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渔头庙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932
颗粒名称: 六、渔头庙街
分类号: K928.78
页数: 4
页码: 144-147
摘要: 渔头庙,庙名由地名而来,又成为街名。旧时九龙江水从东、西闸口循濠沟直通城内,商贩以小舟载鱼、盐、酱、醋、油等郡民生活七件必需品至名叫“渔头”之处贩卖,久而成为盐鱼市,后濠沟雍塞,不能通航,盐鱼市改移浦头。在渔头处附近有一条小巷,明吏科给事中潘荣故居在此,小巷遂称“给事巷”。渔头庙实际上是保生大帝庙,庙内设药签,药签有内科100首,小儿科36首,外科28首。在旧社会缺医少药的情况下,群众患病只能求神抽签,问病求药,因此,渔头庙的香火十分兴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大道公诞辰,朝拜的善男信女、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在旧城改造时,渔头庙庙宇已被拓为道路。
关键词: 北京路 古街段 渔头庙街

内容

渔头庙,庙名由地名而来,又成为街名。旧时九龙江水从东、西闸口循濠沟直通城内,商贩以小舟载鱼、盐、酱、醋、油等郡民生活七件必需品至名叫“渔头”之处贩卖,久而成为盐鱼市,后濠沟雍塞,不能通航,盐鱼市改移浦头。
  在渔头处附近有一条小巷,明吏科给事中潘荣故居在此,小巷遂称“给事巷”。
  潘荣,字尊用,正统十三年(1448年)进士,初任吏科给事中、天顺六年(1462年)潘荣出使琉球,率领一支数百人的使团,其中有造船、航海、手工业等技术工人,百分之九十是漳州人,至琉球为继任新王尚德进行隆重“册封”典礼。返国后,升任都给事中,后又历次升迁。成化六年(1470年)升南京太常寺少卿,翌年又升户部右侍郎,成化十七年(1481年)召任户部尚书。弘治元年(1488年)告老还乡时,在东铺头(今新华西路)一小巷修建府第,郡民称“尚书巷”;七十八岁逝世,葬于漳州南乡岭兜社(今龙海市九湖镇)。
  当潘荣夫人住在故居之时,据传因患奇疾,久医未愈,忽夜梦大道公吴真人为其医治,霍然而愈,为答谢神恩,发愿奉祀大道公,乃在渔头处修建一庙宇,称为“渔头庙”,潘夫人并专程前往青礁慈济东宫参香,遣人将大道公神像(神像是软身、手、足能动)抱藏于轿中带回奉祀,所以有渔头庙大道公神像是“金身”(即原始塑像),青礁慈济东宫的香炉为“金炉”之说。渔头庙原属潘荣家庙,后来才成为郡民共祀。
  渔头庙实际上是保生大帝庙,庙内设药签,药签有内科100首,小儿科36首,外科28首。在旧社会缺医少药的情况下,群众患病只能求神抽签,问病求药,因此,渔头庙的香火十分兴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大道公诞辰,朝拜的善男信女、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在渔头庙前有一家“德心堂”中药铺,专门为药签配药,药价便宜,患者求签只要花上几文钱或一角半角,便能抓药治病。
  抗日战争的1938年间,当时敌机经常飞抵漳州进行扫射轰炸,有一次,敌机又来空袭,投下一颗炸弹正好搁在渔头庙的庙宇屋顶,附近群众和路人为躲避日机轰炸,有许多人躲在庙里,不知何故炸弹却未爆炸,敌机去后,驻军派工兵连前来处理搬走。当时许多群众在那里围观,此后全城盛传“大道公显灵救民的故事”,这使渔头庙更增一段神秘的色彩。
  在渔头庙前,原来还有明代数座石坊。如
  一、嘉靖间(1522~1566年)为潘荣立的“都宪坊”。
  二、成化间(1465~1487年)为按察司副使陈宏立的“宪伯坊”。
  三、隆庆间(1567~~1574年)为总兵晏继芳立的“总帅闽粤坊”。
  四、万历间(1573~1619年)为两广总督吴善立的“大总制坊”。
  这些牌坊有的因年久失修或随着时代变迁均圮废。
  在渔头庙街段,大部份是民居,但有三家专门收购废旧物品和鸡毛肉骨,同时也是小偷小摸扒手的销赃之处。这种商店,人称“九八”行。
  在旧城改造时,渔头庙庙宇已被拓为道路。其遗址即今南昌路的路面。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芗城区新华西路史话、漳州刺绣、漳州布行名店、漳州中山公园史话、青年路的概况与变迁、何衙内始建时间及其他、修文路上史海钩沉、威镇阁古楹联补叙、北京路古街段史事钩沉、朱熹治漳政略、芝山三亭及其台堂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叶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