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区街貌的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938
颗粒名称: 漳州市区街貌的变迁
分类号: K928.78
页数: 13
页码: 155-167
摘要: 漳州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据考古认证,在距今8万至4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先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有史以来,晋时漳地设绥安县,梁大同六年置龙溪县。宋初漳州始筑土城,周围四里。南宋嘉定、绍定间扩建为石城,周围3000丈。漳州城区街道的形成与发展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明清时期,城里有20多条古街,初具城市雏形。二是民国初护法时期,进行市区建设,拆除城墙,扩展城区,整建市容,建成城市规模。路上设置林荫带、花卉带;还新建公园、广场、绿地、雕塑、喷水池美化环境;一批古牌坊、书院、古宫庙等名胜古迹也进行修复。市区出现时尚与古典共存的现代城市气派。
关键词: 漳州 市区街貌 变迁

内容

漳州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据考古认证,在距今8万至4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先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有史以来,晋时漳地设绥安县,梁大同六年(540年)置龙溪县。唐垂拱二年(686年)建州。州治初建在西林(今云霄县境),开元四年(710年)迁李澳川(今漳浦县城),贞元二年(786年)州治迁龙溪县登高山下桂林村(今芗城区)。宋初漳州始筑土城,周围四里。南宋嘉定、绍定间(1211-1230年)扩建为石城,周围3000丈(约20里)。漳州城区街道的形成与发展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明清时期,城里有20多条古街,初具城市雏形。二是民国初护法时期,进行市区建设,拆除城墙,扩展城区,整建市容,建成城市规模。三是上世纪改革开放以后,漳州大力“改善旧城,建设新城”,市区向东发展,面积扩大近两倍;新建一批五层以上的住宅新区,出现数十幢10层以上的高楼大厦;新建的水泥街道有人行道及4车道或6车道。路上设置林荫带、花卉带;还新建公园、广场、绿地、雕塑、喷水池美化环境;一批古牌坊、书院、古宫庙等名胜古迹也进行修复。市区出现时尚与古典共存的现代城市气派。
  古街400多年历史
  唐建州后,中原文化迅速传入,农业经济明显发展,由“刀耕火种”跃为“一年两熟”。因人口稀少、分散,民间交易是“正午击鼓为市,傍晚鸣钟散圩”。宋代北方战乱,屡有避乱百姓南下入漳,劳动力增加,有利生产力发展。民间广泛兴修水利,注重精耕细作。手工业也开始发展,漳绒、漳纱、吉贝布、陶瓷、铜铁器等由广州、泉州港输出国外。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年)漳州月港边民冒“海禁”危险私自与外商交易。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年),葡萄牙、日本、西班牙等国商船屡到月港经商贸易,月港洋市兴盛推动漳州经济繁荣。据《漳州府志》载,嘉靖十三年(1534年),漳州“城内设三隅,东北隅有行春街(东铺头街)、东桥街、马坪街、北桥街等七街。西隅有西市头街、西桥街、县前街等八街一巷。南隅有南市街、双门顶、东坂后街、府学前街等六街。合计廿一街一巷。这些街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在海商推动下,明隆庆元年(1567年),明廷取消“海禁”,正式在月港设洋市,对外贸易兴盛。隆庆六年(1572年)知府罗青霄重修城垣,在城东南建“威镇阁”,与西北隅芝山仰止亭相望,这是古城内最高的建筑物。仰止亭与威镇阁后被称为漳州城的标志。万历年间(1573-1620年)月港洋市达到全盛,与东西洋等30多个国家与地区贸易。漳州城内成为“百工鳞集”、“机杼炉锤”交响的手工业城市。
