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李宓与林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903
颗粒名称: 二、李宓与林釬
分类号: K825
页数: 3
页码: 58-60
摘要: 李宓与董其昌是一对从未见过面且又相互倾慕、神交已久的书法家,此真是明代书坛一大憾事。但同为漳州人的林釬和李宓,却因董其昌的真心推介,成为密友。但称林釬为同安人,显然有误。今漳州故里存有林釬的“澹泊宁静正中平坊”及为林釬祖崇禄、父继承所立之“经笥燕翼坊”。林釬读书处在今龙文区石室岩和瑞竹岩,岩上筑有“介石云窠”。岩下建有“林文穆公祠”,祭祀林釬,俗称“相国祠”。林釬立朝刚正不阿,当魏忠贤炙手可热之时,林釬能不为其所挠,实属难能可贵,此亦漳州一大可圈可点之史事也。从诗题可以看出,林釬的诗是唱和李宓的。林釬与李宓,一为朝官,一为布衣,能有如此风雅不俗之往来,应是漳州文坛佳话。
关键词: 漳州 书法家 李宓 林釬

内容

李宓与董其昌是一对从未见过面且又相互倾慕、神交已久的书法家,此真是明代书坛一大憾事。但同为漳州人的林釬和李宓,却因董其昌的真心推介,成为密友。
  《明史》卷251《列传》第139载:“釬,字实甫,万历四十四年(1616)殿试第三人,授编修。天启时,任国子司业。监生陆万龄请建魏忠贤祠于太学旁,具簿醵金,强釬为倡。釬授笔涂抹,即夕挂冠棂星门径归。忠贤矫旨削其籍。崇祯改元,起少詹事。九年由礼部侍郎入阁,有谨愿诚恪之称。”但称林釬为同安人,显然有误。今漳州故里存有林釬的“澹泊宁静正中平坊”及为林釬祖崇禄、父继承所立之“经笥燕翼坊”。
  林釬读书处在今龙文区石室岩和瑞竹岩,岩上筑有“介石云窠”。岩下建有“林文穆公祠”,祭祀林釬,俗称“相国祠”。岩前之万松关,为漳州古驿道,崇祯二年知府施邦曜筑关,题额“天保维垣”,林釬为之作《施公新筑万松关记》。崇祯九年六月,林釬卒,崇祯赐葬在故里仓门,后迁洞口山。
  林釬立朝刚正不阿,当魏忠贤炙手可热之时,林釬能不为其所挠,实属难能可贵,此亦漳州一大可圈可点之史事也。崇祯整治魏阉之后,因釬能“诚悫不立门户”,而颇受崇祯眷顾,得以复官,遂拜东阁大学士,入阁办事。死后谥“文穆”,圣眷颇深。林釬一生除《明史》本传外,清修之《漳州府志》和《龙溪县志》均有详要记载,可互为参阅。
  林釬存诗不多,目前仅录得9首,其中有《和李羲民岩头拂水四首》,几占存诗一半,诗云:
  尽日流水声,六根聚一耳。
  举头见空山,有眼亦如此。
  无雨不成滴,无风不成丝。
  若要玲珑看,风停雨歇时。
  化身以为空,化意以为云。
  化笔为风雨,澜翻似几分。
  最爱因风起,摇摇不可攀。
  一滴入青冥,前山告后山。
  从诗题可以看出,林釬的诗是唱和李宓的。可惜李宓的诗不见记述,文献之缺,实乃憾事。林釬与李宓,一为朝官,一为布衣,能有如此风雅不俗之往来,应是漳州文坛佳话。由林釬撰文,李宓书丹,立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的《修建嘉济庙圣迹碑记》一碑,就是他们两人友情的历史见证。清康熙《平和县志》卷9将《和李羲民岩头拂水》诗归于陈天定名下,且为七首,录以备考。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芗城区新华西路史话、漳州刺绣、漳州布行名店、漳州中山公园史话、青年路的概况与变迁、何衙内始建时间及其他、修文路上史海钩沉、威镇阁古楹联补叙、北京路古街段史事钩沉、朱熹治漳政略、芝山三亭及其台堂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竹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宓
相关人物
林釬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