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路的概况与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900
颗粒名称: 青年路的概况与变迁
分类号: K928.78
页数: 4
页码: 53-56
摘要: 明、清时期,青年路自南至北各段,称春兴埕、洋老洲、砖仔埕、下庙、万道边、东坂后。据府、县志记载:明嘉靖十三年,漳州城内南隅就有东坂后街;清乾隆年间,东坂后街是城内27条街之一。东坂后街在封建王朝统治时代,是府署、县衙、总镇往来必经之官道。民国7年,陈炯明拆古城墙,拓建漳城街路,将洋老洲至东坂后两侧加宽并裁弯取直为石板路,南段洋老洲至东坂后称大通南路,北段东坂后街称大通中路,全路两侧为“骑楼”式的建筑。民国33年10月10日翻印的《漳州市全图》,将大通南路、大通中路改称青年路。全路北接南昌路口,南至厦门路,全长777米,宽6.1米,自修文西路路口至新华西路路口,仍保留着一条“骑楼”式建筑的街道。
关键词: 青年路 概况 变迁 漳州

内容

明、清时期,青年路自南至北各段,称春兴埕、洋老洲、砖仔埕、下庙、万道边、东坂后。据府、县志记载: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漳州城内南隅就有东坂后街;清乾隆年间,东坂后街是城内27条街之一。东坂后街在封建王朝统治时代,是府署、县衙、总镇往来必经之官道。民国7年(1918年),陈炯明拆古城墙,拓建漳城街路,将洋老洲至东坂后两侧加宽并裁弯取直为石板路,南段洋老洲至东坂后称大通南路,北段东坂后街称大通中路,全路两侧为“骑楼”式的建筑。民国33年10月10日翻印的《漳州市全图》,将大通南路、大通中路改称青年路。1953年,改石板路为灰硒三合土路面,1963年以后,先改为沥青、水泥相间路面,后全路均为水泥路面。全路北接南昌路口,南至厦门路,全长777米,宽6.1米,自修文西路路口至新华西路路口,仍保留着一条“骑楼”式建筑的街道。
  青年路与漳州古城繁荣的商业街道台湾路、香港路相邻近,其南端又紧挨着南门溪,清末民初水路航运物资在此装卸,故商业也较为发达。民国期间,这条古街有许多较为著名的商号,据民国37年(1948年)龙溪县《商业总登记结束后已登记商号总表》记载,青年路有43间商号,其中资本达亿元以上(旧币),有“奇苑”茶庄与“五成”、“合兴”、“根记”、“和记”、“德美”米谷行。创办于清光绪年间的奇苑茶庄,闻名海内外,其“三印水仙”尤佳。清末,南靖人王棕、王智兄弟开设在洋老洲的春兴谷行(其店前有一大埕靠溪,俗称春兴埕)。漳浦人蓝枉开设于杉巷的义利谷行,即后来蓝绍庆开设的“五成米绞”(碾米厂)的前身。以膏药盛名于世的著名药铺“致和堂”也在此街。由于种种缘由,近四、五十年来,原来的茶庄、米谷行、药铺不存在了。但是,“蔡福美”鼓铺依旧发展。清乾隆年间创办的“蔡福美”鼓铺,另一蔡家子弟蔡心富到台湾台北开设一家分号,漳台两地“蔡福美”,成就一家做鼓业。其质量优越、品种齐全的各类皮鼓,至今仍享誉海内外,远销东南亚各地。在这条古称东坂后街有许多名胜古迹,据清乾隆《漳州府志》记载,明代牌坊有:
  “会魁”坊,为周宣立。周宣,字政举,龙溪人,明正统十年(1445年)会试第三名,进士,授户部主事,后晋升为太仆寺少卿。
  “武俊”坊,为丁鹏立。丁鹏,龙溪人。明景泰四年(1453年),举人。
  “进士”坊,为陈耀立。陈耀,龙溪人。明成化五年(1469年),进士。
  “登俊”坊,为蔡应孙、李瑚立。蔡应孙、李瑚均为龙溪人。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同为举人。第二年李瑚又登进士,为南御史。
  “父子侍御”坊,为封御史蔡谟、御史蔡梦说立。
  “内台肃宪”坊,为御史沈汝梁立。沈汝梁,诏安人。明隆庆四年(1570年),举人;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为南御史。
  “三世参知”坊,为赠参政沈纯仁、沈时畏;参政沈维毗立。均为长泰人。沈维毗,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举人,三十五年进士,为江西参政,沈时畏以子维毗贵,赠江西参政。“世恩晋锡,父子中宪”坊,为杨泮、杨维馨、杨联芳立。均为南靖人。杨联芳,字蘅苑,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举人,二十九年进士,授行人,出知杭州,后任贵州副使。告老返乡住漳州杨老巷。
  还有“登清”坊,不知为何人所立,失记无考。上述牌坊均毁于清初。
  东坂后街有一座古庙——嘉济庙,祀真君石敬纯。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录事姜石瑛以神香火来莅漳,建庙于万德坊祀之。后庙灾,将神像附于元坛宫。明隆庆三年(1569年),重建于东坂后街(今青年路108号),万历四十六年(1612年)重修,由赐进士及第翰林院编修、郡人林〓撰碑文,布衣书法家李宓书丹。这块名贵丰碑至今完好无缺,仍保留在漳州青年路108号民居中,1988年6月确定为漳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东坂后街还有一处名何衙内,是漳州名宅第之一。明天启五年(1625年),何楷中进士,在漳州东坂后街盖宅第,名谓何衙内。今青年路何衙内多转卖他人,但仍是一座古建筑。
  在这条古街北段,有建筑风格各异的漳州天主堂和东坂后礼拜堂。漳州天主堂,址在东坂后街(今青年路)嘉禾巷内,系清光绪十年(1884年),由天主教西班牙多明我会在漳州建的一座罗马哥特式教堂,最近漳州旧城改造,天主堂被拆重建,已在原址建新教堂。东坂后礼拜堂,址在东坂后街与观桥顶交界处,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建,民国12年(1923年)扩建新堂和牧师楼。民国23年(1934年)元月,国民党十九路军“闽变”后,在东坂后礼拜堂举行“龙汀省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当时出席典礼者有“中华共和国”主席李济深、文委主席陈铭枢、财政部长蒋光鼐、军委委员兼第一方面军总司令蔡廷锴、经委主任余以清、外交部长陈友仁及徐名鸿副省长等。“龙汀省人民政府旧址”于1988年6月被确定为漳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芗城区新华西路史话、漳州刺绣、漳州布行名店、漳州中山公园史话、青年路的概况与变迁、何衙内始建时间及其他、修文路上史海钩沉、威镇阁古楹联补叙、北京路古街段史事钩沉、朱熹治漳政略、芝山三亭及其台堂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和贵
责任者
李竹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