  明天启年间,荷兰殖民者入侵,封锁闽台海面,掠夺商船,月港洋市开始衰落。明末清初,明郑成功军队与清军在漳郡一带交战,经济深受破坏,原来繁荣的城区,一片破败衰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归顺后,漳州才趋安定。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恢复生息,城区才渐复元气。《漳州府志》载,乾隆二年(1737年)漳州城内有廿七条街。即府前街、新府路街、卫口街、南市街、西桥街、马坪街、道口街、海道后街、东坂后街、公府街、东桥街、少司徒街、渔头庙街、步武街、东铺街、县口街、西市头街、开元口街、总爷街、正气街、后街、观口街、三圣庙街、北门街、北桥街、院路街、霞井街。城内还有东铺头市、西市、南市、北桥市等四个商市。清代市貌是“店小街短路狭牌坊多”,古街都是平房,店面既狭又浅。每条街只几百步。如南昌路就有三街:东段为步武街、中段为渔头庙街、西段为公府街。街道宽的一丈多,狭的不上一丈,左手在东店买烟丝,右手可在西店买烟纸,名为街实似巷。由于漳州历史悠久,城内文物丰富。清代古街矗立的牌坊有“进士坊”、“解元坊”、“少司徒坊”、“父子进士坊”、“都宪坊”、“司徒大夫坊”、“父子少卿坊”、“多贤坊”、“五星聚奎坊”、“七科进士坊”、“理学名臣坊”、“尚书·探花坊”、“三世宰贰·两京敭历坊”、“勇壮简易·所向无前坊”、“闽越雄声·楚滇伟绩坊”等30多座。显示漳州历代兴学重教,科第蝉联,人才辈出,文化灿烂的历史。
  护法时期的建设
  民国7年(1918年),孙中山命陈炯明兴师“援闽护法”。陈率部向军阀盘踞的闽西南进军,建立“闽南护法区”,辖汀漳龙17个县。护法区总司令部设在漳州原汀漳龙道道署,漳州成为护法区首府。陈部进漳后,大力振军经武,扩大势力,提出“建设新社会,提倡新文化”施政规划,成立工务局,开展城市建设。
  拆除城墙,扩大市区城墙周围3000丈,城基宽四丈八尺(16米),高一丈七尺(近6米),用花岗岩石条砌成。除保留东门一小段城墙及城楼作为“古城象征”外,其他城墙都拆除,工程甚为艰巨。时交通运输主要靠九龙江水路,市区向东南江边扩展。南城墙拆除后建博爱道。东城墙拆除后建大马路。在江边拓建澄观道(江滨路)、醒民路(厦门路)、竹巷下街(修竹街)、米市街、新兴街(解放路)、新马路及下沙街、马灶路等10多条街道。这些街道沟通市中心及东、南商业区,方便商品的运输流通。扩大了市区及商业区。
  拓宽道路,整建街容古街道路分三级整建。“凡路扩宽为20尺,街扩宽为30尺,道扩宽为40尺”。博爱道、澄观道、康乐道都扩为40尺。各街路比原来扩宽一至三倍,原街面店肆低矮参差不齐,全部整建成二层楼房,一层店面,二层开窗,整齐一致。为适应漳州春多雨、夏炎热的气候特点,在永靖路(北京路)、大通路(青年路)、醒民路(厦门路)、博爱道、康乐道、定威南路(延安南路)、广南路(香港路)、米市街、竹巷下街等建成二层骑楼式店铺,方便行人遮阳避雨。主要街道陆安路(新华路)、定威路(延安路)、永靖路(北京路)、醒民路(厦门路)、广南路(香港路)等,都用城墙石条铺成石板路。整建后的街路宽阔,路面平坦、店面整齐、市貌街容焕然一新。
  筑堤建桥,修路通车九龙江南门溪是漳州水上运输要道,四方物资都在这里吞吐,历年来常因洪灾缺堤影响运输。时利用城墙石材,从洋老洲至草寮尾建成五里堤岸,堤岸有春兴埕、陈公巷、杉巷、王爷庙、东闸口、临江楼、大路头、七星巷、塔仔脚、北仔桥、新桥头、帝君庙、五通、交力埕等14个码头。大大方便水上运输。城内宋代建的土城护城河,也以城墙石建堤岸,船只可由东闸口通行到渔头庙。漳州南门溪原有“通津桥”(旧桥)及“文昌桥”(新桥)。“文昌桥”始建于万历廿七年(1599年),石桥长九十丈,宽二丈四尺,桥墩廿八座。光绪年间二次大水灾,桥面冲毁。时利用旧桥墩,改建为混凝土公路桥。桥长178米,桥中行车道4.8米,两边人行道各1.2米,有6个观景半月台,更名“东新桥”。
