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
唯一号: | 130720020220004900 |
颗粒名称: | 青年路的概况与变迁 |
分类号: | K928.78 |
页数: | 4 |
页码: | 53-56 |
摘要: | 明、清时期,青年路自南至北各段,称春兴埕、洋老洲、砖仔埕、下庙、万道边、东坂后。据府、县志记载:明嘉靖十三年,漳州城内南隅就有东坂后街;清乾隆年间,东坂后街是城内27条街之一。东坂后街在封建王朝统治时代,是府署、县衙、总镇往来必经之官道。民国7年,陈炯明拆古城墙,拓建漳城街路,将洋老洲至东坂后两侧加宽并裁弯取直为石板路,南段洋老洲至东坂后称大通南路,北段东坂后街称大通中路,全路两侧为“骑楼”式的建筑。民国33年10月10日翻印的《漳州市全图》,将大通南路、大通中路改称青年路。全路北接南昌路口,南至厦门路,全长777米,宽6.1米,自修文西路路口至新华西路路口,仍保留着一条“骑楼”式建筑的街道。 |
关键词: | 青年路 概况 变迁 漳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