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街的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920
颗粒名称: 古街的古迹
分类号: K928.7
页数: 7
页码: 106-112
摘要: “纶恩堂”许氏家族祠堂。原在延安南路88-92号后面,坐西朝东。一进是三间店面,约有7米深,民国9年11月所编《漳州市政征信录初编》内记载:定威北路82、84、86号为“许氏祖庙”。民国37年时,记载为三民路86号“民生”修笔店,88号“锦文”裱褙店,90号“文和”裱褙店。说明原来住户已经开辟为店面。解放后,一直是临街的店面。店面与正堂中间是一片石埕,约有6米宽;上了三个台阶就是“纶恩堂”的正堂,由四排圆木柱撑起,分成三间,高约8米左右。此处供奉许天正及以后的族人灵位,文革期间受到严重的破坏。1998年城市改造时已拆除。漳州宋初建土城,南宋嘉定四年至绍定三年间建石城,但城内并没有街道的记载。
关键词: 漳州 延安南路 古迹

内容

“纶恩堂”许氏家族祠堂。原在延安南路88-92号后面,坐西朝东。一进是三间店面,约有7米深,民国9年11月所编《漳州市政征信录初编》内记载:定威北路82、84、86号为“许氏祖庙”。民国37年时,记载为三民路86号“民生”修笔店,88号“锦文”裱褙店,90号“文和”裱褙店。说明原来住户已经开辟为店面。解放后,一直是临街的店面。店面与正堂中间是一片石埕,约有6米宽;上了三个台阶就是“纶恩堂”的正堂,由四排圆木柱撑起,分成三间,高约8米左右。此处供奉许天正及以后的族人灵位,文革期间受到严重的破坏。1998年城市改造时已拆除。
  漳州宋初建土城,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至绍定三年(1230年)间建石城,但城内并没有街道的记载。
  志载,明代嘉靖十三年(1534年)间,漳州城内设三隅,附廓设四厢,乡村设十五都。这时才出现马坪街,也就是最早流传下来的九街十三巷。据许氏家谱记载,马坪街是由南靖县马坪居仁里田源许兰庄(1174-1233年)在宋绍定年间(1128-1233年)到漳州建立许氏家祠“纶恩堂”,目的是为了让漳州各地许氏家族祭祖时方便,以及相互之间联系。据许氏家族后人说,当时此地名为梧桐巷,许家建祠堂后,为了将此街名改为马坪街,就叫一批家人在路头拦着行人问此街叫何名?如答是马坪街者,可让其把手伸进酒瓮内任抓一把铜钱去花;若是回答梧桐巷者,即会遭到一顿痛打。百姓畏惧强暴,多是顺从,久而久之此街就改叫马坪街。至今在许氏家族内还流传着:“从梧桐巷打到马坪街”传说。
  许兰庄系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副将宣威将军许天正的第十九世孙。据孔贞运明崇祯十年(1637年)丁丑春《漳南许氏家谱序》内所载:“宋中,有讳若,字子顺者,苦南诏兵革,迁居龙溪徐翔,生子光亨,进士第出身,历官兵部尚书。亨子宗颜,以特奏名任龙川尉。颜子登、察。登亦以进士出身,知兴国州事,父子祖孙奕世济美。察,郡庠生,子泽,以祖荫仕。泽子昆,字璞玉,迁南靖马坪居仁里之田源。璞玉子淮崖,号兰庄;孙大材,号碧溪,遂为田源之大宗。”
  许光亨,字必达,号南溪,福建海澄县人。许天正第十五世孙,于宋大观三年(1109年)中进士。后任兵部尚书,兼军国重事。子宗彦,孙登,俱进士。
  许登,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宗彦子,水部郎中知兴国州。
  据光绪三年《漳州府志》上所画的南靖县地图,在西南部标有“居仁里”。田源村到民国期间已改称为龙园乡人家村。1956年划归龙溪县,1958年再划归龙海县,现在属龙海市程溪镇人家村。
  在“纶恩堂”内曾供奉一位传奇人物的灵位,此人名丰,字酉畿,先名基,乳名湛官。邑庠生,晚入贡生。生于崇祯五年(1632年)壬申七月十三日子时,卒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庚子四月十五日,年八十九岁。逝世时,老夫人健在,子孙有一百五十四人,俱在膝下承欢,并有外孙暨外曾孙六十余人。在许氏家族中,许湛官“儿孙满堂”的记录堪称空前绝后。其传奇尚有一例:
  据传魏荔彤在漳州任知府时,漳州南桥因受火灾损失惨重,重修后,在新南桥举行通行仪式时,由漳州最高长官与一位德高望众,福气宏大的人牵手同行而过,以示吉利。于是魏荔彤在漳州找到了许湛官老人。举行过桥仪式那天,许湛官还带了小孙子一同前来,一阵鞭炮之后,小孙子跑在前头抢先过桥,魏荔彤与许湛官携手走在后面,这时南桥竟然摇摇晃晃起来,众人一时惊诧。小孙子脸色骤变,竟想往回走,这时许湛官把手里的拐杖往桥面顿了三下并说道:贤孙不用怕,阿公在后面来了。说也奇怪,这座南桥在许湛官的祝福声中瞬间变得坚固起来。从此,人们就平安地在这座桥上来往。
