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产老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886
颗粒名称: (三)名产老店
分类号: F727.57
页数: 5
页码: 15-19
摘要: 漳绣漳州刺绣厂漳绣始于明初,清代“五口通商”后,漳绣大为发展。专营绣品的店铺统称绣铺,城区有20来家,绝大多数集中在丝线街,有叫丝线店,有叫绣庄。主要产品是祭祀用的桌帷、龙袍;生活用品枕套、帐眉、门帘;还有戏曲演出服装等。漳绣针法有70多种,主要的有金线垫凸绣、双面绣、丝线绣、打只绣等。漳绣艺术图案严谨,色彩艳丽,绣工精细,浮雕效果醒目。海外华侨特别喜爱漳绣,产品长期源源不断地销往南洋诸岛,造就漳绣长盛不衰的喜人局面,其高峰期从事刺绣的女红2000余人,分布于城郊50多个村庄。1955年,人民政府把流散民间刺绣老艺人组织起来,成立刺绣合作社,生产漳绣出口。
关键词: 商业 名产老店 芗城

内容

漳绣漳州刺绣厂漳绣始于明初,清代“五口通商”后,漳绣大为发展。专营绣品的店铺统称绣铺,城区有20来家,绝大多数集中在丝线街,有叫丝线店,有叫绣庄。丝线店或绣庄既是卖刺绣材料又经营刺绣产品。一般是店家请画师在布料描上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图样后,将布样和丝线等刺绣材料交予西郊的西洋坪、上墩、康山、甘棠等村中的绣户,从事刺绣工序,花纹图案一绣好即交回店内,由店家按不同的规格剪裁,再镶边缝纫成商品出售。主要产品是祭祀用的桌帷、龙袍;生活用品枕套、帐眉、门帘;还有戏曲演出服装等。漳绣针法有70多种,主要的有金线垫凸绣、双面绣、丝线绣、打只绣等。漳绣艺术图案严谨,色彩艳丽,绣工精细,浮雕效果醒目。海外华侨特别喜爱漳绣,产品长期源源不断地销往南洋诸岛,造就漳绣长盛不衰的喜人局面,其高峰期从事刺绣的女红2000余人,分布于城郊50多个村庄。
  1955年,人民政府把流散民间刺绣老艺人组织起来,成立刺绣合作社,生产漳绣出口。1958年,合作社转为地方国营漳州刺绣厂,址在新华西路85号(原和平戏院),1963年机绣替代手工绣,针法有10多种。“文革”期间,漳绣被诬为“封、资、修”之类,被迫停产,艺人改行。1978年,刺绣厂恢复生产,传统手工绣与机器绣二种并用,产品种类在传统基础上,增加服装饰件和沙发坐垫等新品种。远销东南亚及港澳地区,每年为国家创汇约10万美元。1982年,赴展产品青缎百寿衣和喜鹊双面绣二幅佳品,荣获福建省工艺美术展销会优秀创作奖。1990年,销售金额79万元。
  知足行足布鞋店知足联记布鞋店,开业于民国22年(1933年),店主吴荣明,店址中山西路5号(今新华西路东头)。其制作的“华其皮”鞋底,绸缎或贡呢面料的大小圆口男女鞋,闻名省内外。鞋店分为“知足仁记”和“行足”两家鞋店;行足布鞋店又分为“行足根记”和“行足鞋庄”两家。这些“足”记鞋店都制售“知足”、“行足”牌圆口布鞋,并注重产品质量,产品以中高档为主,消费者多是城镇居民。行足布鞋店设于中山西路15号,店主陈石记。
  广永泰菜馆这是一家地道的粤菜馆,因陈炯明率粤军入闽驻漳时而特意开张。址在道口街,店主及掌勺厨师都是广东人,经营粤式宴席和各色甜点。最具特色的有鸡腿大包、七星大包和黑豆沙甜包等。鸡腿大包名不虚传,有海碗大,馅料是一根完整的鸡腿;七星包内装七种荤素馅料;黑豆沙包就是流传至今的豆沙包。这几款小吃,经济实惠,口感上乘,男女老少都爱吃,一时成为漳州城的名点。
