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888
颗粒名称: [一]遗址
分类号: K928.72
页数: 6
页码: 20-25
摘要: 中山公园1918年8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奉孙中山命,率军入闽,驻师漳州,开展护法和反军阀斗争,建立了以漳州为首的“闽南护法区”。在护法区建设中,将旧府署及后花园(馀园)计四十二亩地盘辟为漳州第一公园,保留漳州府衙大堂、仰文楼、七星池、馀园中的园林山水。在公园西北角修球场,东南角辟运动场。1926年,北伐军进漳,改称中山公园,将漳州第一公园碑亭改为中山纪念亭,增建中山台等。历经无数次改造,现仍是一座以园林为主的公园。旧府衙遗址于1988年6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 新华西路 遗址 芗城

内容

中山公园(漳州府署旧址)1918年8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奉孙中山命,率军入闽,驻师漳州,开展护法和反军阀斗争,建立了以漳州为首的“闽南护法区”。在护法区建设中,将旧府署及后花园(馀园)计四十二亩地盘辟为漳州第一公园,保留漳州府衙大堂、仰文楼、七星池、馀园中的园林山水。府衙大堂、二堂等改作图书馆。新立方尖碑(博爱碑)和民众教育馆、美术馆、美育俱乐部,喷水池,音乐亭,梅岗亭,花圃,草坪等。在公园西北角修球场,东南角辟运动场。1926年,北伐军进漳,改称中山公园,将漳州第一公园碑亭改为中山纪念亭,增建中山台等。1956年,人民政府在园东南侧建一座闽南革命烈士纪念碑,碑顶立一尊闽南游击队战士塑像,纪念碑占地面积1122平方米,还建一座露天灯光球场等,球场于九十年代初拆除。历经无数次改造,现仍是一座以园林为主的公园。园内保留二处:一是府大门门洞及南墙残段(墙壁厚度达120厘米);一是原立于府门前的“肺石”。旧府衙遗址于1988年6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园内尚有四处旧址:
  1、博爱碑(八字碑)原立于公园东门入口处,建于1919年,碑底座边长4.6米,通高近7米,主体为方尖碑,方柱向上微收,顶部急收成四棱椎状钝尖顶。碑底四边有四级台阶,上为边长1.5米的方柱状碑座。碑身四面各刻二个大字:东为孙中山楷书“博爱”、西为陈炯明楷书“互助”、南为汪精卫隶书“平等”(又一说为胡汉民)、北为章太炎篆书“自由”。因镌有八个字,也称“八字碑”。1966年公园改造中,碑移至离原位置西偏北30多米处。1988年6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中山公园纪念亭原为漳州第一公园碑亭,1927年改为中山公园纪念亭。以砖、石和混凝土建造,为球形顶、四圆柱方形实心亭。高3.6米,底座为两级环亭台阶,底边长2.2米。亭身四面各嵌一面高144厘米、宽51厘米的竖长形花岗岩石碑。东、南两面石碑各刻竖排隶书6行,每行18字,两面共169字,系徐飞仙先生为何应钦代撰《中山公园纪念亭记》。西、北两面石碑刻竖排隶书孙中山《总理遗训》,训词12句,每句4字,共48字。1988年6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七星池宋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知漳州,曾建复轩于此,朱公闲余在此阅读书史。嘉定四年(1211年),郡守赵汝譡于此凿七星池,建君子亭,以纪念朱熹。池半月形,东西长73.2米,南北最宽处21米,面积1537平方米。今亭已废,池尚完好。1988年6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4、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旧址旧址原为漳州府衙后楼,名仰文楼,清代为景仰朱熹而建。1932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后,毛泽东等在漳州指导地方党组织创建工农民主政权。4月27日在此成立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王占春任主席。楼于1980年改建为混凝土二层楼房,后辟为漳州市博物馆。1988年6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芗潮剧社旧址(芳华北路41号)芗潮剧社于1934年建立,是中共漳州地方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团体,以话剧为武器,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为唤起民众觉醒,激发爱国热情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成员有柯联魁、蔡大燮、彭冲、陈虹等。旧址为砖木结构平房,面积为120平方米,朝东面街置围墙开门,门内是小院。建筑为双坡顶大厅状一大门,后又在前厅以砖墙隔出小间作居室。
