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彩艳和的漳州八宝印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858
颗粒名称: 光彩艳和的漳州八宝印泥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6
页码: 190-195
摘要: 漳州市八宝印泥厂生产的“八宝印泥”,是闻名中外的“漳州三宝”之一,素有“文房第五宝”之称。在此之前,美国《看东方》专栏节目的主持人靳羽西女士,带领她的摄制组一行四人,于1989年3月到漳州八宝印泥厂拍摄“八宝印泥”的专题报道,并在该节目中播映。1996年9月,中央电视台在《美术星空》专栏中,又着重介绍了漳州八宝印泥的生产工艺。制成医治刀伤、烫伤,疯狗咬伤的药品——八宝药膏。魏氏大喜,遂继续研制改进,将“八宝药膏”转产为“八宝印泥”应时上市。清末,龙溪知县曹木章曾出示告示,禁止假冒魏丽华斋八宝印泥。1915年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并分获特别奖、优等奖、甲等奖。
关键词: 光彩艳和 漳州 八宝印泥

内容

漳州市八宝印泥厂生产的“八宝印泥”,是闻名中外的“漳州三宝”之一,素有“文房第五宝”之称。1991年12月,中央电视台在《神州风采》专栏中做了专题介绍。在此之前,美国《看东方》专栏节目的主持人靳羽西女士,带领她的摄制组一行四人,于1989年3月到漳州八宝印泥厂拍摄“八宝印泥”的专题报道,并在该节目中播映。1996年9月,中央电视台在《美术星空》专栏中,又着重介绍了漳州八宝印泥的生产工艺。
  相传,漳州八宝印泥始制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当时,颇懂文墨、能书会画的漳州源丰药材行的老板魏长安先生,用珍珠、玛瑙、麝香、琥珀、珊瑚、猴枣、梅片和艾绒等八样珍稀药材,调以蓖麻油,磦银硃,研制成医治刀伤、烫伤,疯狗咬伤的药品——八宝药膏。这就是八宝印泥的前身。由于其制作成本昂贵,问津者少,一直不为世所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魏氏将“八宝药膏”作为印泥钤盖在自己制作的书画上,发现了其神奇的效果,光彩艳和,令人耳目一新。魏氏大喜,遂继续研制改进,将“八宝药膏”转产为“八宝印泥”应时上市。一时生意兴隆,达官贵人和文人学士纷纷使用,使漳州八宝印泥广为传佈。
  清乾隆十一年(1746),汀漳龙道尹侯嗣达特地为八宝印泥取号“丽华斋”(此匾毁于“文革”),并作为贡品送入清廷内宫,乾隆帝还常将其赏赐近臣。从此,八宝印泥的声誉大振,其产品等级便一直延用皇家惯例,分为特级贡品、一级贡品、贡品、极品、珍品和上品六大品系。清末,龙溪知县曹木章曾出示告示,禁止假冒魏丽华斋八宝印泥。光绪三十年(1904年)六月,清廷颁布《商标注册试办章程》,魏丽华斋八宝印泥注册“钜鹿牌”。魏氏“丽华斋”曾于1915年在其通告中自豪写道:“秘制八宝印色在前清康乾之时,已驰名都中。凡至京师通人学士、大书画家,莫不器重之。”至今,判定乾隆前后的字画,也常以是否钤印八宝印泥做为鉴定方法之一。
  此后,漳州仿效魏氏继续生产“八宝印泥”的,除魏氏的“丽华斋”,尚有“绮红轩”、“藏晴阁”、“南升斋”、“乙麈庐”、“慧庐”、“宝芳斋”、“丽星斋”、“图华斋”、“国华斋”、“成文斋”、“南阳银珠行”等数家。1935年,漳州成立印泥业同业公会,由“丽华斋”经理王钦明任主席委员,“图华斋”铺东张宜钦和“慧庐”号东黄稷堂任常务委员。漳州八宝印泥行业走上鼎盛时期。
  1956年,八宝印泥由分散的小作坊生产组织起来,在当时的漳州文教日用品厂内设立专业车间,并对各家的产品秘方和生产方式做了比较,加以改进,正式生产了独具特色的漳州八宝印泥。1982年,省政府拨专款兴建了八宝印泥大楼,使文教日用品厂的生产逐步转向以生产八宝印泥为主的专业厂。
  作为国宝,漳州八宝印泥于1910年参加南洋第一次劝业会。1915年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并分获特别奖、优等奖、甲等奖。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漳州八宝印泥从1980年起连获福建省优质产品证书。1985年荣获国家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并成为地方名优产品和创汇拳头产品。1988年又获轻工业部优秀出口产品铜质奖,同时被福建省政府授予“省级先进企业”的光荣称号。