  美玉照相馆漳州府城早期摄影店之一,其创立人赵维武,清光绪五年(1879年)出生于南郊吴琪塘村,因家道清贫,少年时就入城学艺谋生,先学木雕(雕神像),后又学画像。这二种手艺为日后在照相业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赵维武成家后,在马坪街(今延安南路)龙岩会馆(今房产局)租店面,开一家“逸仙画店”作为营生,一次往厦门晤艺友时见识了照像术,感叹其快捷和逼真的特征,遂立志经营照相业。当时没有本钱,却充分发挥其聪颖与灵巧的天赋,自己动手制作针孔相箱,在画店中兼营照相业务,几年时间,照相成为画店的主要收入,赵决意开一家大型的照相馆。
  宣统年间(1909~1911),赵维武买下道口街一家店面,取名“美玉照相馆”,赵维武发挥其年轻时所学的手艺,精心营建摄影棚,棚顶铺盖玻璃天篷,棚内的拍照背景有欧式洋楼和中国的园林山水,还有布景、道具都是赵维武自己绘图和亲手制作的。其时投资购买德国产能旋转360度摇头机和大孔径“海利亚”镜头,这在当时是很超前的,为省内第一台大型相机,此后几十年,拍摄大型合影照是“美玉”的拿手好戏,在闽南一带声名远扬。至五十年代,厦门等地每逢大型会议召开时,还特地远道请“美玉”的大机子前往拍摄合影照。
  1953年,赵维武作出二个决定:一是迁址;一是分家。赵维武携五子立文、六子立源在新华东路21~23路,依照经营“美玉照相馆”;四子木根于市仔头(北京路中段)开“美琪照相馆”;三子庆忠于巷口(新华东路中段)开“美明照相馆”。不久,公私合营后,从业人员统一调配,赵家子弟与“美”字号断了关系,“美明”、“美玉”先后关闭,“美琪”改为国营漳州照相馆的工场。1960年,赵维武逝世。
  二十世纪末,新华西路改造漳州照相馆拆除,馆内职工中赵氏第三代传人于新华东路购置店面,经营彩照冲扩业务,店号“美琪”。
  今天的旧货集市上,常常有发黄或褐色旧照片在地摊上兜售,这些照片上,往往印有“漳州美玉照相”的标记。这不仅是漳州早期照相馆留给今天人们的物证,也是漳州社会进程的某些瞬间的真实记录,缘于此应予慎重保存。
  漳州新华书店漳州新华书店成立于1949年12月,几经迁址后在新华西路落下根来,并设有二个门市部:一个位于新华西路与平等路丁字路口,一处在东铺头卫生院对面(原晓庄书屋)。1956年,根据中央通知精神,划归文化局领导。1957年设中转站,负责九县一市和广东汕头用其所属共计22个新华书店的图书中转任务。“文革”初,大批图书被当作“封、资、修”黑货撤下柜台。1970年,书店并入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发行队伍瓦解,新华书店发行业曾一度中断运行。1972年恢复书店体制,但发行工作仍十分困难。1979年恢复发行渠道和业务秩序,书店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门市部常能看到排长队争购书籍的场面。1988年,图书、教材吞吐量25万多件,居全省首位,荣获全国最佳中转站称号。1990年,该店图书发行工作仍然保持省内领先水平。
  新华书店位于新华西路的这二个门市部,几十年来一直是广大漳州市民、学生、教师和小朋友们百去不厌的心灵乐园,是几代人心目中的精神补给站。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芗城区新华西路史话、漳州刺绣、漳州布行名店、漳州中山公园史话、青年路的概况与变迁、何衙内始建时间及其他、修文路上史海钩沉、威镇阁古楹联补叙、北京路古街段史事钩沉、朱熹治漳政略、芝山三亭及其台堂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叶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