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彩纷呈的浦头民俗风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838
颗粒名称: 异彩纷呈的浦头民俗风情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7
页码: 124-130
摘要: 浦头在近年的旧城改造中,其老街多己不复存在。但老浦头的街邻们,在迁回原址盖起的新楼层后,仍念念不忘往年浦头老街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对此眷恋无限,回味无穷。浦头老街古来就是漳州水路交通要道。聚居此地者多为务农务渔、码头搬运、商家小贩者。可谓丰富多彩,古今融汇。端午节赛龙舟,相习已久,其传统民俗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浦头的龙舟赛,在芗城是最为热闹的民俗活动之一。正式竞赛一般是在端午节后的五月十三日举行。制唱片,向国内外发行,浦头南词走向了海内外。至1962年国家困难时期精简机构,曲艺团宣告精简解散。
关键词: 异彩纷呈 浦头 民俗风情

内容

徐苍生
  浦头在近年的旧城改造中,其老街多己不复存在。但老浦头的街邻们,在迁回原址盖起的新楼层后,仍念念不忘往年浦头老街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对此眷恋无限,回味无穷。
  浦头老街古来就是漳州水路交通要道。聚居此地者多为务农务渔、码头搬运、商家小贩者。民性淳厚,邻里和睦,很少有恃强欺弱之事发生,这里地域经济较发达,民众生活较安定,故民俗文化活动也较活跃,在漳城名气较大,影响较深。如龙船竞赛、高跷表演、武馆狮队、锦歌乐社,以及具有高雅风韵的南词古曲、诗社会对,等等。可谓丰富多彩,古今融汇。
  端午节赛龙舟,相习已久,其传统民俗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浦头的龙舟赛,在芗城是最为热闹的民俗活动之一。往年,从农历四月初一起,浦头的龙舟就已下水,每日午后,后生们就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下舟开始练习,江面龙舟穿梭,锣鼓声声,热闹非凡。正式竞赛一般是在端午节后的五月十三日举行。竞赛是民间自发组织的,安排井然有序。参赛的龙舟分六种颜色,以区别参赛村社。黄色是文英楼;青色是浦头大庙;白色是土白;黑色是土坪;浅蓝色是港脚;红色是粉街、上厝。每逢舟赛日子,城里城外人们相约到浦头港看“摆龙船”(漳州话,赛龙舟)。斯时,两岸人山人海,万头攒动,各式风味小吃、零食果品,摆满树阴,招来众多顾客。有些商家大款,还雇用蓬船,在船上摆酒设宴,供特意请来的亲朋好友、官府阔妇,在船上观赛作乐。当龙舟赛进入夺标高潮,舟上鼓声锣声和水手高昂的、有节奏的喊声,响彻江上;岸上观众群情激昂,呐喊助威,场面十分壮观。解放后,浦头港虽淤塞不通航,变成内河,但端午节的龙舟竞赛习俗,仍延续未断。只是近二、三十年来,港道日益狭窄,淤塞严重,才无法举行。浦头港的龙舟赛令人遗憾地从此声消跡绝。