  马坪街庵相传为祝慈宫,此地段是太古桥对冲延安南路的丁字口。据志书载,马坪街有“三道祠”,该祠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只奉祀巡海道蔡潮,祠名为蔡公祠;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以巡海道陈启泰并祀;至咸丰年间(1851-1861年),又将巡海道文秀合祀,由此改称三道祠。
  陈启泰,字大来,镶红旗,页生。康熙三年以参议任巡海道,八年兼副使为政,以搏击豪暴为己任。康熙十三年耿精忠配合吴三桂反叛清庭,逼陈启泰反。陈不从,一家二十多口人皆自缢而死。启泰从容引僚属人视,众人面无人色,不敢出声。启泰慷慨陈义,无异平时。乃朝服望北再拜,系帛以死。
  文秀,字莲溪,满州正白旗人。咸丰二年(1852年)十二月由浙江宁绍道调汀漳龙道,慈惠爱民,民感德之。三年二月兼摄府篆。四月同安小刀会袭陷郡城。文秀夜巡至东桥亭突然遭遇小刀会的袭击,被小刀会劫持至府衙旁,死于郡廨西的巨榕下,后雕像祀之于马坪庵内。
  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军进漳时,据传曾有下令不占住县衙门和平民房舍,所以太平军都多住庵院寺庙祠堂。按理三道祠也应由太平军所占住,但祠中供奉清朝的官员陈启泰和文秀,显然为太平军所不容。此祠被毁的原因虽没有找到具体文献记载,但很可能被太平军所毁。后此地改建为三层的民房。民国8年,陈炯明曾在三道祠旧址创办《闽星半周刊》,民国11年,汀漳龙道尹汪宋珍在此创设“农工银行”。民国18年,陆军49师师长张贞曾在此开办“民兴股份有限公司”(实为银行)。经历代拆建,直至解放后定为延安南路52号,城市改造拆迁前为芗剧团宿舍。
  城隍庙漳州城隍庙旧址在现延安路与修文东路交叉处北侧,今水产公司大楼。据《漳州府志》载:“城隍庙,祀城隍也。在府治东,有庙无专祭,合祭于山川坛,唐李阳冰有当土县城隍庙记,是唐时已有矣。”漳州城隍庙坐北朝南,庙宇雕梁画栋,油金漆绿,且有唐宋建筑特色,庙宇庄严、纵横有度、整齐有序,历经宋、元、明、清各代,屡毁屡修。“每岁历祭,府州、县正官谍告于庙奉神主之。”“凡府州、县官入境,必致祭于神,然后到位,及祈祷水旱必先牒告,乃祷于坛。”
  陈炯明拆城拓路时,城隍庙这段路没有路名。郡民习惯称这里为“城隍庙”。因为这里东侧是城隍庙和戏台,西侧为孔庙,两座建筑物之间道路较为狭窄,孔庙又不能拆。为了把街道拓宽取直,便把城隍庙和戏台全部拆除。
  以往漳州民间讨债,也跟其它地方一样,不管什么债,在年前,欠者都要设法还清债务。但有个惯例,讨债的人可以在除夕提灯登门催讨,但不能在半路上讨,也不在戏台下讨,更不能在大年初一向人讨。所以躲债人一定要避过除夕,待过午夜才敢回家。“躲债戏”是漳州官府为了粉饰太平,在府城隍庙戏台演一台戏,从傍晚一直演到天亮,让那些负债者躲到这里看戏。演员一般有六七个,都是老人,所以有人就叫它为“老戏”,乐器很简单,戏如《大小闷》、《绣孤鸾》、《大补瓮》等,同北方的二人台,三人传一样,甚至一人自弹自唱,不讲究唱做功夫,一直演到天亮,看戏的人也怀着一种难以名状的心情挨到天亮。
  漳州躲债戏在清末十分盛行,陈炯明拆除府城隍庙和戏台后,“躲债戏”便改在“百里弦歌”龙溪县城隍庙戏台继续按例上演,原戏台是木结构,四周有木栏杆,台前木柱有一副对联:“即此半真半假局面,便是大开大合文章”。
  断蛙池原是府学的丽藻池。自民国以来,拆城辟路建房,北起台湾路,南至澄观道,东西两边建起“骑楼”式房屋,形成一条长街,人们把这条街取名断蛙池。虽然此街曾改定威南路,再改称三民路,最后又再改街名为延安南路,但漳州人仍然习惯称断蛙池。
  断蛙池由来有着一段故事。据嘉靖龙溪县所载:“丽藻池原在府学前,东南,通溪,秋冬不竭,夏月断蛙声”。说明在明代丽藻池终年有水而不干涸,并且与九龙江相通,但最奇怪就是夏季没有蛙声。据民间传说,南宋绍熙年间,朱熹任漳州知事,公余常在丽藻池边那几间房子读书改注,原想这里清静幽雅,谁知蛙声一吵更加烦闷。他想起韩文公曾写“祭鳄鱼文”的故事,就写一篇“祭蛙文”,并打了许多苍蝇,叫差役拿到池边,投苍蝇,烧祭文。讵料翌晨不但蛙声未断,反而叫得更凶。朱文公非常恼怒,便剪成许多纸枷,用银朱笔在每张纸枷加上点号,亲自投入池中,厉声对着池塘蛙说:“迅速离开此地,否则叫你们杠枷受罚。”果然第二天青蛙项上都扛上纸枷浮在水面上。朱文公看到青蛙死得多,心中难过,指着青蛙说:“宽赦你们去罢。”从此池中蛙声断绝。后人缅怀朱文公,就将丽藻池改称断蛙池,这条路也叫断蛙池。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芗城区新华西路史话、漳州刺绣、漳州布行名店、漳州中山公园史话、青年路的概况与变迁、何衙内始建时间及其他、修文路上史海钩沉、威镇阁古楹联补叙、北京路古街段史事钩沉、朱熹治漳政略、芝山三亭及其台堂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庄秉谦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