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浦头与西溪故道的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831
颗粒名称: 漳州浦头与西溪故道的变迁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4
页码: 90-93
摘要: 浦头位于漳州城外东南面,北邻东门古街,南与诗浦接壤。古时候,这里沟渠密布,杂草丛生,是个荒芜的地方。明代,当地居民为祈求神灵保佑,在那里建造了“祈保亭”观音庙,并立碑石记云:“昔年此地荆榛,午后绝人迹,晚磷火青熠,则知浦头原属荒浦也。”然而,由于浦头处于城东较平坦的地域,河道在这里有所扩大,加上浦头邻近古城外东门街,交通利便,很适合水陆连接运输,所以浦头在明代期间就开始利用该河段开设港口、码头,成为西溪河道航运的枢纽。
关键词: 漳州浦头 西溪故道 变迁

内容

浦头位于漳州城外东南面,北邻东门古街,南与诗浦接壤。古时候,这里沟渠密布,杂草丛生,是个荒芜的地方。明代,当地居民为祈求神灵保佑,在那里建造了“祈保亭”观音庙,并立碑石记云:“昔年此地荆榛,午后绝人迹,晚磷火青熠,则知浦头原属荒浦也。”为什么会这样,其主要是由于漳州城的地理形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方面有天宝大山、金沙大岭以及浦南、石亭的丘陵台地,海拔高程由928.8米逐渐下降到50米左右;东南方面自城区及城东则趋于平坦,而南面由于地势倾斜,因而有些地方因低洼而积水。山此,九龙江西溪从平和、南靖流经天宝到漳州城南,过了新桥草寮尾后,西溪河水从诗浦的西浦,即九渡尾与顶洲之间低洼处涌入,沿着那里原有的沟渠绕着城南的港脚、港口等村落向北流到了浦头,形成了一条由南向北抱城状的西溪河道。然而,由于浦头处于城东较平坦的地域,河道在这里有所扩大,加上浦头邻近古城外东门街,交通利便,很适合水陆连接运输,所以浦头在明代期间就开始利用该河段开设港口、码头,成为西溪河道航运的枢纽。
  西溪溪水到了浦头后,水流开始朝东在港尾分成北南两道,朝东北向的北道流经渡船头、新店入九十九湾,可通向九龙江北溪;朝东南向的南道流经土坪、东洋、溪头、庵仔边、后坂、田厝,最后到碧湖出口与古县田里港合流汇入西溪下游,可通向月港、厦门等地。据浦头一带的耄耋者介绍,过去浦头至碧湖的河道,宽约百米,水深约2-3米,明、清时代及民国期间,来往于漳州至厦门、月港的五帆大木船均可以在这段河道上航行,以碧湖为进出口,经西溪通往沿海各口岸,开展对外贸易。如今,浦头仍保留有多处港口、码头的遗址,还竖立有清代龙溪县政府和厦门海关对停泊在浦头港的船只有关收费等规定的碑石。说明这里当年的水上运输是多么繁荣,并备受官方的关注。
  西溪自古就是条多灾的河流。它的上游支流多,汇集雨水面积大,每逢风暴则山洪暴发,急流而下汇入西溪。到了漳州城南河段,由于处于漳州平原地带,江阔河浅,淤积河障较严重,若遇暴雨,河水上涨即泛滥成灾。过去虽然常有修堤,但大小水灾还是不断发生。根据志书记载,自宋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历950年,漳州城区发生重大水灾46次;志书对发生水灾的情景是这样记载:“暴雨不止,洪潦淹至,城垣几没,人物漂荡,浮尸蔽江……”。其中,对诗浦至浦头的河段,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两次:一是在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因暴雨河水上涨,诗浦对岸的田里港堤岸崩陷,河水由田里港直下,使诗浦的进水口积沙而影响了进水。
  事后,福建陆路提督、郡人兰理捐资建诗浦与田里港溪堤,恢复了西溪河水从诗浦到浦头至碧湖的水上运输线。但只经10年,即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四月二十七日(农历),西溪再发洪水,“田里港岸崩,南河(西溪别称)从田里港直下,而诗浦绕城之水不复环抱。”就是说这次洪水又把诗浦对岸的田里港堤岸冲崩,西溪河水直泻东下,西溪河道改为从诗浦之前直流田里港汇入西溪下游。此后,诗浦进水口河沙淤积,流量逐渐变小,再也不是西溪于新桥之下的主干河道了。由此,后人对原来从诗浦经浦头到碧湖的这段河道,称之为“西溪故道”。
  西溪改道后,由诗浦到浦头的河段由于水量小,浅滩增多,严重地阻碍了大木船的航行;从浦头到碧湖的河道,虽然水流有所影响,但河道仍然保持原来面宽、水深的通航条件。因此,灾后载运客货的大木船改从碧湖为进出口,而浦头的港口、码头和集市贸易依旧是那么热闹与繁荣。直至抗日战争初期,碧湖港道被人为填沙设障,迫使要进港的大木船必须在港口停泊,经过起卸,再由驳船转运来往于浦头港。这样障港的办法,使进出浦头港的航运既耗时,又加费,无疑是给船主与客户增添了许多新的困难。不久,来往于漳州与厦门、月港等地方的大木船,只好直航到新桥与洋老洲岸边停靠和装卸。因此,浦头港的货运逐渐地冷落下去,浦头的集市亦随之停业或搬迁。如今,遗留在浦头港多处港口、码头的遗址和清代龙溪县政府与厦门海关有关停泊在浦头的船只收费管理的碑石,供人们回忆与研究过去浦头港的辉煌历史。

附注

说明: 一、西溪未改道前,诗浦溪以东和浦头港以南的这片土地及其村落,原属于龙溪县南乡(始安乡)惠恩里十二、三都。明嘉靖玉清初称为溪头社,清乾隆以后,称十二、三都任勤保。 二、西溪改道后,原来的溪头社被西溪改道的河道把它同南乡隔开,从此,溪头社南临西溪河道,东、西、北三面则圈在浦头港的水道内,成为四周环水的一片土地,民间喻之为“浮州”。但由于“浮州”这片土地可通过多处渡口与浦头港周边村落往来,由此,“浮州”这片土地改属于漳州城东门外二十七都。 三、“浮州十八社半”指的是“浮州”这片土地上的村落,传说有:溪头、庵仔边、桂林、下蔡、园顶、土白、涂坪、渡船头、港尾、店上、港脚、港口、下洲、上年、上吴、下吴、顶洲、郭屈、八瓦窑等村社。其中,郭屈因村小人稀,被喻为半社。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了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的古城街路、史迹探寻、史事钩沉、古街史话等文史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汤怀亮
责任者
韩海榕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