  踩高跷是芗城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而浦头的踩高跷别具一格,高人一筹。它的高跷高达四、五尺,表演者装扮成戏剧中的人物,把双脚用纱布捆绑在有脚踏板的木棍上,边走边表演,既惊险又风趣,这是别的社区高跷表演所不及的。每当庙会节日,浦头的高跷表演,常吸引众多人争先观看。以后,浦头的踩高跷发展成“踩跷戏”,把踩高跷搬上舞台演出,形成独特的戏剧。陈郑煊先生在《芗城文史资料》第八辑所发表的文章,对此有专题详述。据他称浦头的“踩跷戏”是1934年左右,由霞浦小学校长杨遂厂(hān,音喊)和几位戏曲爱好者发起的,利用社里现成的音乐馆,作为后台乐队,演员是8-13岁的小学生,大约有20多人,从漳浦请来一位“竹马戏”老艺人,来教授他们表演动作和唱腔,演出的剧目有《昭君和番》、《桃花搭渡》、《打花鼓》等等。小演员们经过一番训练之后,居然能在高跷上表演转身、弯腰、取物等等高难动作,而且唱腔俱佳,博得观众喝彩。起初,“踩跷戏”只在本社里演出,以后声名四起,外社里也相继聘请演出。据陈郑煊先生说,东市场赌场和灯观道赌场就曾聘请其演出,之后就逐渐发展成半职业性的剧团。直至1936年后,许多学生家长怕子女误了学业,纷纷叫回其子女,这个剧团才自行解散,盛行一时的浦头“踩跷戏”终成历史。
  再说浦头武馆。清末以来,芗城的武术活动十分盛行,习拳练武在浦头的青少年中也较风火。入馆习武者无需交费,武馆开文也无需摊派,均由商家富户自愿承担。据浦头人苏宗谢先生在其生前所写的《浦头话沧桑》一文中所说,清末民初,浦头武馆设在文昌宫内。由清末漳州团练营总教练何水道的得意门徒苏扬辉任教。这苏扬辉系武秀才,本市郊区人,他在何水道右营当教练,他拳术器械及舞狮步法均达精纯之境。在浦头授武时,堂号叫《双发堂》。以后还聘请过白鹤拳和太祖拳的拳师来传艺。我区文史界老学者张胡山先生,曾对白鹤派、太祖派的源流,作过深入的考究,他说,这白鹤拳是我省南拳中一种优秀传统拳术。相传为永春方氏七娘所创,历传三百多年不衰。而漳州的白鹤拳系由永春人张苍荣于清末传入,其徒婿张杨华继之。白鹤拳派在漳各地设馆,声誉甚佳,浦头人习者甚多。太祖拳原有赵太祖与明太祖之分。漳州自清末就传入赵太祖拳,有登龙堂、习艺堂、武艺堂三个分支,习者遍及城乡。据浦头的老者说,当时浦头武馆参与的乡众,晚上要分担巡逻任务,名曰“练馆”,此举甚得乡里赞许。
  1943年(有说是1931年)龙岩人老拳师李万和客居漳州,李是龙拳派高手。客居漳州时初以卖杏仁茶为生,后承浦头人蔡文英(有说是苏粪)之请,到浦头传授拳术,堂号“龙武堂”。李常奔走于厦门、石码等地,散收门徒。因之引起一些武林人的敌视,时有登门试技者。李之师徐玉山携其首徒郭修躬由龙岩来漳为李撑腰。这徐玉山,字秀环,为龙岩一带武林人士,兼有医名,其拳击法柔中有刚,独具风格,他来漳树帜龙武堂,支持李万和馆务。是时慕名求教者甚众,馆地也由浦头伸展到漳码一带。老浦头人习武健身的传统直到解放后仍在延续。
  此外,浦浦头的民俗文化中,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南词。最近,漳州媒体把南词尊为音乐的“活化石”。而保存、发展南词,却是浦头民俗文化活动最为瑰丽的一朵金花。
  南词始于唐初,为历朝宫庭雅乐,故又称“国乐南词”。它韵味独特,魅力无穷。其乐器吹的有笙、箫、管、品、笛。弹的有洋琴、琵琶、三弦、双筝、大胡、二胡、提胡、金公腿。打击乐有鼓、板、锣、钹、铃、馨、浪账等等。南词可唱可演,其基本腔为“八韵”,说唱均用“官腔”。据说其源自江苏的滩簧,清代乾隆年间传入江西,而后传入福建龙岩、漳州。据说现在全国只有四个单位保有南词这一独特音乐,而漳州浦头是量为完整的继承和发展。
  浦头南词的兴起,据传是清代道光年间(1845年)由府官总爷(人称和尚总)跟道台从江西带来传授的,故亦称“赣州南词”。至民国期间,有杨遂厂等人,在漳州古书院——浦头的霞东书院建立“霞东钧社”,组织文人雅士开展南词演奏活动,浦头的南词活动才逐渐得到发展和普及,形成浦头独特的民俗文化。
  南词的唱本均按戏曲程序编写,有角色、介、引、念、白、动作和各种摹拟声,只要脸部化妆、穿上戏服,即成一出好戏。目前浦头尚存的传统剧目有《天官赐福》、《秋江》、《活捉三郎》、《歌女告状》、《卖什货》、《打老婆》等等,它虽然用“官腔”演唱,但仍受人们喜爱,成为我市曲种之一,对我市锦歌、芗剧的音乐有一定影响。