  市区绅商成立漳码汽车始兴公司,修建漳州至石码公路,海外华侨也大力支持家乡建设,公司先后集款31万元,华侨股金占百分之二十。1920年春节,漳州至石码公路修成通车。是年底石码至海澄浮宫通车,又添置二艘汽船,开办漳州至厦门水陆联运。这是全省第一条汽车运输线。后又在漳州拓展四条汽车运输线,东至江东桥16公里,西至南靖20公里,南至九龙岭17公里,北至浦南圩18公里。
  发展实业,繁荣市场护法区采取官商合办的形式,开办博通公司,经销省内外百货土产。在东门街附近开辟“文明雅集”,扩大城乡物资交流。在永靖路(北京路)创办“迎宾大旅馆”,招待来自龙岩、长汀、泉州、厦门以及赣南宁都、瑞金和粤东潮汕等地客商。商业贸易活跃。
  在城市建设的同时也开展新文化运动,禁止私塾旧学,推行新制教育;选派优秀学生出国留学,培养科技人才;举办“新书局”、“讲演会”,宣传革命新思想;举行大型民众集会,支持“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创办《闽星》报刊,宣传马列学说、社会主义;创建“第一公园”,作为民众文化,体育活动及休闲场所。漳州一时名闻遐迩,林森、朱执信、廖仲凯、吴稚珲、胡汉民、居正、邹鲁等政要名人、爱国华侨陈嘉庚及北京学联学生等都来参观访问。漳州被赞为“东方一颗明星”。①
  改革开放后的新貌
  建设新区 改善旧城 解放后,城乡发展工农业生产,市区主要建设工厂。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在东郊建大型糖厂、罐头厂、收割机厂。在沿江南岸建酒厂、蜜果厂、香料厂、制药厂。在沿江北岸草寮尾建化肥厂、耐火砖厂、皮革厂、造纸厂。在北郊建麻纺织厂、机器厂、内燃机厂、轴承厂、通用厂、塑料厂、电子厂。在西郊建毛纺织厂、砖瓦厂等。这些工厂建成后,大大扩展市区范围。
  市区街貌的重大变化,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从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及城市发展需要,八十年代建成延安北新村、大通北新村、东岳新村100多幢5层的寓所。人们从狭长的竹篙厝,迁到有厅房、凉台、厨房、卫生间的新居,居住条件大为改观。虽然这些楼房大都是预制板结构,但仍是人们向往的新居。上世纪80年代还建成11层外贸大厦、15层漳州大酒店、11层华侨饭店、10层龙江大厦、11层粮食大厦②等比较宏伟的楼房。
  上世纪九十年代,实施“建设新区,改善旧城,市区东移”的规划。先后新建、改建胜利东、西路,新华南、北路,元光南、北路,新浦路、水仙大道、漳响路、东一号路,新华东、西路,南昌路等等。2000年止市区已建成60多片居民新区,较大的新区有工人新村、群裕新区、人民新村、闽南商业批发市场、新城综合市场、新城花园、新华西片区、竹园新村、华港花园、东南贸易城区、悦华园新村、金冠花园、瑞京花园、和平里北区、电力新村等。同时又建成一批高层建筑物,10层以上的高楼大厦有70多座,其中15层至20层大厦有漳州大酒店、八达大厦、花园大厦、电力大厦、凌波大厦、金保大厦、市地税大厦、市国税大厦、工商银行大厦、嘉华大厦、广电大厦、东湖大厦、百嘉大厦、丹霞大厦、中银大厦、华兴大厦等,21层以上的有金穗大厦(21层)、片仔癀大厦(22层)、邮电大厦(21层)、外经贸大厦(22层)、向荣大厦(21层)、御泰大厦(30层)。③市区面积由1978年的12平方公里,扩大为34平方公里。④
