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中山公园史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899
颗粒名称: 漳州中山公园史话
分类号: K928.73
页数: 7
页码: 46-52
摘要: 1917年8月25日,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12月初,任命陈炯明为“援闽粤军”总司令,率兵“援闽护法”。护法军于1918年6月向军阀盘踞的闽西南进军,经喋血奋战,于1918年9月建立“闽南护法区”,辖汀漳龙17个县,护法区总司令部设在原汀漳龙道道署,漳州成为护法区首府。“深维启发新机,莫良于美育;而陶淑个性,莫普于公园。”护法区兴建公园,旨在启发新思想,陶冶社会美育。最后议定扩建府署一带为“第一公园”,待后再续建芝山、丹霞为第二、三公园。第一公园工程于1918年底动工。公园占地42亩,花款39303元,费时11个月。人们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捐献飞机,募集寒衣,慰劳抗日将士。
关键词: 漳州 中山公园 史话

内容

1917年8月25日,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12月初,任命陈炯明为“援闽粤军”总司令,率兵“援闽护法”。护法军于1918年6月向军阀盘踞的闽西南进军,经喋血奋战,于1918年9月建立“闽南护法区”,辖汀漳龙17个县,护法区总司令部设在原汀漳龙道道署,漳州成为护法区首府。护法军到漳伊始就偃武修文,筹建公园。“深维启发新机,莫良于美育;而陶淑个性,莫普于公园。”(漳州第一公园纪略)护法区兴建公园,旨在启发新思想,陶冶社会美育。
  公园建于何地,初选址三处。一是城西北隅芝山。二是城东南隅丹霞书院一带。三是城中心府署,这里空旷开阔,东有花园、小山岗,北有晶园、森园、七星池,周边有参天古树。最后议定扩建府署一带为“第一公园”,待后再续建芝山、丹霞为第二、三公园。
  第一公园工程于1918年底动工。主事公园建设的有汀漳道尹熊略、工务局长周醒南、工程师谢瑞卿、总监工王孺涵、技工祁自强、总务翟雨亭等人。工程分二段进行,第一段是按公园建设蓝图征房赎款,扩大范围;填洼整地,除砾修路;建圃围栅,种花植树。工程夜以继日,至第二年四月底公园初具雏形。五月开建第二段工程,进行修楼筑馆、砌亭立碑、围墙饰门,到十一月公园即告落成。公园占地42亩,花款39303元,费时11个月。
  公园里的府署,一进、二进改建为“阅书报室”、“图书馆”,后进“仰文楼”重新修葺。东侧小山岗扩大加高为“龙虎山”,山腰遍植梅花,岗峰建石柱绿瓦“梅岗亭”。“龙虎山”下西面旷地建六角形“音乐亭”,东面菜园建“美术馆”。公园还有“喷水池”、“紫阳亭”、“馀园”、“荷池”、“七星池”等。公园北端“七星池”前的“森园”、“晶园”,改建为篮球、排球场。公园南端原是土地
  (黄永汉提供)
  庙、保黎堂,拆平改建为运动场,有秋千、弄桥、木马、单双杆、吊环、跳高、跳远等新的运动设施。最令人注目的是“闽南护法区纪念碑”,碑为混凝土结构,底座为四方形,长阔各298厘米,座上碑高390厘米。碑上端四面刻碑文,东面楷书“博爱”为孙中山书丹,北面篆书“自由”为章太炎所题,南面隶书“平等”为胡汉民(另一说为汪精卫)所写,西面楷书“互助”为陈炯明手书。在图书馆东侧立二米多高的公园纪念碑,碑文是陈炯明撰写的“漳州公园记”,以志建园事迹。公园初成,各界人士争捐花卉、文物、藏书。“南北社父老,送300多盆花卉,沿途燃放鞭炮以示庆贺。”有赠道尹一丛佳品“大凤尾兰”,道尹倡建兰圃植之,向民间征集兰花,道尹也捐款购兰充实,兰圃遂成。公园范围不大,但楼馆亭碑,岗池园场,山水相映,花木扬华,错落有致。
  1919年11月公园建成开放,民众可在“阅书报室”读到《建设》、《星期评论》、《湘江评论》等革命进步的书籍、报刊。仰文楼屡有名人学者演讲及学术交流。音乐亭常有“锦歌社”、“南词社”在演唱。美术馆展出名家书画及本地书画爱好者作品,还有“唐咸通经幢”、“古七宝铜佛像”、“清蔡世远碑刻”。“咸通经幢”高185厘米,黑色花岗石雕成,幢为八角形,每面宽28厘米,阴刻楷书《佛顶尊佗罗尼经》,唐咸通四年(863年)漳州押衙王剬建,宣议郎刘镛书。此碑书法遒劲,有晋人风格。顾炎武称赞为“天下经幢第一”,是唐代书法艺术珍品,河下街林氏捐献。古七宝铜佛像制作精细,相传是唐代文物,长期湮埋地下,明时才被发现,三社林氏捐献。体育场新式的运动设施,吸引许多爱好者在活动。原森严、威肃的府衙重地,成为民众文化活动的乐园。
  1920年8月,陈炯明奉命率军回粤,福建督军李厚基派张毅踞漳州。时利用拆寺庙的雕刻精工的盘龙石柱四根,在府署前面古榕树下建“龙柱亭”,在亭中立镌文石碑,宣扬其“治漳政绩”。1926年8月,国民革命军何应钦率部攻克漳州,废“龙柱亭”石碑,另立孙中山的《建国大纲》碑。废陈炯明立的“漳州公园记”碑亭,改为“中山纪念亭”,并另立碑文,镌孙中山的《总理遗嘱》和何应钦的《中山公园记》;又在“七星池”南边建“中山纪念台”,辟球场为中山广场,把“第一公园”改名“中山公园”,以纪念孙中山的民主革命功绩。
