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街400多年历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939
颗粒名称: 古街400多年历史
分类号: K928.78
页数: 3
页码: 156-160
摘要: 唐建州后,中原文化迅速传入,农业经济明显发展,由“刀耕火种”跃为“一年两熟”。因人口稀少、分散,民间交易是“正午击鼓为市,傍晚鸣钟散圩”。宋代北方战乱,屡有避乱百姓南下入漳,劳动力增加,有利生产力发展。民间广泛兴修水利,注重精耕细作。手工业也开始发展,漳绒、漳纱、吉贝布、陶瓷、铜铁器等由广州、泉州港输出国外。明代景泰年间漳州月港边民冒“海禁”危险私自与外商交易。成化、弘治年间,葡萄牙、日本、西班牙等国商船屡到月港经商贸易,月港洋市兴盛推动漳州经济繁荣。明天启年间,荷兰殖民者入侵,封锁闽台海面,掠夺商船,月港洋市开始衰落。由于漳州历史悠久,城内文物丰富。
关键词: 漳州 市区街貌 历史

内容

唐建州后,中原文化迅速传入,农业经济明显发展,由“刀耕火种”跃为“一年两熟”。因人口稀少、分散,民间交易是“正午击鼓为市,傍晚鸣钟散圩”。宋代北方战乱,屡有避乱百姓南下入漳,劳动力增加,有利生产力发展。民间广泛兴修水利,注重精耕细作。手工业也开始发展,漳绒、漳纱、吉贝布、陶瓷、铜铁器等由广州、泉州港输出国外。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年)漳州月港边民冒“海禁”危险私自与外商交易。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年),葡萄牙、日本、西班牙等国商船屡到月港经商贸易,月港洋市兴盛推动漳州经济繁荣。据《漳州府志》载,嘉靖十三年(1534年),漳州“城内设三隅,东北隅有行春街(东铺头街)、东桥街、马坪街、北桥街等七街。西隅有西市头街、西桥街、县前街等八街一巷。南隅有南市街、双门顶、东坂后街、府学前街等六街。合计廿一街一巷。这些街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在海商推动下,明隆庆元年(1567年),明廷取消“海禁”,正式在月港设洋市,对外贸易兴盛。隆庆六年(1572年)知府罗青霄重修城垣,在城东南建“威镇阁”,与西北隅芝山仰止亭相望,这是古城内最高的建筑物。仰止亭与威镇阁后被称为漳州城的标志。万历年间(1573-1620年)月港洋市达到全盛,与东西洋等30多个国家与地区贸易。漳州城内成为“百工鳞集”、“机杼炉锤”交响的手工业城市。
  明天启年间,荷兰殖民者入侵,封锁闽台海面,掠夺商船,月港洋市开始衰落。明末清初,明郑成功军队与清军在漳郡一带交战,经济深受破坏,原来繁荣的城区,一片破败衰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归顺后,漳州才趋安定。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恢复生息,城区才渐复元气。《漳州府志》载,乾隆二年(1737年)漳州城内有廿七条街。即府前街、新府路街、卫口街、南市街、西桥街、马坪街、道口街、海道后街、东坂后街、公府街、东桥街、少司徒街、渔头庙街、步武街、东铺街、县口街、西市头街、开元口街、总爷街、正气街、后街、观口街、三圣庙街、北门街、北桥街、院路街、霞井街。城内还有东铺头市、西市、南市、北桥市等四个商市。清代市貌是“店小街短路狭牌坊多”,古街都是平房,店面既狭又浅。每条街只几百步。如南昌路就有三街:东段为步武街、中段为渔头庙街、西段为公府街。街道宽的一丈多,狭的不上一丈,左手在东店买烟丝,右手可在西店买烟纸,名为街实似巷。由于漳州历史悠久,城内文物丰富。清代古街矗立的牌坊有“进士坊”、“解元坊”、“少司徒坊”、“父子进士坊”、“都宪坊”、“司徒大夫坊”、“父子少卿坊”、“多贤坊”、“五星聚奎坊”、“七科进士坊”、“理学名臣坊”、“尚书·探花坊”、“三世宰贰·两京敭历坊”、“勇壮简易·所向无前坊”、“闽越雄声·楚滇伟绩坊”等30多座。显示漳州历代兴学重教,科第蝉联,人才辈出,文化灿烂的历史。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芗城区新华西路史话、漳州刺绣、漳州布行名店、漳州中山公园史话、青年路的概况与变迁、何衙内始建时间及其他、修文路上史海钩沉、威镇阁古楹联补叙、北京路古街段史事钩沉、朱熹治漳政略、芝山三亭及其台堂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郭上人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