  市区建设注意绿化美化及环境保护。纵横的新街两边建成绿化带、花卉带、绿地,分别种植“芒果带”、“玉兰花带”、“紫荆花带”、“米兰带”、“棕榈带”等。市区建成九龙公园、芝山公园、胜利公园、人民广场,还有“三连冠”、“凌波仙子”等大型街头雕塑,美化城市环境。九龙公园突出湖水景色,有水榭、绿岛、虹桥、亭馆、假山、石景、雕塑、游乐场。芝山公园林木密茂、秀竹葱茏,浓荫蔽天;沿石级登上揽月楼,可眺望市区全景,欣赏漳州新貌,感受历史的变化。
  上世纪九十年代新建居民小区楼房都是框架抗震建筑,设计合理。每单元户大都是一厅二房或三房,另有厨房、卫生间、凉台、杂物间。阳光充足,空气流通,供水、排污、供电、通讯等设施齐备。新建居民小区的环境及配套设施不断改善。有的小区有绿地、花圃、凉亭,有幼儿园、医疗所、球场、游泳池等等。这些变化体现居民生活的改善提高,也体现民居建设“以民为本”的理念。
  扩大商区发展经贸新华东路(中山街段)及新华西路(东铺头街段)建于明嘉靖间,历经400多年。解放前夕,这里是经营药材、参茸、地产布、绸缎布匹、杂货为主的二层商业街,现已连片建成七层骑楼式商用民住楼,街道由10米扩大为20多米。这里主要经营服装鞋类、百货日杂、家电家具、建材装饰、通讯器材、金玉珠宝、医药用品、婚纱摄影、美发美容、酒吧网吧、茶座小吃、鱼鸟花卉等行业,商店面积宽敞,货物丰富多样,装饰新潮讲究,已形成购物、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新街区。
  延安北路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辟的,因有百货大楼、食什商店、华侨供应公司、华侨大厦、新华书店、建筑俱乐部等单位,成为漳州市区最热闹的街段。如今延安北路已面目全新,原三层的百货公司已建成12层百货大厦,还有延安大厦、银冠大厦、花园大厦、东盛大厦、中旅商厦、银都大厦、邮电大厦等近20座商厦,还有多座五、六层的商住楼。街上有百货商场、服装自选商场、家电商场、医药自选商场,还有珠宝金银首饰、酒家餐饮、通讯器材、摄影器材、体育用品、茶庄茶楼、邮电、银行、宾馆等行业。外地商家也青睐这块宝地,台湾天福茶庄首先抢摊开业,肯德基、麦当劳、开心汤姆等洋快餐相继登场。台商灿坤企业在角美办厂后,也在这里开办漳州最大的灿坤电脑、通讯、家用电器自选商场。雅戈尔服装、豪客来牛排也争得店面开连锁店。这里商场规模宏大,商品繁多,种类齐全,吸引众多顾客,街上人流拥挤,一片现代商市的气派。
  随着经济发展,商业区扩大,出现专业化商品街。新华南路过去是人烟稀少的大马路,现在是家用电器专业街。这里有各种型号的彩电、音响、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微波炉、热水器、电瓷炉、煤气炉、电风扇、电话机等各种家电,直至电线、电池等,品种繁多,方便顾客选购。元光路有装饰材料街,新浦路有地板建材街、古玩艺术品街,丹霞路摩托车专业街。闽南商业批发市场有服装街、鞋业街、床上用品街、食杂街。新城综合市场有家电街、茶叶街、副食品街、水果批发街等等。漳州是水果之乡,据业内人士说,全市有一支数千人的水果推销队伍,在全国各地建立100多个批发点,把水果远销全国各地。水果批发街是个窗口,批发商由30多家发展到70多家。漳州的芦柑、龙眼、荔枝、香蕉、柚子、菠萝、枇杷、杨梅等从这里远销省内外;省外水果如广西苹果、河北鸭梨、广东椰子、荔枝(早熟),新疆的哈蜜瓜、葡萄,山东的香梨、苹果也从水果街出市。这里南果北运、北果南来,四季生意兴旺。
  保护历史文化展示名城风采漳州历史悠久,历代兴学重教,人才辈出,有“海滨邹鲁”的美誉,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繁多,1986年12月国务院颁布漳州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政府进一步作好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修复工作。现市区有古遗址、牌坊、书院、经幢、碑文、宫庙、宗祠、府第、名居、楼亭、纪念地等珍贵历史文化遗产40多处。这些文化遗产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示名城的独特风采。
