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
唯一号: | 130720020220004928 |
颗粒名称: | 二、下营街 |
分类号: | K928.78 |
页数: | 4 |
页码: | 136-139 |
摘要: | 漳军制始于唐,陈元光奏立行台于四境。宋设禁军,厢军,留守本州者额六百人,明初有卫兵五千名,清设驻防官兵,比迭更不一,有镇标,中营、左营、右营、城守营等。这里自唐以来乃兵营屯驻之处,因此名营,遂为街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以后,一些仁人志士为了推行新文化,开始兴办出版报纸,《闽南新报》就是漳州早期出版的报纸之一,发行处就设在下营旧街段的门牌54号,民国8年一月创刊,四开四版白报纸双面石印。四十年代中期、漳州盛行二块招牌,一为“青年”,一为“社会”,例如“青年服务社”,“社会服务处”。人们揶揄说,只差没有“青年棺材店”,这就是当时国民党时代所谓“党”营和“团”(三青团)营事业。 |
关键词: | 北京路 古街段 下营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