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刺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893
颗粒名称: 漳州刺绣
分类号: TS935
页数: 3
页码: 40-42
摘要: 漳州市区的新华西路,历来是商业繁华地带,著名“漳绣”商店聚集于这一条历史古街。漳州的刺绣制品,与天鹅绒又称“漳绒”并驾齐驱而闻名,直到清朝仍盛行畅销。先前有文字记之,其“工作之良,则有织袭之絺,绣胸之补”。特别是“漳之刺绣、纱绢尤为彼国(日本)所重”,“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漳州刺绣制品起源于明代,见于衣饰,以绣织锦袍为最佳。清末民初,则是漳绣发展到枝繁叶茂的时期,绣工遍布市郊的五十多个村庄,从事刺绣工艺多达二千多人,各处的传统绣法有别,技艺有异。漳州锦华、义田井源这两间绣铺店还在厦门开设分号,便利出口外销掌握市场,生意十分看好。
关键词: 漳州 刺绣 文史

内容

漳州市区的新华西路,历来是商业繁华地带,著名“漳绣”商店聚集于这一条历史古街。漳州的刺绣制品,与天鹅绒又称“漳绒”并驾齐驱而闻名,直到清朝仍盛行畅销。先前有文字记之,其“工作之良,则有织袭之絺,绣胸之补”。特别是“漳之刺绣、纱绢尤为彼国(日本)所重”,“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
  漳州刺绣制品起源于明代,见于衣饰,以绣织锦袍为最佳。在清代,由于交通日益发展和门户的开放,漳绣发展很快,在百年老街内开设有“开芳号”、“文新号”等专营绣品店铺数十间,刺绣女工遍及城乡,其绣品的手工制作多种多样,单针法就有七十多种。构图有人物、山水与飞禽走兽等。制品分为日用品、戏剧、神像的服饰与鞋、帽穿戴,以及宫观寺院的宗教用品等等,题材广泛,工艺独特超群。清末民初,则是漳绣发展到枝繁叶茂的时期,绣工遍布市郊的五十多个村庄,从事刺绣工艺多达二千多人,各处的传统绣法有别,技艺有异。市郊西侧的康山村做双面绣;上墩村则是丝线绣;西洋坪村做打只绣。这些绣工是由城内绣铺将画好的稿件分发到这些村庄加工。当时城内的新华西路,即公园口东侧到圆圈,有三角路口交叉的草花街,刺绣店铺二十多间,主要绣织品有桌巾、龙袍、枕套、帐篷、门帘等,曾远销东南各国与港、澳、台地区。那时,厦门有丰庆、丰群、丰吉三艘货船,十天一次往返南洋群岛,经营载运刺绣制品,每次销售额达银圆万余元。漳州锦华、义田井源这两间绣铺店还在厦门开设分号,便利出口外销掌握市场,生意十分看好。
  漳州刺绣制品的艺术特色,在于构图精巧新颖,形象优美逼真、神态生动可佳,色彩斑澜瑰丽。特别是垫凸的金线绣、打只绣与双面绣,绣工精细,层次分明,立体性强,浮雕效果明显。用垫凸金线绣出来的龙、凤,栩栩如生,大有“腾云驾雾而起”之势,活灵活现展示在人们面前。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大力扶持刺绣工艺品的发展,组织起来走集体合作的道路,先后建立工艺厂(社),大批量投入生产。1959年老师傅陈招春和詹宝合作,创作“凤朝牡丹”平面套色绣品,被省手管局、文化局评为刺绣艺人。1962年先后创作《喜鹊插屏》和《奔图》等作品参加省工艺品展览,多次被评为优秀作品,其中“喜鹊双面绣”于1982年获省优秀创作奖。但在“文革”期间,以破“四旧”把漳绣诬为封、资、修,工厂被迫停产,艺人被迫改行,刚刚恢复生机的漳绣又遭厄运。
  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一系列政策贯彻落实,漳绣再现生机。随着市场变化,科学技术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更新,工艺厂刺绣生产绝大部分更新采用先进设备的缝纫机生产,由手工绣发展为机绣,充分显示效果快、省工、省本,实用性强的优点。展现出针法灵活,图案生动的特点,博得海内外市场的青睐,人们赞赏机绣为工艺美术百花园中一朵奇葩。1986年后,漳州工艺厂发挥了机绣品的功能,用金簪线嵌制一批寿衣、道土服、彩眉等绣织品一千二百件首销台湾,打开海峡两岸经贸往来的窗口。这些绣织品适应当地风土人情与生活习俗的需求,也展示了漳绣新的风采。人民日报海外版、工人日报及省、市报刊先后作过报道。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芗城区新华西路史话、漳州刺绣、漳州布行名店、漳州中山公园史话、青年路的概况与变迁、何衙内始建时间及其他、修文路上史海钩沉、威镇阁古楹联补叙、北京路古街段史事钩沉、朱熹治漳政略、芝山三亭及其台堂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定国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