  漳州市区史前文化遗址有莲花池山、甘棠山等处。唐代文化遗址有松州书院、南山寺、府衙旧址、咸通古碑、东西桥亭、开漳圣王墓等。宋代有塔口庵经幢、文庙、古武庙、凤霞宫、浦头关帝庙、西湄宫、正德石坊、萧状元墓、七星池、湖内天宫井等处。元代有路边威惠庙、出水石莲花等处。明代有尚书·探花坊、三世贰宰·两京〓历坊、嘉济庙碑、威镇阁、芝山三亭、潘尚书府第、姜公祠等处。清代有勇壮简易·所向无前坊、闽越雄声·楚滇伟绩坊、定潮楼、霞东书院、可园、侍王府、宫保第、简大狮蒙难处等。现代有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漳州工农运动讲习所、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司令部、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旧址、龙汀省人民政府旧址、芗潮剧社旧址、林语堂纪念馆、弘一法师纪念馆、蔡竹禅故居等处。
  这些文物记载着漳州历史的足迹与变化,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莲花池山发现的石器,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确认是旧石器时代的文物,经进一步发掘发现这里有两个文化层,确认下层距今4至8万年,上层距今0.9-1.3万年。这是福建省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古文化遗址。松州书院始建于唐景龙年间(707-709年),比全国著名的四大书院(岳麓、应天、嵩阳、白鹿书院)早200多年,是全国最古老的书院之一。咸通经幢是唐咸通四年(863年)漳州押衙王剬建,宣议郎刘镛书。此碑书法遒劲,有晋人风格,《郭氏金石史》谓其体似虞,运笔似褚。顾炎武则称之为“天下经幢第一”。经幢虽有残破,而石刻精彩犹在,是唐代书法艺术珍品。定潮楼又称文英楼,楼上敬祀周仓,楼下是古码头,清乾隆二年(1737年)在这一带建浦头市(商市),成为货物吞吐港口及贸易市场,漳州的纱布、烟叶、土纸、砖瓦、日用杂货从这里运销台湾;台湾的米谷、白糖、樟脑、桐油等从这里上水运销内地。许多漳州人赴台拓殖,也在这里上船。定潮楼是明清漳台通商港口,也是漳人早年移民拓台的见证。
  市区文物古迹大部得到保护,并以“修旧如旧”的要求恢复原貌。宋代建的规制宏伟的“文庙”,明万历间为探花林士章敕建的“探花·尚书”坊,万历间为吏部右侍郎赠尚书蒋孟育及其父,祖所立的“三世贰宰·两京〓历”坊,清康熙间为平台拖肠血战有功的蓝理敕建的勇壮简易·所向无前”坊,康熙间为荣禄大夫左都督许凤立的“闽越雄声·楚滇伟绩”坊等,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旧城中心区府口街、府埕街、香港路进行大面积的修葺,重现清末民初古街风貌,进一步提高历史文化名城的品位。
  现在的漳州市貌是现代气息与传统风貌共存,时尚建筑与遗风古韵相映,形成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新景观。

附注

注:①《漳州简史》127页 ②③2000年《漳州房地产年鉴》 ④《名城报》(漳州特刊),2002年9月18日陈炎生《珍惜历史文化,展示名城风采》。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芗城区新华西路史话、漳州刺绣、漳州布行名店、漳州中山公园史话、青年路的概况与变迁、何衙内始建时间及其他、修文路上史海钩沉、威镇阁古楹联补叙、北京路古街段史事钩沉、朱熹治漳政略、芝山三亭及其台堂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郭上人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