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优水果 天宝香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861
颗粒名称: 名优水果 天宝香蕉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5
页码: 200-204
摘要: 天宝香蕉是芗城区的传统名果,也是中国绿色食品和福建省名牌农产品,具有果个适中,皮薄;肉质软滑细腻,果肉无心、浓甜爽口、香气浓郁等特点驰名中外,倍受海内外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产品不仅远销祖国的大江南北,而且还出口日本、韩国等。芗城区是福建省香蕉的老主产区,栽培历史悠久。上述优越自然环境条件和雄厚的社会经济基础,从而造就了天宝香蕉成为中国绿色食品和福建省名牌产品。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芗城区的香蕉生产几经起落。
关键词: 名优 水果 天宝香蕉

内容

天宝香蕉是芗城区的传统名果,也是中国绿色食品和福建省名牌农产品,具有果个适中,皮薄;肉质软滑细腻,果肉无心、浓甜爽口、香气浓郁等特点驰名中外,倍受海内外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产品不仅远销祖国的大江南北,而且还出口日本、韩国等。
  芗城区(原县级漳州市)是福建省香蕉的老主产区,栽培历史悠久。据史料考证,早在唐代垂拱初年,漳州郡别驾丁儒在《归闲诗二十韵》中写有“芭蕉金剖润、龙眼玉生津”之句,说明漳州种蕉已有1300多年历史。又《漳州府志》记述:元末明初《耕农记》云:“蕉最佳靖地产者”。另《漳州府志》(乾隆卷光绪三年修订)果之属称:“香蕉俗名牙蕉,浦(南)产者为青牙最佳,靖(城)产者为黄牙,香稍逊”。可见芗城香蕉生产,于600多年前已很普遍。
  芗城区位于福建省的东南部,北纬24°29’14”—24°42’41”,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湿润型气候,全年无霜期长达309天,年均温21.1℃;年降雨量1453~1612毫米,且多集中于香蕉生长发育旺盛季节的5~10月份,雨热同季,这种高温高湿、日照充足的气候条件,有利于香蕉的生长发育,为香蕉种植适宜区。另一方面,本区地形地貌独特,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面有五凤山、天宝山、金沙岭三座蜿蜒横贯的山脉,组成天然屏障,阻挡冬季南侵的寒流;东南部属福建省最大的平原——漳州平原的西北隅,海拔高度仅10米左右,地势平坦开阔,寒气易泄,低温持续时间短,而夏季又有海洋性湿润气候的影响,形成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小地理气候环境,为香蕉的生长发育提供更加优越的气候条件。又本地区地处九龙江中、下游的冲积平原,九龙江西、北两溪贯穿全境,水源充足,灌溉条件良好,且中、北部的低山丘陵地带,海拔高度在250米以下的低丘缓坡地段,多属灰沙土、乌赤土和灰赤土等土种,区内土琅肥沃,土层深厚,具有香蕉生长发育优良的地下部生长环境。这些得天独厚自然条件,形成了天宝香蕉挂果期长、营养积累丰富、风味特佳的内在品质。芗城区为漳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改革开放后,列为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和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区,农业发展的大环境优越,同时也是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区,农业生态环境优良。长期以来,农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种蕉经验,特别是对《天宝香蕉标准综合体》的制订与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天宝香蕉的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上述优越自然环境条件和雄厚的社会经济基础,从而造就了天宝香蕉成为中国绿色食品和福建省名牌产品。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芗城区的香蕉生产几经起落。解放前夕,蕉园面积仅1408亩,产量649.2吨;解放后,得到较快的恢复与发展,至1957年蕉园面积达2131亩,产量2143.1吨,当时天宝香蕉的主产区天宝镇就有“十里蕉园”之美称,并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在天宝香蕉种植的核心区域天宝镇山美村建立一座“望蕉亭”;至1965年蕉园面积达2267亩,产量1837.4吨;但在后来的10余年中,由于农业受到以粮为纲的影响,香蕉生产一直受到严重的冲击,面积和产量锐减,至1978年蕉园面积仅482亩,产量241.9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得到落实,香蕉生产才走上康庄大道,1982种植面积达5178亩,产量5183.1吨,面积与产量均超历史的最高水平;1984年万里副总理亲临天宝蕉园视察,鼓舞了广大农民的种蕉积极性,1985年种植面积达1.5万亩,产量0.78万吨;1987年种植面积达2.1万亩,产量1.79万吨,天宝香蕉的主产区天宝镇,种植面积突破万亩关,达1.2万多亩,成为福建省首个香蕉种植万亩镇。1989年12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天宝香蕉基地,巨大地促进了天宝香蕉产业的健康发展,1990年全区香蕉种植面积2.81万亩,产量2.31万吨,面积与产量均为芗城区历史的新高;1995年种植面积3.14万亩,总产量2.69万吨;2000年种植面积3.24万亩,总产量达3.55万吨,并仍有进一步发展之势。目前,天宝香蕉生产栽培遍及全区各镇和村,全区约有90%的农村劳力从事天宝香蕉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天宝香蕉产业已成为芗城区农业的重中之重产业,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要财源和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渠道之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香蕉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香蕉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机遇与挑战并存。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进天宝香蕉产业走可持续发展战略,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在区委、区政府重视支持下,在上级各业务主管部门支持下,经过我区科技干部和广大农民不断地进行香蕉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如1990~1992年引进香蕉组培苗的繁育技术并进行田间栽培试验取得成功后,于1993年4月在天宝镇田寮村建立百亩连片香蕉培苗“二高一优”栽培示范片,取得了比对照片吸芽苗平均亩增产量506公斤、亩增产值1012元,束顶病发病率仅0.5%的显著效果,有力地推动了芗城区乃至周边地区香蕉组培苗的推广应用。1994~1995年我区在天宝镇建立香蕉品种园,引进10余个国内外香蕉优良品种进行试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天宝香蕉仍然是本区种植效益最好的品种。1995年从天宝香蕉田间栽培经提纯复壮后,选育出一株产量达70公斤的优良单株,并采用组培苗繁育技术加以推广。1994~1997年芗城区实施了“香蕉‘新植蕉’模式化栽培”技术推广项目,取得了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该项目获农业部1998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997~1998年芗城区实施了海峡两岸合作项目—香蕉栽培和运销技术推广项目,取得了增产增收、降低生产成本的显著效果,该项目获农业部1999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
  在改革开放以来,香蕉生产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许多香蕉营销大户,他们走遍全国各地,组织天宝香蕉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日本,在长期的营销过程中,总结出一套成功的香蕉保鲜、包装、购运的先进经验。有关科技人员在对上述实践活动取得第一手技术数据和经验后,结合生产实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全面、科学的综合分析后、并结合查阅和引用相关领域的最新标准,制订出《天宝香蕉标准综合体》。该项标准于2001年9月经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为福建省地方标准DB35/T134.1~5-2001《天宝香蕉标准综合体》。由此,促进了天宝香蕉产业绩的飞跃,形成了规模、特色和品牌,为今后实施名牌战略,充分发挥名牌效益,并与国际市场接轨,使天宝香蕉产业走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起了良好的开端,确保了天宝香蕉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了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的古城街路、史迹探寻、史事钩沉、古街史话等文史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黄达斌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