  1988年6月漳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房地产开发商拆毁,原址建成商业街。
  水德宫巷位于新华西路东头(东月城)南侧,往南通炮仔街,因巷道有一座水德宫庙而得名。水德宫,兴建年代不详,祀天上圣母(即妈祖)。陈炯明治漳拆城时庙拆毁,街坊居民依附于城楼重建水德宫庙,因地盘局促,庙建二层,神像供奉于楼上,楼下为庙祝活动空间。1997年,新华西路改造时,水德宫庙再遭拆毁,仅遗下残墙一段,水德宫巷现残留南半段。
  公解[廨]巷位于新华西路西端,原是公廨巷,公廨巷原为县衙吏廨院落通往县衙的巷道,民国初县衙及吏舍为县立职业学校校舍,五十年代旧廨舍一度作为龙溪县医院第一门诊所。公解巷现为民宅区的巷道。漳州府城道署旁原有一条“公界巷”,民国7年拓建公园时拆毁,因“公解巷”与“公界巷”谐音,容易误为二巷同名,特录此存辨。
  濠沟开凿于唐代。宋咸平二年(999年)疏浚并全线打通,使之“濠环抱子城”,《漳州府志》记:“城中故有濠沟始于西北而中分之,为东、为西”,宋绍兴年间扩城后濠沟成为城中排泄水道,“东濠西沟宋设二闸”。明隆庆六年(1572年),知府罗青霄发动沿濠居民疏浚畅通之后,设一名百户长专职负责闸门的管理,既方便船只进出城区,又保证门户的安全。历代多次疏浚,1950年全面清理和维修。濠沟长约2000米、宽8.5米、深4.5米,两侧驳岸以条石砌成。今虽多段破损,但东西沟至今仍具排水作用。新华西路是全城唯一贯穿两条古濠沟的街道,横跨东濠的路桥叫东铺桥,横于西沟的桥就是观桥。这两座桥梁原都建有桥亭,均是古城“七阴桥”之一。
  东、西河墘沿东濠沟西侧的河岸小道。明清时代,水运网络发达于陆行,濠沟也兼作港道使用,沿濠护岸既是船舶停靠的驳岸,又是贯穿古城的巷道,当年常有小贩肩挑小吃沿濠岸来回叫卖,久而久之人称濠岸为“挑食巷”,因闽南语谐音为“讨食巷”或“偷食巷”。现河岸改造成双侧都能通行的人行道。
  天庆观井位于天庆观前(今新华西路人民新村),据《龙溪县志》载:“天庆观井在元妙观前,味甘美,可辟瘴疠,旧传漳土水热,凡仕宦至者,必先汲此,方不得病。”该井于2002年拓宽路面时填毁。
  天庆观俗称“天公庙”。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称开元观。唐贞元二年(786年)随州治从漳浦移入龙溪,十二年(796年)刺史李登移建观口街,改称元妙观,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称天庆观。宋端平年间(1234~1236年)观中建有道藏,收有颜耆仲、颜颐仲兄弟从九仙观临摹的道经五百六十四卷。主殿祀老子,旁配日、月、雷、电、风、雨诸神,其规模宏大,神像巍峨,是漳州最大型且藏有道经的道观,民国8年(1919年),道观被陈炯明军队征用为军营马厩,从此日渐毁坏破败。到七、八十年代,拆毁旧建筑,建老干部活动中心。原天公庙二根蟠龙石柱辗转到天宝后坑村,九十年代初,海峡两岸同胞共同捐资,以原天公庙蟠龙石柱为主柱,在该村建一座玉尊宫,人们都称之为“天公庙”。
  万国储金会设于中山公园西门路口(新华西路与芳华北路交叉处),爱人医院的隔壁,开业时间约在1928年至1938年,时间不长,但波及的层面很广,受其害者甚众,类似骗术至今并未绝迹,有必要在此一述。
  万国储金会总部设在上海,当年国内许多城市都有其分支机构,采用零存整取和高额奖金手段吸引储户,因钱庄没开设纯粹储蓄业务,加上高额奖金的诱惑,初期储户迅速累增。日子一长,人们发觉中奖率极低,仅为9%,而91%的人要等十五年后方能拿到没有半分利息的本金,若提前取款,则要损失三分之二的本金,这实际上是个诓财的骗局。大城市的报纸揭穿万国储金会的诓财伎俩,消息传到漳州,曾出现挤兑场面,适逢抗战爆发,兵荒马乱中人人自顾不暇而不了了之。受骗局之害的人各式各样,店员、伙计占大多数。万国储金会虽然已消失多年,但类似的骗术在新的环境中略作改装后,依然能蒙骗心存侥幸的人。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芗城区新华西路史话、漳州刺绣、漳州布行名店、漳州中山公园史话、青年路的概况与变迁、何衙内始建时间及其他、修文路上史海钩沉、威镇阁古楹联补叙、北京路古街段史事钩沉、朱熹治漳政略、芝山三亭及其台堂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叶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