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营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928
颗粒名称: 二、下营街
分类号: K928.78
页数: 4
页码: 136-139
摘要: 漳军制始于唐,陈元光奏立行台于四境。宋设禁军,厢军,留守本州者额六百人,明初有卫兵五千名,清设驻防官兵,比迭更不一,有镇标,中营、左营、右营、城守营等。这里自唐以来乃兵营屯驻之处,因此名营,遂为街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以后,一些仁人志士为了推行新文化,开始兴办出版报纸,《闽南新报》就是漳州早期出版的报纸之一,发行处就设在下营旧街段的门牌54号,民国8年一月创刊,四开四版白报纸双面石印。四十年代中期、漳州盛行二块招牌,一为“青年”,一为“社会”,例如“青年服务社”,“社会服务处”。人们揶揄说,只差没有“青年棺材店”,这就是当时国民党时代所谓“党”营和“团”(三青团)营事业。
关键词: 北京路 古街段 下营街

内容

漳军制始于唐,陈元光奏立行台于四境。宋设禁军,厢军,留守本州者额六百人,明初有卫兵五千名,清设驻防官兵,比迭更不一,有镇标,中营、左营、右营、城守营等。这里自唐以来乃兵营屯驻之处,因此名营,遂为街称。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以后,一些仁人志士为了推行新文化,开始兴办出版报纸,《闽南新报》就是漳州早期出版的报纸之一,发行处就设在下营旧街段的门牌54号,民国8年(1919年)一月创刊,四开四版白报纸双面石印。(按:漳州在不同时期,出版了两家同名的《闽南新报》,一是本文述及的在1911年出版的石印版,另一为民国26年(1937年)抗战时期,国民党军157师黄涛部入驻漳州时接办1934年原第九师李延年部创办的《复兴报》所更名的《闽南新报》铅印版。这两家报纸虽然同名,但时间和办报人完全不同,办报目的也不相同。)
  在报社隔壁,有一家石印社,承印各种商标、单据、表报和政府布告等石印印刷业务,每日也为《闽南新报》印报。
  下营是漳城最早建有放映电影的地方,二十年代中期,当时有泉州人购置一部电影放映机,在下营街东侧的一个龙眼园露天放映场进行营业,虽然是无声的默片,但配有字幕,观众也能了解剧情。起初业务不恶,但是露天放映就有白天或雨天不能营业的问题。后来改与姓林一家合伙在今“温泉疗养院门诊部”地方建一室内影院,名“泉漳影戏院”,规模不大,约有三百左右座位,设备简陋,初期业务尚佳,后因片源不继,他处又有新设的戏院出现,这里相对来说比较偏僻,业务逐渐冷淡,后来宣告停业。
  清代道光末年(1850年前后)这里就有鸦片烟馆出现,供人吸食,据说,当时涉此者多为官宦士绅,富家子弟以及衙署佐官衙役之流,他们躺在烟榻上,手捧烟枪,吞云吐雾,一副悠然自得的模样。后来,吸食者日益增多,清末民初,漳城已有烟馆二十多家,下营就有三家(其中一家是在下营与东闸口街的隔邻处)。这些烟馆的门前都挂有一席竹帘,上面用红漆写上店号,屋檐上挂一盏方形玻璃避风灯(俗称“气死风”灯),涂写红字为标帜,烟馆里烟雾迷茫,一幅令人感到十分无奈的情景。
  各家烟馆,大体上都有厅有房,分为统厅和雅座,一般都摆设无帐烟榻数张,大榻可供四、五人,小榻二、三人,横身躺卧吸食,各置烟盘一盘,配有烟枪、烟灯、烟扦、茶具等;烟枪是以甘蔗套上竹筒所制,附上烟嘴、烟斗即成。当时有两句形容烟枪的顺口溜:“甘蔗套竹广(筒)、吸了才会爽”(漳州方言音)。
  国民党统治时期,对鸦片“寓禁于征”,鸦片烟馆“挂羊头卖狗肉”,改头换面,旧瓶新酒,可在一夜之间,所有“鸦片烟馆”变成“戒烟所”。鸦片烟馆生意复杂而且龌龊,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军队更迭,政令多变,朝令夕改是常事,令人很难捉摸。从整个时期来说,公开经营是民国12年(1923年)前后,军阀张毅统治漳州那一阵,民国20年(1931年)福建省成立所谓“禁烟查缉处”。鸦片税额招人承包,到民国23年(1934年)又改为“寓禁于征”,这期间大半都是在躲闪或“半掩门”的情况下经营的,不敢公开。但因社会腐败,当时鸦片生意或明或暗仍不断经营。
  在下营街区,除了烟馆,还有娼窝,这里有几家茶室,事实上是专营拉皮条,这里的娼妓属于下流货色,充斥肮脏和丑恶,一直到解放后的五十年代初才消失。
  1938年厦门沦陷,原设在东门街的民营龙溪电灯股份有限公司,于民国26年(1937年)被福建省建设厅收归官办,发电设备大部分迁往龙岩开办“龙岩电厂”,漳州留下一台老掉牙的机器勉强运转,电灯亮度不够,供电线路缩短,南门一带一片黑暗,于是国民党三青团乘机在下营(今工人疗养院门诊部、前“泉漳影院”旧址)创办“青年电厂”,专门供给南门一带的照明电灯。四十年代中期、漳州盛行二块招牌,一为“青年”,一为“社会”,例如“青年服务社”,“社会服务处”。许许多多商店字号,都冠上这两个字眼,有社会相馆,青年相馆、社会粮店、青年盐店、青年医院……人们揶揄说,只差没有“青年棺材店”,这就是当时国民党时代所谓“党”营和“团”(三青团)营事业。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芗城区新华西路史话、漳州刺绣、漳州布行名店、漳州中山公园史话、青年路的概况与变迁、何衙内始建时间及其他、修文路上史海钩沉、威镇阁古楹联补叙、北京路古街段史事钩沉、朱熹治漳政略、芝山三亭及其台堂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叶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