  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重视下,浦头霞东钧社于1953年恢复南词活动。同年参加漳州第一届民间音乐会演,南词《秋江》十全腔器乐奏获演出奖,颜荣谐、谢君惠获演员奖。1955年全省民间音乐调演,浦头南词再获演出奖。1956年福建省曲艺学会成立,颜荣谐被选为理事。同年秋,《秋江》十全腔器乐奏由中国唱片公司录制唱片,向国内外发行,浦头南词走向了海内外。此后,在南词发展方面,开始注重培养学徒和女青年,并把坐唱发展为戏曲登台演出,节目有《秋江》、《卖什货》。1957年参加龙溪专区戏曲会演,获演出奖和演员奖。这时南词还编演《姑妯看国庆》、《问路》等现代小戏,很受群众欢迎。1959年,省文化局拨款一万元,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漳州曲艺团,名誉团长颜荣谐,团长黄亚狮,副团长蔡徐明,顾问林廷。曲艺团的主要任务是,继承南词和锦歌艺术,培养青年一代。这时是南词达到昌盛时期。至1962年国家困难时期精简机构,曲艺团宣告精简解散。但热心南词的黄亚狮等人,仍把南词作为业余爱好,继续活动。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南词被迫停止演奏,“霞东钧社”也消声灭迹了。随着老一辈南词艺人的相继仙逝,浦头的东霞书院再也听不到优扬动听的南词乐声了,南词几近失传。
  1999年6月,在改革开放年代,在进入廿一世纪的前夕,中断了30多年的南词,在浦头文物保护组长杨镇江等人的倡导和努力下,“霞东钧社”重新建立起来了,南词这一古老的音乐“活化石”起死回生,重现新机。目前已有30多人参加活动,年龄最大的有71岁,最小的也已45岁。他们利用业余时间,集中于霞东书院旧址,进行演奏排练。这里有二位南词爱好者、热心者,在恢复南词活动中功不可没,一位是古董收藏家颜四川先生,他慷慨解囊出资2万元,买来了各种乐器;另一位是苏水泉先生,把收藏30多年的南词古谱贡献出来,供大家学习研究。
  浦头南词活动的重现,引起了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漳州市和芗城区的文化部门多次组织他们专场演出,让更多的人领略南词的魅力,关心南词的继承和发展。福建师大艺术系和市人大代表对此作了专题调研。漳州慈善总会为南词演出制作了全套服饰。最近,一位退休女职工庄亚琛与其儿子戚毅川(青年企业家)共同出资30万元,维修霞东书院,成为漳州独资修缮文物古建筑的第一人,既保护了古老的文物建筑,又为南词活动安了“家”。浦头的南词活动,必将焕发出新的光彩。
  笔者少时生长在浦头新行街,丰富多彩的浦头民俗文化,虽年事久远,但有些仍记忆犹新,除上述较为独特活动外,还有如锦歌乐社、芗剧演唱、迎神赛会、婚俗丧例、节日喜庆等等,和其他社区大体一样,就不再一一详述。如今,浦头在城市发展中,老街已不复存在,新区已经展现,相信新的浦头社区将会出现一个科学的、文明的新风新俗,更加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活动,将为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了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的古城街路、史迹探寻、史事钩沉、古街史话等文史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徐苍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