1989年福建省首届工业品博览会银奖。1991年,荣获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铜质奖。1992年2月被福建省第二轻工业厅评为高附加值产品。同时,中国国际旅行总社指定“八宝印泥”为馈赠外宾的高级礼品,并获福建省旅游局1992旅游“天马奖”。1992年4月,中国中小企业成果博览会向漳州八宝印泥厂颁发荣誉证书,祝贺词写道“为祝贺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第48届会议召开,中国国际贸易中心隆重举办了《中国中小企业成果博览会》,八宝印泥的参展受到海内外宾客的高度评价”。2002年,漳州八宝印泥厂被中国市场研究中心评为“中国质量服务信誉AAA级企业”,同年编入“中华老字号产品”名录,企业还年年被评为“重合同,守信用”诚信单位。
  漳州八宝印泥以冬不凝固,夏不透油,燥天不干,雨天不霉,色泽鲜和,细腻厚重,浸水不化,历久不褪,芬香四溢,焚余留痕等诸多特点,深受各界人士的赞赏和欢迎。名重一时的翰林院编修,光绪癸卯科进士曹典初先生,在辛亥革命后,因不满袁世凯专横跋扈,与父、叔同时弃官,在得到漳州八宝印泥后,欣喜万分,赋诗赞道:“漳州印泥天下闻,古法不与众制群。化裁异色伟名胜,紫岩赤屿云霞分。……惠畀萧窗试光色,朋来语粲动齿龈。搏如赪卵虬在腹,展如丹穴凤始翂。”诗中还将漳州八宝印泥与西泠印泥相提并论。1917年,孙中山先生在上海,应在京华侨招待所副所长陈兆龙之请,亲笔为漳州八宝印泥挥毫写下了“品重珍珠”题词,加以赞誉。1920年,魏氏“丽华斋”老板将孙中山题书刻在精制的木盒上。1922年,军阀张毅查抄了陈兆龙家,从此孙中山先生的墨宝不知所之。在国外华侨侨居地,八宝印泥做为祖国的特产也深受侨胞的爱戴,他们纷纷题赠“国货之光”、“金石增辉”、“驰誉神州”的银牌和奖状。抗日战争期间,八宝印泥作为国家高贵礼品赠送给美国总统罗斯福。
  1987年5月,漳州八宝印泥厂和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北京书画会”,当代书画名家何海霞、尹瘦石、秦岭云、王遐举等三十余名应邀光临笔会,
  即席题字作画。全国书协主席启功先生因事未能出席,也提笔书赠“霜叶争辉”的墨宝,沈鹏先生重写了孙中山先生“品重珍珠”的题词。
  1988年12月,上海书画家唐云、应野平、钱行健等十余人结伴莅漳,为漳州八宝印泥厂作画题词,留下宝贵的书画珍品。李可染、刘海粟先生也留下“漳州八宝印泥”的墨宝。1989年10月,方毅同志视察漳州,特地来到漳州八宝印泥厂,写下“八宝生辉”四个大字。此后,方毅同志又多次到厂参观指导。1992年2月,现代著名作家冯英子先生参观该厂,随后在《新民晚报》发表的《漳州三宝》一文中,热情赞颂了漳州八宝印泥。同年9月,彭冲同志为该厂题写了厂名。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李铁映、杨成武、张爱萍等同志在视察漳州八宝印泥厂后,都留下宝贵的题词。1999年,八宝印泥注册商标为“丹霞”。
  漳州八宝印泥深受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厚爱,在国内出版的书刊多有介绍。如《寒秀草堂笔记》评:“漳州印泥,海内外无不称誉,其研工实甲于他处,所贵不在朱也”。《福建通志》指出:“印泥之佳者,首在选艾,用油亦甚要”。道出漳州八宝印泥的特色。邓散木在《篆刻学》一书中写道:“(印泥)佳者以丽华斋为最”。戴林编著的《中国印章艺术》一书,记述漳州八宝印泥和杭州西泠印社的印泥“最负盛名”。汤兆基编著的《篆刻自学指导》一书,评价“福建产的漳州印泥,质地软、色彩鲜和,钤出的效果富有脂润感”,与上海、杭州产的西泠印泥,同属“中国印泥的两大主要门类”。
  如今,漳州八宝印泥深为文人墨士和各界名人欢迎,有“印纸则桃花欲笑,钤朱则墨韵增辉”之誉。现在,除畅销国内市场外,还远销美国、加拿大、瑞士、日本、东南亚各国及台、港等地。
  丽华斋长房生产的“双龙”牌八宝印泥于民国26年(1937年)2月24日在《漳州商报》刊登广告,推销其产品。
  (水国提供)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了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的古城街路、史迹探寻、史事钩沉、古街史话等文史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竹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