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金铺第一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922
颗粒名称: 漳州金铺第一街
分类号: F727.57
页数: 3
页码: 112-114
摘要: 漳州金银首饰制造业历史悠久,明末清初市面上就有从事首饰加工及买卖的店家。到清代光绪年间,马坪街一带开金银首饰店的就有崇瑞、东盛、广兴、胜川、长盛、庆记、庆昌、庆福、瑞兴、珠山等十多家。光绪廿四年,瑞兴号直接到广州采购玉器应市,获取巨利,各家竞争效法,金银首饰业生意兴隆。于是,马坪街又增开了开发、庆春、长发、义德、振成、宝源、和成、珍山、庆源、胜美等十多家,造成半条马坪路,尽是金银铺。二是漳州在张毅、张贞新旧军阀轮番占据时期,由于军饷多是用银元,行军作战中,携带不方便,大批官兵就把银元兑换成金饰品,以便携带。
关键词: 漳州 金铺 第一街

内容

漳州金银首饰制造业历史悠久,明末清初市面上就有从事首饰加工及买卖的店家。到清代光绪年间,马坪街一带开金银首饰店的就有崇瑞、东盛、广兴、胜川、长盛、庆记、庆昌、庆福、瑞兴、珠山等十多家。光绪廿四年(1898年),瑞兴号直接到广州采购玉器应市,获取巨利,各家竞争效法,金银首饰业生意兴隆。于是,马坪街又增开了开发、庆春、长发、义德、振成、宝源、和成、珍山、庆源、胜美等十多家,造成半条马坪路,尽是金银铺。
  辛亥革命后,银首饰取代了铜首饰,并逐渐向金首饰过渡。金首饰的发展还有其重要原因,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参战国为支付军费,大量抛出黄金,一时金价下跌,金制首饰大为畅销,首饰店的经营大发展。二是漳州在张毅、张贞新旧军阀轮番占据时期,由于军饷多是用银元,行军作战中,携带不方便,大批官兵就把银元兑换成金饰品,以便携带。三是潮汕一带盛行安金谢神的风习,所用金箔多是漳州产的。四是富有人家在新婚喜庆时都要打造金质首饰做纪念。因此金银首饰业不显清淡,反而有所增长。
  嗣后,由于红军进漳,十九路军入闽,抗日战争爆发,连年战争加上国民党政府禁止银元流通,一时金价上涨,首饰业的生意变得清淡。
  1946年内战爆发,法币贬值,物价飞涨,农村富户售出土特产,转手买黄金收存,连平民百姓也收存硬通货以防货币继续贬值,因此首饰业生意又转好。1948年间,国民党政府所发的钞票在人民心中已毫无信用可说,市面上改用黄金、银元、美钞、大米进行交易。在这种形势下,金饰品被充当硬通货使用,首饰业买卖黄金生意兴隆,进出频繁,业务比以往增加十倍以上。因此金银首饰店由原来三十多家猛增至一百多家。投机营运,市场混乱。解放后,人民政府禁止黄金买卖,社会风气崇尚简朴,金银首饰已无销路,于是全市首饰业相继歇业。
  首饰店的业主大都有加工首饰的工艺技术。他们白天营业,夜晚关门后就在家中加工订货,如戒指、项链、手镯等。只有大批订货时才雇用外面的打银师傅来帮忙加工。漳州专业首饰加工的打银师傅有五六十人之多,工资按件计算。
  抗战前漳州有益美、振兴两家首饰店业则专业在炼纹银(即纯度较高的银),他们回收一些废旧的银首饰,银器皿和市面已停止使用的银毫回炉熔炼成纹银后,制成各种式样的银首饰或是银锭转售给其他的首饰店,有时也代钱庄将回收的杂银毫熔炼成纹银,由银庄转售到厦门各金银楼。
  漳州首饰业当年制造和加工都是手工操作的,各店家之间的工艺技术高低相差很大,加工制成的每件首饰的工艺、花样、色泽、成色都直接影响商店的信誉和生意。因而大多数店家为了商业竞争都顾及信誉,一般加工时都不敢任意地偷工减料。在金首饰出售时,都有打上“足赤”的字印,并打上牌号以示负责。其实早期金饰品也只有九成七或者九成八。后来商人贪图厚利逐渐减至九成六,个别店家甚至只有九成三。由于各店的金饰品纯度不一致,所以在收购时要看牌号决定价格,一些较为注重质量,严守信誉的店铺,生意自然较为兴旺。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芗城区新华西路史话、漳州刺绣、漳州布行名店、漳州中山公园史话、青年路的概况与变迁、何衙内始建时间及其他、修文路上史海钩沉、威镇阁古楹联补叙、北京路古街段史事钩沉、朱熹治漳政略、芝山三亭及其台堂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庄秉谦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