  1919年5月,公园正在建设,北京爆发“五四”学生爱国运动,漳州各界群情激愤,纷纷参加国民大会,参加示威游行,支持“五四”运动。5月22日漳州各界在公园广场召开“万人国民大会”,会上通过致电巴黎和会及我国专使,要求争回青岛,废除“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要求惩办卖国贼、抵制日货,还通过“致南北政府争回长春”电文。会后上街游行示威。6月8日,漳州学生成立学联,联合工人、商人,举行罢课、罢工、罢市。6月28日,工农商学各界近万人,在公园召开追悼北京郭钦文、周瑞琦、徐日哲三烈士大会,赞佩三烈士爱国精神,怒斥北洋政府辱国丧权的行径。9月9日在公园召开“提倡国货,禁止日货”国民大会。会后把搜出的200包日糖投入九龙江,把日籍老板、日传教士驱逐出境。公园开始成为漳州民众参加政治活动,表达政治观点的场所。
  1927年春,中山公园举行“倒蓝反廖”声讨大会。蓝汝汉,石码人,是个大地主,身边有一批打手,私设公堂,肆意欺压百姓;其子蓝步青也仗势为非作乱,民愤很大。时中共闽南特委李联星在石码开展“倒蓝”运动,蓝闻讯潜逃。其子蓝步青被工农群众押送漳州法办,却被驻军廖鸣欧放走。廖的行为引起公愤,石码一带农民和漳州工农、学生数千人,联合在中山公园举行“倒蓝反廖”声讨大会。驻军闻讯赶来干涉,工农群众与之开展说理斗争,驻军词穷理屈而撤走。声讨大会扩大漳州工农运动的声势与影响。
  1932年4月20日,毛泽东率红军东路军进军漳州。4月下旬,在公园仰文楼成立“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王占春任主席。5月1日,在中山公园召开“军民庆祝红军胜利攻克漳州”万人大会。据革命老人谢小梅回忆,大会号召人民群众团结起来,拥护中央红军,反对官僚的统治、压迫和剥削,在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斗争,并和全国人民一道,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大会期间,红军驾驶在漳缴获的一架飞机从厦门散发传单回来,在会场上空低飞盘旋,会场军民热烈欢呼、鼓掌,沉浸在胜利、欢乐的气氛中。红军进漳消灭张贞部,筹款筹物,扩大红军后,回师苏区。闽南工农革命斗争从此走上巩固发展的道路。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飞机于8月就窜入漳州轰炸。漳州民众在血腥的轰炸声中奋起,中山公园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区。芗潮剧社、学校师生屡屡在这里演出抗日救亡街头剧,向民众教唱抗日救亡歌曲,唤起民众抗日热忱。纪念“九·一八”,在这里举行群众性抗日救亡歌咏大会;平型关大捷,在这里举行庆祝大会并火炬游行。公园还成为街道壮丁队、学生集训队、妇女救护队的训练场所。人们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捐献飞机,募集寒衣,慰劳抗日将士。芗潮剧社及红三团300多人加入新四军北上抗日。漳州军民汇入全国抗日救亡伟大洪流。八年抗战,漳州市区及属县被日机炸死1420多人、炸伤830多人、炸毁民房、学校3450座,炸毁渔船250多艘。公园仰文楼也被炸塌。漳州军民在血腥屠杀中,团结一致,齐心抗日。海澄南炮台击沉日舰“若竹”号,打响闽海胜利第一战;东山县军民三次击退日海、空军进攻;港尾日伪三团举白旗反正;挺进队渡海夜袭鼓浪屿敌营;特工潜入厦门刺杀敌奠泽重信;高捷成、李林等一批漳籍英雄儿女参加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战斗中屡立战功。中山公园都以“捷报”的形式,把胜利消息迅速公诸于众。1945年8月10日晚上九时过后,传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人们从四面八方拥向街头,拥向中山公园。漳州沸腾了,中山公园沸腾了。鞭炮声、锣鼓声、欢呼胜利的口号声响澈夜空,有的敲打面盆、擂击铁桶,以欢乐的响声,来表达历经八年抗战苦难的结束。人群还以高呼“抗日胜利万岁”、“中华民族万岁”的口号,互相庆祝抗日的胜利。中山公园人山人海,抗日胜利的激情如海浪汹涌,如火山爆发。这是胜利之夜,狂欢之夜,难忘之夜。
  时光已匆匆地远去,但中山公园还记载着漳州历史的一段段苍桑。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芗城区新华西路史话、漳州刺绣、漳州布行名店、漳州中山公园史话、青年路的概况与变迁、何衙内始建时间及其他、修文路上史海钩沉、威镇阁古楹联补叙、北京路古街段史事钩沉、朱熹治漳政略、芝山三亭及其台堂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郭上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