成。控制流域面积9640平方公里,渠道总长83公里。北港桥闸25孔,全长293米;南港桥闸15孔,全长200米,南北港各建一座船闸,北港船闸可容5吨量级船只航行,南港船闸可容100吨量级汽船航行。闸上公路宽7.5米,整个桥闸引水量为40立方米/秒。左干渠自龙海段江东桥进水,流入江东旧渠,流量22立方米/秒,其中:供角美、厦门海沧农业用水6立方米/秒;供角美沿途各村用水4立方米/秒;供厦门市12立方米/秒。渠道全长51公里。
  中干渠从郭洲头进水,流量8立方米/秒,主要灌溉龙海市紫泥镇浒茂、乌礁两洲田地,渠道全长25公里。
  右干渠从龙文区马崎村进水,流量10立方米/秒,主要用于补充西溪引水工程枯水期之不足,渠道全长5公里。三条渠道共有附属建筑207座,设计正常蓄水位为4.8米。
  该工程1972年5月动工兴建,1980年5月竣工投入运行。几年来,每年平均引水量达3.8亿立方米。桥闸、渠道的运行基本达到输水、蓄水、行洪和通航的设计要求。至2003年6月共23年,累计向厦门市供水9.2亿吨,每年供水量占厦门总用水量80%以上。基本上解决厦门长期缺水问题,为厦门经济特区的建设提供水资源的保证。被厦门各界称为造福之水、兴旺之水。厦门报社称北溪引水工程是厦门经济特区的命脉。九龙江水资源是厦门生命之源,活力之源,也是厦门经济腾飞、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证。
  1999年,为追溯九龙江的源流,厦门晚报等发起“共饮一江水——九龙江生态综合考察”活动。他们溯江而上到龙岩市,访查万安溪的江源第一村,在连城县曲溪乡冯地村等地查勘、收集大量资料,发表了几十万字的考察报告,引起国务院、福建省和沿江各县市的重视,也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与配合。历经四年的跋涉与艰辛的工作,就在海拔1500多米连城的将军山,发现了九龙江源头之一万安溪的源头。在2003年9月27日,由厦门、漳州、龙岩三市和连城县领导,包括厦门报界、环保部门及当地干部群众等,在连城县由该乡冯地村,隆重举行“九龙江源头环保行动暨揭碑仪式”。这块江源之碑由沿江的龙岩、漳州、厦门三市以政府名义树立。碑名“九龙江之源”五大字。碑石来自距冯地村约30公里的罗坊河。石碑高3米,宽1.6米,周长6.2米,总重16吨,是块质地良好,造型壮观,符合刻石要求的天然石材。石上《九龙江源碑圮井并铭》碑文的作者王翼奇,厦门人,原在浙江古籍出版社任副总编辑和浙江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是一位古典文学专家,尤长诗学、书法,杭州有多处景点有他撰写的诗联。碑石上镌刻“九龙江之源”五大字,书法作者为谢澄光,龙岩人,原厦门市文联主席,是一位书法家,碑文书法遒劲有力,别具一格。
  这块碑是九龙江有史以来第一次树立河源碑,让生活在九龙江的儿女们,知道这条母亲河的生命源泉,更好地关爱她,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1999年的10月下旬,仅隔万安溪寻源立碑一个月,厦门晚报等九龙江生态考察队,又在雁后溪勘查到九龙江北溪第二河源,地点在龙岩市新罗区小池镇的岩顶山,这里高山入云,层峦迭嶂。考察人员经过一段最为艰苦的陡峭山坡后,抵达岩顶山主峰黄连盂。山上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岩顶山主峰黄连盂,海拔1807米”,是龙岩市委机关干部登顶见到新世纪第一缕曙光时立的。源头溪水从山腰汇流而下,曲曲折折穿峡过谷,流入九龙江,流向厦门……。
  (3)北溪重点防洪堤工程
  北溪防洪堤多是建国后兴建的,至1967年建成的有:
  长泰县龙津溪沿江防洪堤:南岸(右)城关至珠浦,堤长7.7公里;东岸(左)欧码至后岗山,堤长5.1公里;陈巷,古仓至下宅,堤长7.14公里,总长19.94公里。
  龙海北溪干流防洪堤:内林,内林至太阳山,堤长3.30公里;角尾,江东至玉江,堤长7.30公里。总长10.60公里。
  芗城区浦南镇北溪干流防洪堤:从金沙堤段起至东坑堤段,包括对岸溪园至蓬莱(2.899公里)计18个堤段,总长13534公里。其中吴浦土堤(0.22公里)是保护漳州机场的重要堤段;金沙、后林(1.44公里、0.58公里)堤段的堤顶,作为漳华公路通行使用。
  九龙江源远流长,闽南人民称之“母亲河”,其维护的任务还是很艰巨的,其功能却是很宏大的。
  飞来梁
  漳州府署大堂,近檐一梁,长信中梁,上书“天宝飞来”四大字。相传朱子在漳时,郡中天宝山寺有僧,道行甚著,远近敬奉,凡守莅任,必先往谒。朱子独不然,僧衔之。一日,幻其寺中梁为龙,来署肆扰。适朱子在堂治事,见其飞至,以笔蘸朱掷之,堕地仍为梁。吏有识之者,乃知僧之所为,亦不之究。时方修署,遂以备用焉。四字亦朱子所书也。近署为小刀会匪所毁,此梁亦与俱烬矣。
  按:公知漳州时,尝建书舍,面天宝山,踞开元寺,顶上撰联刻石柱云:“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今附载公大全集后。梁茞邻采入《楹联丛话》。后书舍废,柱陷于地。同治三年秋,粤逆陷漳州,开元寺亦毁。明年四月,城复,汀漳龙道夏小涛观察,就寺基改建学宫,掘土数尽,适得所陷石柱。人遂竞传为公之遗谶。文集、联话都不一考,可笑也。今署梁有“天宝飞来”四字,疑公当日因府堂对山所题,俚俗附会为幻龙之说耳。(清施鸿保《闽杂记》卷3)(竹深辑)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芗城区新华西路史话、漳州刺绣、漳州布行名店、漳州中山公园史话、青年路的概况与变迁、何衙内始建时间及其他、修文路上史海钩沉、威镇阁古楹联补叙、北京路古街段史事钩沉、朱熹治漳政略、芝山三亭及其台堂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